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鋼琴表演是一個二次創作的過程,所謂的“二次創作”是指根據已有的音樂藝術作品由演奏者進行的第二次藝術創作,它是連接作曲家和欣賞者之間的橋梁。在表演過程中,演奏者不僅需要傳遞作曲家的情感,還要表達自身的認知與見解,如此才能把作品完美地呈現給欣賞者。如何把作品的共性傳遞得不落俗套,讓自己的個性得到展示的同時又不至于太過突出,是每一位演奏者都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鋼琴演奏者應對表演藝術中共性與個性之間的關系進行全面的了解與掌握,這樣在實際創作或是表演的過程中,才能對作品做出更為合理且精準的詮釋。
本文源自戲劇之家,2020(24):64-65.《戲劇之家》雜志是大型政策指導與理論研究的學術期刊。《戲劇之家》主要欄目:集理論性、學術性、指導性于一體,融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于一爐;立足湖北,面向全國,以關注當代戲劇發展,宣傳新人佳作,培育青年觀眾(讀者)為己任。
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藝術得到了更多人的喜愛。它不再僅僅是上流社會少數人的專利,而是變得越來越大眾化,融入到每個人的生活中,其中屬鋼琴藝術最為突出,學習鋼琴也成為了許多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鋼琴作品演奏的成功與否,不僅在于演奏者是否具有熟練的技法與高超的水平,還在于傳遞創作者情感的同時是否能展示出自己的個性,感染聽眾,與聽眾產生一定的共鳴。這便要求演奏者要學會平衡共性與個性之間的關系。
一、鋼琴表演藝術中共性與個性的內涵及表現形式
(一)共性的內涵及表現形式
所謂共性,強調的是不同事物間具備的相同屬性,其具有一般、普遍、概括的性質。無論是在藝術領域,還是在其他領域,任何事物間都具有一定的共性。音樂作為情感藝術,在對情緒進行表達的過程中,不同程度的歡樂、憂郁、悲痛、激動等,在不同時期不同作品的演奏中都會體現出來,一定時期的作品都會具有特定的時代印記與風格,這就是藝術中的共性。一個音樂家本身的個性再張揚,創作理念再新穎獨特,也不可能跳出時代的需求與要求,更不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鋼琴音樂藝術發展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雖經歷不同的時期,但每個時期的音樂無論是在創作手法上,還是在藝術主旨上都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一位優秀的鋼琴演奏家在對一首作品進行演奏時,不會僅僅憑借個人的興趣和意愿對作品進行胡亂改造或曲解,而是會盡可能地還原作曲家本來的創作意圖,在此基礎上進行闡釋和延伸。例如19世紀波蘭音樂家肖邦的《C小調練習曲》(作品10號之12“革命”),此曲創作于1831年9月,當時的波蘭因為華沙起義失敗而遭遇淪陷。有著強烈愛國主義情結的肖邦把自己全部的感情都灌注在音樂中,寫出了這首著名的練習曲。全曲采用了右手壯烈的八度音旋律和左手狂風暴雨般跑動的寫作手法,表達了肖邦在得知祖國淪陷后悲憤欲絕的心情。不同的鋼琴表演者在演奏此作品時所展現的風格各有千秋,但是想要表達的情感卻是相同的,這便是鋼琴表演藝術中共性的體現。
(二)個性的內涵及表現形式
個性是指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質。心理學對“個性”的研究成果表明:個性是決定人的獨特的行為和思想的個人內部的身心系統的動力組織。鋼琴演奏者的藝術個性是二度創作主體所具備的各種因素的有機復合體,諸如藝術技巧、生活閱歷、文化修養、世界觀、音樂才能等等。當這些因素在相互滲透與融合中產生作用時,它們就形成了音樂表演主體所具有的一種創造能力。這種創造能力以一種相對穩定的形態表現在演奏者音樂表演的二度創作過程中,使這個演奏者對音樂的闡釋區別于其他演奏者。這種獨特的創作個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于音樂作品的形式結構和音調內涵所顯示出來的美的、獨特的感受能力和認識能力;另一方面是音樂表演者所具有的獨特的表現方法。一首優秀、經典的鋼琴藝術作品,在展現當時社會背景與歷史意義的同時,更多的是展現創作者或演奏者自身獨特的個性與風格。在充分滿足當時社會普通大眾審美的基礎上,展現出自身個性化的藝術表達。正是因為鋼琴藝術表演領域的豐富性與個性化,才令其充滿魅力與趣味。例如奧地利音樂家莫扎特,其所創作的鋼琴作品流傳至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愛與追捧,其中《土耳其進行曲》也是大眾最為熟知的作品之一。不管演奏形式是鋼琴獨奏還是四手聯彈,不同演奏者對這首曲子進行表演時,在傳達出相同情感的基礎上,都會讓聽眾從演奏技巧、風格特點,以及對細節的處理上,感受到不同演奏者對該曲別具一格的音樂表達。同時,不同聽眾受主觀因素的制約,具有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思維方式等,這些都會影響其對音樂的理解。正如莎士比亞曾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便是鋼琴表演藝術中個性的體現。
