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化的城市建設形成了“千城一面”的景象,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態環境破壞,現代化的城市丟掉了具有深厚歷史價值的文化傳統,城市陷入了缺乏人文風貌的鋼筋水泥混合體中。如何在現代化的發展浪潮中,既能夠保持原有的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又能夠反映時代特征,是當代城市設計中一個重要的課題。
《藝術設計研究》(季刊)創刊于1992年,由北京服裝學院主辦。是國內藝術設計領域的重要學術期刊,主要刊登藝術學領域最新的教學和科研成果,推出國內外著名的藝術家與設計師。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術專題研討,及時反映最前沿的學術動態,對藝術設計的理論及實踐、藝術創作和教學科研都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隨著城市化發展,城市建設的進程也隨之加速,受西方城市建設理念影響,以及現代化人口規模不斷攀升的現實需要,當前的城市建設無論是在建筑設計還是在城市規劃,都體現了現代化和模式化的特點,傳統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建筑文化越來越受到忽視甚至邊緣化,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風格的傳統建筑逐漸離我們遠去,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很多城市出現了千城一面的現象。此外,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問題也越發凸顯,這就要求我們思考,如何在城市設計中借鑒傳統民居的合理成分,并使傳統民居與現代城市建筑在互利共生的關系中不斷融合。
一、 傳統民居的現代價值及發展走向
1.科學價值
我國的傳統民居凝聚了世代人民的生存智慧和創造才能,在環境觀、建筑結構、布局規劃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科學性。中國傳統建筑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通常把建筑物、樓群與周圍環境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在順應自然的基礎上使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達到平衡和諧的狀態,這樣的規劃理念和建造手法往往能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中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局部小氣候,使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如我國的傳統民居大多坐北朝南,負陰抱陽,正是考慮到房屋采光和避風的因素。另外,傳統民居講究一定的風水學,這其實也并非完全是迷信,所謂的“風水”一說也蘊含著很多科學的合理因素,如中國人十分講究住宅中“藏風聚氣”,目的是為了在住宅中通風換氣,但同時又要避免“氣乘風則散”,因此在房屋布局上,大門、中門、后門不能在一條線上,這是為了避免形成對人體危害較大的穿堂風,大門也不能與衛生間門相對,否則形成的較強氣流會使細菌到處滋生,對人體產生危害,由此可見,所謂的風水說正是古人對于一些日常科學知識的歸納和應用。此外,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域的氣候、溫度、濕度、日照等環境特征存在較大的差別,這體現在各地的民居設計中,大多因地制宜,順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并形成具有地域性自然人文色彩的地方建筑傳統和風格。如我國華中地區,氣候常年炎熱,空氣濕度大,人們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建筑物的布局上,用縮小建筑物之間距離的方法獲得較大陰影,并可形成一定的巷道風,給人們帶來涼爽的感覺。又如北京四合院、江南小天井、徽州民居、巴渝民居等,也都反映了各地的自然環境、傳統生活習慣的不同。
2.人文價值
中國民居是各地傳統社會、經濟、文化、宗教、藝術和風俗長期積淀的結果,是一個地區歷史傳統和文化特點的集中體現和外化形式。受儒學思想影響,傳統的民居在建筑和布局上無不體現長幼尊卑的人文精神,處處體現血緣觀念,重視家庭之情和鄰里的和睦,宗族觀念很強。如傳統民居的四合院,體現了尊卑有序的道德倫理,密集的居住場所有利于加強親緣感情的培養,成為鄰里關系良好的發源地,體現了中國人追求和諧、和睦的價值觀。
3.藝術價值
中國的古建筑在形態上追求精致、古樸、典雅的審美情趣,在房屋的建造上不僅要滿足人類的居住功能,還要凸顯藝術審美需求,精美的窗欞、房檐的磚木雕、窗戶框架上的彩畫藝術無不折射出藝術的光芒。在房屋修建時,不僅要講求空間布局的錯落有致,更注重細節上的精雕細琢,因此在傳統民居中,各式各樣的木雕、磚雕、石雕、彩畫,無處不在,無所不有。如蘇州等地的住宅比其他地區的房屋顯得更為精致,家具、陳設典雅考究,還有為數眾多的園林,這些都是當地人們生活富庶的表現,也表達了古人對美的追求。總體而言,不同的地域歷史文化不同,生活習慣不同,注定了每個地區有其特有的審美標準和表達方法,如果能較清晰地把握某個地區不同時代的審美時尚和藝術追求,或許就會對更多遺存的傳統民居、聚落形成獨特的感受。
4.現實困境
盡管傳統民居在實用性、藝術性和人文性等方面存在諸多優勢,但隨著社會的現代化發展,傳統民居和現代城市住宅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傳統民居在平面布局、技術結構、空間組織形式上很難適應當今的社會發展和人口膨脹的需求,在這一點上,現代化的建筑形態顯得輕而易舉,另一方面,傳統民居以土木材料為主的建造模式也與當今自然資源有限的局面相矛盾,而新材料和新技術正好能夠彌補這一不足,現代建筑也有著十分明顯的優勢。傳統民居在現代化大潮中,表現的越來越不合時宜,很多古建筑都被拆除和改造,它們的身影正離我們逐漸遠去,盡管很多專家學者們對此都表現出極大的留戀和不舍,但依然阻擋不了現代化的進程,老房子、老建筑在這種巨大的變潮中顯得是那么的力不從心。
二、現代城市設計概論
1.“千城一面”的困頓
