這篇新聞傳播類期刊論文發表了信息傳播時空矩陣模型及經濟學意義,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方式的演變給人的只是狀態造成了影響,論文分析了信息傳播的時空矩陣模型,并探討了信息傳播方式演變的經濟學意義。
關鍵詞:新聞傳播類期刊,時空矩陣,經濟學論文
互聯網的出現引發了一場信息傳播方式的革命,其將對經濟社會產生“塑造”(shape)作用,現在普遍興起的“互聯網+”就是這種塑造作用在經濟領域的反映。本文首先回顧了技術與經濟交叉融合的歷史背景,利用系統經濟學的相關理論,主要是資源位理論,系統分析信息傳播方式的演變如何通過對人的知識狀態造成影響進而改變人的資源位,最終影響個人行為選擇的自發趨勢和商業模式乃至整個社會的進化。具體方法就是從時間和空間的分離性角度提出信息傳播方式演變的時間/空間矩陣模型,并在此基礎上展開關于信息傳播方式的經濟學意義研究。
一、技術與經濟的交叉融合
為了探討信息技術與信息傳播方式變革的經濟學意義,必須對技術與經濟的交叉融合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經濟的發展與人類對于自然規律的掌握密切相關。一般來講,人類每一次對于新的自然規律認識的重大進展,都會導致經濟發展的一次躍進。所謂互聯網革命就是由于信息傳播技術的革命引發的。從歷史上來看,人們通常把1780年代瓦特發明蒸汽機作為第一次產業革命的象征。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更是將其作為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典型例子。稍微仔細一點的研究將會發現,這是技術本身的進步,而非科學和技術之間的相互促進。所有這些技術改進主要來自技術轉移和全球化經濟需求拉動,和依靠科學實驗對新的自然規律的發現關系不大。也就是說,科技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擴張是分離的,二者相互促進、循環加速的機制還沒有形成。根據經濟學研究的慣例,人們通常把電力的廣泛應用稱為第二次產業革命。它和第一次產業革命的最大區別在于,科學、技術和市場經濟之間的循環加速的反饋機制形成了,科技進步和市場經濟擴張逐步一體化。現代市場經濟的運行法則開始和科技發展的規律相互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當新的實驗手段轉化為技術時,不僅意味著生產函數的改變,還意味著人類在做新的科學實驗時可控變量的增加,這又會反過來促進科學研究速度的加快。科學實驗成為了現代科學和市場經濟之間的橋梁,越來越多的被設置于大公司內部,以至于很難把科研機構和市場機制剝離開來。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的變革正是這種情況,技術變革與經濟應用幾乎同步。
二、信息傳播的時空矩陣模型
關于信息傳播方式的演變具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三種:第一是“三階段說”:口語傳播階段、文字傳播階段和電子傳播階段(周慶山,2005);第二是“四階段說”:口語傳播階段、文字傳播階段、印刷傳播階段和電子傳播階段(司有和,2007);第三是張錦(2008)按照傳播工具和傳播手段提出的“五階段說”:非語言符號傳播階段、口頭傳播階段、手寫傳播階段、印刷傳播階段和電子傳播階段。在信息的口頭傳播階段,格言、警句和諺語就是思想和真理的載體。因此,在口語時代,所謂的智者往往就是掌握更多格言和警句的人。從歷史上看,中國最早的哲學家就是習慣使用格言、警句和隱喻等形式表達自己的哲學思想。例如,《老子》全書都是用格言寫成的;《莊子》書中充滿語言和故事。在老子和莊子生活的年代,印刷術還沒有被發明出來。在整個信息傳播方式的演變過程中,文字的出現具有關鍵意義。文字的出現使得信息的傳播可以跨越時空而形成具有長程關聯性質的普遍觀念,在此基礎上跨地區的大規模社會行動得以形成,由此開啟了人類文明的大門。所以,人們常說文字的出現和人類文明是幾乎同步的。現代社會人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過信息的交流。也就是說,人們之間的作用主要是信息相互作用。為了深化對于信息的相互作用理解,可以將信息相互作用進行分類。一般地講,隨著分類的不斷加細,就意味著人們對于事物認識的不斷加深。根據這種思路,我們按照信息相互作用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離性來劃分信息傳播階段和類型,我們將其稱之為信息傳播的時間空間矩陣模型,簡稱為信息傳播的時空矩陣模型,如圖1所示。從本質上講,上述信息傳播的時間/空間矩陣也是信息相互作用模型。按照這個模型,可以把信息傳播和信息相互作用劃分為四種類型:第一,是“同時同地”的信息傳播,對應于通常所說的“口口相傳”和口語傳播階段;第二,是“同時不同地”的信息傳播,典型的例子是視頻會議和短信等;第三,是“不同時但同地”的傳播,對應于信息的連續相互作用;第四,是“既不同時也不同地”的信息傳播,典型的代表有email和博客、微博等,其主要基于互聯網技術。必須指出,上面提出的信息傳播的時空矩陣模型把信息傳播和信息相互作用劃分為四種基本類型相當于提出了研究信息傳播的一個參證框架或者坐標系,現實的信息傳播或者信息相互作用可能是其中的一種,更可能是上述四種的復合。但是,信息傳播矩陣為對于信息傳播和信息相互作用的提供了基本框架。其實,這種研究方法在經濟學中早已使用,我們知道,整個西方經濟學主要圍繞完全競爭、完全壟斷和壟斷競爭而展開。但是,完全競爭和完全壟斷在現實生活中幾乎不存在,對于完全競爭和完全壟斷進行研究的主要意義在于為研究現實經濟提供一個參證框架。本文提出的信息傳播的時空模型也具有類似的意義。