二、鋼琴表演藝術中共性與個性關系的探析
(一)共性與個性的關聯性
從辯證思維角度來看,鋼琴表演藝術中共性與個性是相互統一又具有一定獨立意義的。個性之中兼容共性,倘若不存在個性,那么共性也是不復存在的。共性包含個性,個性中又容納著共性。在鋼琴表演藝術中,共性是個性的主要構成因素,但在某種程度上,共性又會對個性產生一定的束縛。以鋼琴表演藝術為切入點,對共性與個性的關系進行分析與研究,可發現兩者是緊密相連的。在創作過程中,過于迎合大眾審美,而創造出太多同質化、公式化的藝術作品,不利于藝術品質的提升,甚至阻礙了藝術的發展。但過度強調個性,把自己的情感不合理地強加于原作品之上,無法與聽眾產生一定的共鳴,這樣的藝術在展現與發展的過程中,顯然是缺乏生命力且沒有意義的。脫離共性的藝術,終究會被行業所淘汰。例如,曾在西方盛行的達達主義,憑借其否認一切、破壞一切的藝術理念,在短期內迅速崛起。但其打倒一切的錯誤思想,并不能獲得更多人的接受與認可,這種不成熟的思想流派最終也走向了滅亡。因此,在鋼琴藝術進行具體表現時,演奏者需要對藝術作品探本溯源,理解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和創作背景,應保留藝術的共性,與聽眾在思想情感上產生一定的共鳴,從而確保鋼琴藝術作品能得到永久的流傳。當然,在鋼琴表演藝術中,還需具備一定的個性,即表演者自身在藝術修養、音樂素養、鋼琴技藝、表演形式等方面展現出的獨特風格。在確保音樂品質的基礎上,讓聽眾欣賞到與眾不同的鋼琴表演。
(二)共性與個性的互補性
在鋼琴表演藝術中,共性與個性還具備一定的互補性。作曲家在進行創作時,不僅需要結合特定時代背景與時代風格下的音樂表達手法,同時還需將自己的個性融入其中。表演者在演奏鋼琴作品的過程中,既要仔細地斟酌和揣摩作曲家的創作動機和情緒狀態,又要表現出音樂作品中的藝術屬性、文化內涵、情感表達等,還要結合自身的音樂品味、個性特征等,將其進行融合,從而呈現出一首完美的作品。中國著名鋼琴家李云迪,被譽為“21世紀的肖邦”。他之所以能將肖邦的作品演繹得活靈活現,是因為他將肖邦想表達的情感與自己的個性相結合,對音色的控制、結構的把握,以及對分寸的拿捏都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把浪漫主義的風格展現得淋漓盡致,讓更多的聽眾能夠感受到肖邦音樂的魅力。由此可見,在對鋼琴作品進行表演的過程中,既要合理表現其共性,與聽眾產生一定的共鳴,還要具有自身獨特的表演風格,展現自己與眾不同的藝術魅力,才能獲得更多人的喜愛與認可。無論是在對音樂進行創作的過程中,還是在對作品進行演奏的過程中,都需要對個性與共性進行合理的分配,使其能相互促進,演繹出更加精湛的作品。
(三)共性與個性的滲透性
鋼琴表演藝術中,針對個性與共性的把握,即在將其作為重要的藝術創作參考依據時,哪個要素占據更大的比例,是更多地展現藝術作品共性的一面,還是更多地突出演奏者的個性,不是固定不變的。也就是說,在特定的環境下,鋼琴藝術表演中共性與個性的表達是可以靈活轉化并相互滲透的。例如,音樂作品中的音量、音律、調性等元素,這些都充分體現出音樂的共性。但對相關的音樂元素進行設計時,又會通過不同的參數與數值,使其與其他同類型作品產生區別。在這個過程中,能全方位地展現出音樂作品及創作者的個性。鋼琴演奏亦是如此,即便彈奏同一首曲目,表演者雖都會遵循音樂作品的特質,運用具有一定共性的音樂技巧將旋律傳送到聽眾的耳朵里。但不同的演奏者,基于自身情感傳達的特殊性,以及特定的表演風格,又會展現出不一樣的表演氛圍。由此可見,在這樣的條件下,共性與個性是相互滲透的,共同成就了一出聽覺盛宴。
(四)共性與個性在大眾審美中的體現
在聽眾對音樂作品或表演形式進行接納的過程中,其優劣的核心判斷標準就是能否使聽眾產生強烈的共鳴與感動。任何一首作品的誕生,都將以審美客體的身份進入社會,是否能得到社會的認可,能感染到更多的聽眾,具有一定的藝術傳播價值,這一切都是由社會的審美實踐來決定的。聽眾在欣賞鋼琴作品的過程中會感受到音樂的共性情緒,即歡樂、悲傷、活潑、抒情等。但基于聽眾個體心理、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等多方面的差異,即便是同一首音樂作品,帶給聽眾的感受卻是不盡相同的,在這個過程中又充分體現出藝術審美的個性。只有立足于共性與大眾審美的基礎之上,個性之花才能得以綻放。
三、結語
在鋼琴表演藝術中,共性與個性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不容忽視的。演奏者要想和聽眾產生一定的共鳴,就需要把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情感和自己的認知與見解相互融合,對作品進行充分的分析,尊重作曲家的原意,準確地拿捏好共性與個性之間的尺度。演奏者既不能只基于固定的表演風格、彈奏技巧,向聽眾展現出大家習以為常的音樂表達,也不能過于強調自身的個性,而嚴重忽略大眾對鋼琴藝術的審美。總而言之,在鋼琴表演藝術中,共性與個性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同時兩者之間還具有一定的互補性與滲透性。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