隨著人類發展的需求和時代的演進,城市建設也始終處于不斷變化、不斷更新的過程中,現代化的建筑理念和建造方式無疑在某種程度上與現代人生活方式有高度的契合度,滿足了現代人的居住需求,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捷。與此同時,現代城市規劃設計中也出現了很多不盡人意之處。上世紀以來所興起的“國際式”現代建筑主義運動思潮,助長了城市的大規模新建,舊城區遭到嚴重破壞,在基于建功立業的行政領導和急功近利的開發商的聯合推動下,傳統建筑在一夜間被拆除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方盒子”建筑,中國偌大的國家頃刻間變成“千城一面”的景象,在建筑材料、城市規劃、景區規劃中,很難體現出地域性差別,城市風貌變得毫無生趣可言。在這種“工業化災難”中,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問題,是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程度已經嚴重到難以逆轉的地步,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以及對生活出行便捷化的無限追求,使得在城市規劃中,對自然景觀的設計變得可有可無,地域建筑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理念被拋棄,自古以來形成的生態氣候小格局被人為破壞,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及生存發展。
2.向傳統民居取經的迫切需求
我國城市設計中面臨的一個最大課題是如何在應對全球化影響的同時,既能跟上時代的發展脈搏又能保持中國文化的特有個性。在這一點上,傳統民居的建筑科學結構和功能的協調性以及豐富細膩的建筑造型裝飾為現代建筑的民族化創作提供了無數可能。現代城市設計應向傳統民居吸取養分,并在改良、更新的過程中處理好城市、人、環境之間的關系,這是合理保護人賴以生存環境的需求,又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現代城市建筑與傳統民居的共存和融合
1.保持二者的地域性共存
當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會崇尚文化的風氣開始恢復,社會上對于保護傳統民居、村落、歷史城鎮的重要性已基本達成共識。在城市規劃設計中,要在繼續加快城市化進程的同時,切實做好民居的保護和利用,在進行地方城市規劃時,要做有關文物保護方面的調查和研究,尤其是在決定拆除古建筑時,不能頭腦發熱、一時沖動,要謹慎對待。盡量保持現代化建筑與傳統民居的和平相處,在規劃上宜采取離開舊城,開辟新城的原則,同時要避免新城繁榮,老區衰落的現象出現,要加強老城的保護與建設,在加強日常修繕的同時采取“有機更新”的方式加以改善。
2.現代建筑應吸收傳統民居的養分
當代城市設計中,建筑師要虛心向民間學習,向傳統民居豐富的空間環境處理手法、建筑造型的塑造以及傳統民居的裝飾裝修經驗進行借鑒,并巧用具有地方特色材料來反映地域風格。一方面要運用現代的技術方法體現建筑的時代性,另一方面要繼承和發揚傳統民居的文化內涵,給現代建筑注入人文底蘊,使建筑更加植根于地域環境,形成對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續和歷史風貌的傳承,營造出適合人類居住的生態小環境和地方特色。因此,從中國傳統民居提煉出具有地域特征的造型、符號及歷史文化元素,以環境作為二者的契合點,輔助以現代建筑的技術支撐和新材料支持,既能使傳統民居尋求到新的生存空間,復蘇其生命力,又可為城市住宅賦予深厚的文化內涵,打造全新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發展景觀。
3.傳統民居的保護與更新
從微觀而言,對于傳統民居的更新和保護,要借鑒和利用現代建筑技術精華,從建筑材料、裝飾結構、外觀造型進行保護,在不損害其本質特性的基礎上,賦予其新的功能,并考慮與周邊環境、建筑和經濟社會的協調和同步,展現出傳統民居的時代性。從宏觀角度,對傳統民居的保護應立足整體,從空間聚落整體性的角度保存具有地方特色和風土人情的市井、街道、弄堂等民居建筑群,旨在保護和恢復傳統民居所形成的特有傳統氛圍和人文環境,使之成為城市中相對獨立的有機整體而存在和延續。
4.重新尋找遺失的環境觀
當前,出現了“生態建筑”、“綠色建筑”的概念,這其實是對過去傳統環境觀的一種拾回。傳統民居設計中所蘊含的很多綠化方法,還有傳統民居中的穿堂風、內天井,四合院等空間布局處理手法,都是古人環境觀的集中體現。我們應秉承這一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運用現代生態學、建筑技術科學的原則,采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對建筑體及周邊環境做合理布局,使人文建筑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從而使建筑結構更合理、空間布局更美觀、使用功能更完善,既展現傳統風貌,又體現時代特征。
結語
人類追求現代物質文明的合理訴求本無可置疑,只是在尋求過程中出現的偏差和誤區要引起高度重視,現代城市建筑模式雖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物質和功能需求,但在生態環境和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也顯而易見,而傳統民居中所貫穿其中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注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建筑理念,正好彌補了這一空缺,對當今城市規劃設計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從中國傳統民居提煉出具有歷史文化、地域特征及人文傳統的合理成分,注入到現代城市建設中,并將中國傳統民居文化的精神內涵繼承和發揚,使傳統民居找到新的生存空間,同時賦予現代城市建筑具有歷史沉淀的文化內涵,需要一個長期過程,也需要我們一代代人的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蔣勇杰.地域建筑的保護、傳承與創新———中國地域建筑與文化研究院地域建筑專題研究探索[J].建筑與文化,2013.
[2]皇甫舟楠.中國傳統民居對現代城市建筑的影響[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6.
[3]王湘.論傳統民居對現代居住建筑文化的啟示[J].南方建筑,2004.
[4]周俊玲.陜北窯洞民居的當代價值及其保護利用[J].絲綢之路,2009.
[5]施維琳.傳統民居與未來居住建筑的取向[J].新建筑,2000.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