三、信息傳播方式演變的經濟學意義
一個人的知識結構和知識狀態決定了他的偏好和行為選擇。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薩繆爾遜曾經指出,只要你采用他的教材,別的什么都不用管了。其潛臺詞就是,只要你采用了他的教材,他就塑造了你的知識結構,進而決定了你的所謂“自由選擇”。從系統經濟學資源位理論的角度來講,信息傳播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通過信息傳播改變人的知識資源位,進而影響個體行為的自發趨勢和商業模式,最終將對整個經濟社會的結構產生重要影響。從信息傳播技術的層面來講,不同的信息傳播方式一定孕育出不同的經濟社會結構。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初期,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口口相傳”是當時最為廣泛的信息傳播方式,屬于“同時同地”的信息傳播和信息相互作用階段。口頭傳播只能局限在人際傳播的范圍,而且所傳信息轉瞬即逝,只能靠記憶保持,這就使得信息的傳播受到極大的限制,并且隨著口口相傳次數的增加,容易產生信息失真現象。因此,在這個階段,很難產生社會的“長程關聯”和大的社會運動,由此決定了社會結構的“短程”特性。文字的出現,實現了人與思想即傳播內容的分離,由此使得思想和智慧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壁壘進行傳遞,使得具有“長程關聯”性質的社會藍圖得以形成,進而使得大規模的社會活動成為可能,人類由此邁入文明階段。迄今為止,信息傳播和信息相互作用的最高階段就是“既不同時也不同地”的信息傳播,其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網絡傳播。互聯網不僅具有巨大的連通功能,通過互聯網把世界連成一個大系統,與此同時,互聯網還具有在更高層次上使得個人“可以從組織中走出”的分離功能,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出現實現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直接連通,由此可以實現最大程度的個性化,這將對經濟社會結構產生重要影響。昝廷全(2015)提出,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從技術上實現了人的徹底個性化,由此已經或者正在創造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即個性化商業模式:個性化技術+個性化信息。生命信息是典型的個性化信息,因此每一個生命信息加上個性化技術(移動終端)就會得出一種具體的個性化商業模式,如已經上市的大姨媽軟件和小米推出的手環等都屬于這種個性化商業模式。互聯網最為直接的功能就是跨越時間壁壘和空間壁壘把世界連接起來,大大提高世界的系統化水平,使得人們可以在全球范圍和不同時間結構中配置資源和整合市場,進而產生“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統效應,有人形象的將其稱之為“連通紅利”。這樣,“既不同時也不同地”的互聯網信息傳播催生了兩種相輔相成的商業模式:個性化商業模式和“連通紅利”(連通模式)模式。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出現實現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直接信息溝通,使得包括經濟組織在內的所有社會組織直接扁平化到個人,個人成為了構成所有社會組織的基本單元,這將對整個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不可逆轉的深刻影響。總之,現代社會是一個傳媒的時代,傳媒正在成為改變社會的一個重要力量。最近,傳媒界流行一句話“我不能影響你怎么思考,但可以影響你思考什么”,這說的是傳媒的議題設定功能。根據本文的研究,通過信息傳播可以改變人的知識結構,進而影響你怎么思考。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既不同時也不同地”信息傳播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必將對經濟社會結構產生深遠影響,進而影響每一個人未來的生活、學習、工作和娛樂方式。
作者:昝小娜
推薦閱讀:《當代傳播》主要展示我國新聞傳播理論領域的最新學術成果和前沿理論,分析中國新聞傳播實踐的演進規律,揭示各種傳播現象的本質內涵,推進新聞傳播的學科建設和理論創新。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