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一個以更快、更高清為目的發展的大數據時代正在來臨,在強大的技術支持下,媒體乘上了互聯網的“快車”,利用互聯網速度快、受眾廣、媒體多樣等優勢,快速衍生出多種新媒體報道方式,從目前的媒介環境的發展情況來看,新媒體已經逐步的成為了與傳統媒體并駕齊驅的存在,并顯現出了超越傳統媒體的勢頭。我們在看到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給媒體行業發展帶來的巨大機遇的同時,也要看到像報紙等傳統媒體也在面臨著艱巨的挑戰,以時政新聞為例,因為時政新聞存在形式僵硬、語言表達不生動的弊端,導致受眾不愛讀、不想讀時政新聞,特別是在青年群體中,時政新聞的報道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將以報紙時政新聞報道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探究如何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移動智能設備等多種新媒體,運用可視化的報道方式提升時政新聞的可讀性,充分發揮時政新聞在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大數據 時政新聞 可視化 媒介融合
《新聞愛好者》辦刊宗旨“關注新聞、追蹤熱點、傳遞信息、普及知識”。以探討新聞理論、研究新聞業務、傳播新聞知識、交通新聞工作和新聞事業發展和經驗、培養新聞人才、宣傳新聞工作職業道德和先進人物為己任,堅持面向讀者,面向基層的方針,突出“權威性、思想性、針對性”。
1948年,劉少奇同志在西柏坡記者學習班發表了《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其中特別闡述了記者的職能,強調了記者應該及時的將黨的各項決策、綱領、方針、路線等向公眾進行報道,并且將公眾的意見及時的向黨反應。也就是說報紙擔負“耳目喉舌”的作用[1]。
時政新聞是新聞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報道內容包括黨的重大方針、路線,宣傳國家或者地方的各項政治經濟政策等,同時還具有引導輿論、維護社會和諧等作用,所以說時政新聞報道在公共生活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受報道內容的局限,時政新聞也有公式化、概念化、語言僵硬等弊端,使得很多公眾不愿意主動接觸時政新聞報道,特別是在大數據時代下,移動智能終端設備的普及擴大了微信、微博等互動平臺的影響力,像報紙等傳統媒體陷入了渠道失靈、話語失效的尷尬境地。
可視化作為一種報道方式,適應了當前受眾多媒體的思維習慣,特別是在青年群體當中應用速度更快、應用范圍更廣,將可視化報道方式應用到時政新聞報道當中是報紙應對新媒體挑戰的重要轉型途徑。
一、報紙時政新聞可視化的可行性
1、技術支撐
新聞可視化是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特別是在近幾年,VR、AR技術的進步推動了新聞可視化的應用領域,所以說技術支撐時政新聞可視化的根本力量。
時政新聞的報道內容有大量的數據,同時伴隨著大量的文字,因為缺少細節描寫,所以時政新聞的故事性較差,很難在短時間內引起受眾的注意力,但是隨著數據庫和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應用擴展,時政新聞的數據分析系統更加完善,新聞從業人員可以將數據整理成圖表的形式,利用圖表直觀的特點可以讓受眾在短時間內了解大量的信息[2]。
時政新聞的可視化報道除了使用圖表,還可以利用VR、AR技術。VR又稱為虛擬現實技術,受眾可以通過佩戴設備,獲得相關的影像,而AR又稱為增強現實技術,通過攝像、投影、顯示等設備,讓受眾通過屏幕觀看新聞。目前VR、AR技術多應用于多媒體報道當中,近些年來,移動智能設備的“掃一掃”功能的提升,拉近了傳統媒體和VR、AR技術之間的距離。例如《紐約時報》刊登了奧巴馬演講的相關內容,讀者只要使用手機等移動智能設備掃描奧巴馬眼睛的照片,就可以看到演講現場視頻,并且AR云端服務器還可以為讀者提供與主題相關內的上百條文字報道、視頻、圖片等等。
2、傳統媒體公信力
一方面,雖然傳統媒體在傳播范圍、傳播速度等方面不如新媒體的傳播效果,但是傳統媒體具有天然的公信力,特別是當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警惕新媒體所帶來的 “娛樂至死”的弊端,傳統媒體仍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時政新聞雖然語言、形式缺少靈活性,但是他的報道內容要求嚴肅、準確,而這是新媒體所不具有的“標簽”[3]。
另一方面,新媒體所推行的“以受眾為中心”的報道方式,在互聯網環境中展現出明顯的優勢,受眾與傳播者的互動增強,并成為了傳播關系中的主體地位,但是這也存在著“黃色新聞”的弊端,即過度迎合受眾,損害時政新聞的客觀性。
二、報紙時政新聞可視化的策略
下面筆者將以報紙時政新聞的報道內容為主要探究對象,分析如何提升報紙時政新聞可視化的報道效果。
1、展示數據之間的聯系
傳統的報紙時政新聞的可視化專注于一篇新聞內數據之間的聯系,而沒有從廣度和深度出發,挖掘不同心新聞內數據之間的關系,如果能將眼光放的更加長遠,就可以從眾多數據當中找到相互聯系的“中心”。例如《北京青年報》以習近平同志的工作為中心,通過圖表可視化的不報道方式,一時間為軸,展示了自十八大召開以來習近平同志的各項工作活動,這種圖表顯示的方式可以讓受眾直觀的了解各項國家大事、要事[4]。
2、展現內容間的互動
報紙時政新聞的可視化除了探究數據與數據之間的聯系,還可以探究同一主題下相關內容之間的聯系,以報道的內容為新聞鉤,了解受眾的興趣,在發散性思維的指導下,報道信息。通過這種方式強化了時政新聞客觀性的特點,受眾可以了解多方面的信息再做判斷[5]。
以“兩會”期間,《南方都市報》報道的“霧霾”主題為例,在報紙上建立了一個靜態的交互系統,呈現了多方面的信息,即符合了“兩會”中有關環境污染的報道需求,又豐富了報道內容的層次。版面將有關“霧霾”的政府工作報告 放在中心位置,同時發散出了“五省市霧霾軍令狀”、“國內霧霾現狀”以及“洛杉磯治霾30年”等內容,證實了霧霾污染擴大的實施。
【總結】綜上所述,報紙時政新聞的可視化是傳統媒體轉型的重要組成,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為報紙的可視化提供了支撐基礎,而且報紙等傳統媒體天然的具有公信力的優勢,所以報紙時政新聞實行可視化的報道方式具有可行性。但是在對時政新聞實行可視化報道的過程中,新聞從業人員還要特別注意可視化的工具性是否大于實用性,也就是可視化濫用情況,對于一些可以進行可視化報道時政新聞,記者在編輯過程中可以盡可能的使用圖表、VR、AR等西可視化技術,但是對于一些沒有必要進行可視化報道的時政新聞,不要盲目的使用可視化報道方式。
參考文獻
[1]呂博林.大數據時代報紙時政新聞的可視化分析[J].傳播力研究,2018,2(19):116+118.
[2]劉志昊. 人民網“圖解新聞”欄目時政類數據新聞報道研究[D].廣西大學,2018.
[3]姜淼. 報紙圖解新聞研究[D].吉林大學,2017.
[4]孫春艷.大數據時代報紙時政新聞的可視化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7):216.
[5]齊靜巖.大數據時代報紙時政新聞的可視化[J].新聞傳播,2016(14):63-64.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