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麥西來甫,是由維吾爾語音譯過來的,最初為阿拉伯語詞匯,意為 “被開墾的地方”,如今在維吾爾語中意為 “集會、聚會”。它是維吾爾族同胞自古流傳下來的,包含娛樂活動、文化教育、道德教育、綜合素質培養以及聚餐等內容的綜合性活動。它不僅給人一種視聽上的享受,其社會功能也不容小覷,它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寶貴財富,更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值得我們研究與傳承。
本文源自毛選, 長春大學學報 發表時間:2021-04-22《長春大學學報》雜志,于1991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正式創刊,CN:22-1283/G4,本刊在國內外有廣泛的覆蓋面,題材新穎,信息量大、時效性強的特點,其中主要欄目有:語言文學、政治法律、美學藝術等。
關鍵詞: 維吾爾語; 麥西來甫; 傳承
麥西來甫,是由維吾爾語 mrεp 翻譯過來的音譯詞。最初為阿拉伯語詞匯,意為 “被開墾的地方”,如今在維吾爾語中意為 “集會、聚會”[1]。人們常說,跳起歡樂的麥西來甫。在許多人的眼里,麥西來甫只是一種以歌舞為主的娛樂活動。真正的民間麥西來甫,卻不只是唱歌跳舞這么簡單。它是維吾爾族同胞自古流傳下來的,包含娛樂活動、文化教育、道德教育、綜合素質培養以及聚餐等內容的綜合性活動。
一、麥西來甫的史源
我國維吾爾民間麥西來甫的歷史十分悠久,從現有的歷史資料來看,最早可以追溯到 《魏書》中的記載。當時,《魏書》將這種大型活動定義為: 男女老少彈唱舞蹈的一種空前盛大的活動。在今天新疆庫車地區以及吐魯番地區的千佛洞壁畫中,都有對古代麥西來甫的記載。一些歷史學家認為,《突厥語大辭典》中記錄的 “索爾丘克”晚會以及 “蘇合迪克”晚會就是最初的麥西來甫[2]。研究表明,從那時起,麥西來甫的內容就已經十分豐富了,大致包括歌唱、舞蹈、游戲、吟詩、聚餐以及一些簡單的體育活動等內容。
維吾爾族歷史悠久、人口眾多,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各個地區。此外,新疆三山夾兩盆的特殊地貌,導致不同地區的人們在適應環境、應對天災人禍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除此之外,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分布在不同地區的維吾爾族自然也受到了不同民族的影響,在生活習俗、風土人情、民間文藝等非物質文化方面均有呈現。綜上可見,不同地區的維吾爾族在穿衣打扮、飲食、娛樂活動、語言表達等日常生活方面會存在一些小的地域性差異。如在新疆北部的伊犁、吐魯番、哈密等地的麥西來甫較有代表性; 相比于北疆,南疆的維吾爾族人口更多更聚集,所以麥西來甫的形式和內容也更為豐富,其中以喀什地區的 “刀郎麥西來甫”最負盛名。
本文正是以維吾爾族的麥西來甫為切入點,從民俗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角度出發,力求探尋各地麥西來普的文化內涵。
二、麥西來甫的社會功能
麥西來甫不僅給人一種視聽上的享受,其社會功能也是不容小覷的。
( 一) 個體發展功能
從社會成員身體素質而言,通過演繹麥西來甫,人們達到了強身健體的目的。眾所周知,勤勞善良、天資聰穎的維吾爾族同胞們,無論長幼幾乎無一不能歌善舞,時而優美動人、時而強勁有力的獨特舞蹈是其民間麥西來甫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以 “婚禮麥西來甫”為例。婚禮,是人生中必經的重大儀式之一。維吾爾族的婚禮多在下午舉行,婚禮上主家宴請各方親朋好友,婚禮儀式接近尾聲時,賓客們齊聚舞池中央,跳起婀娜多姿的麥西來甫。此外,在秋季豐收之際,收成較好的人家往往要舉辦 “豐收麥西來甫”,主家及其鄰居親朋聚在田間地頭,在金燦燦的麥穗輝映下跳起歡快的舞蹈。當然,在諸多傳統儀式上,如搖籃禮、起名儀式、割禮等人生重要時刻,都會舉行大大小小的麥西來甫以示慶賀。簡言之,麥西來甫已經涉及到維吾爾族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舞蹈活動無疑是經常性的。在這些熱鬧、歡樂的麥西來甫上,無論尊卑、男女、老少都會涌向舞池中央,享受快樂的時光。在舞蹈中,人們的身體可以得到很好的鍛煉和放松,同時提高平衡能力、四肢協調能力、心肺功能等。總之,經常舉辦這種 “以舞會友”的大、小型聚會,可以讓人們暫時遠離生活的壓力和都市的喧囂,在放松、愜意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刀郎健身操”是對刀郎舞的一種重新編排,在動作上對原先的刀郎舞加以改編、簡化,即使沒有專門學過舞蹈的普通人也能參與其中。如今,“刀郎健身操”已經成為許多新疆民眾強身健體的一種戶外娛樂活動。新疆已有部分中小學將麥西來甫健身操納入體育教學中,特別是在南疆喀什、阿克蘇、巴州地區少數民族學生居多的學校,麥西來甫受到師生們的一致好評[3]。每天課間 20 分鐘左右的跳操活動,讓傳統的 “課間操”變得不再乏味。青少年從繁重的課業中暫時解脫出來,參與這種藝術性的體育運動,寓教于樂,寓樂于身。這種上百甚至上千人齊跳刀郎健身操的大型活動已被新疆各界視為一種 “民間麥西來甫”。
( 二) 心理調節功能
從心理健康發展而言,民間麥西來甫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調節情緒、減輕壓力、愉悅身心的功能。在麥西來甫上,人們通過歌唱、舞蹈、樂器彈奏等形式,來享受生活所賜予的幸福與美好。通過這些極具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一些情緒不佳的參與者也會受到積極的影響,而在一定程度上化煩惱為快樂。除此之外,在麥西來甫上,參與者還可以和左右鄰里、親朋好友互訴衷腸,彼此分享生活中的樂事,亦可借此機會對傷心的人進行開導,或群策群力為生活中遇到困難的人出謀劃策。而喀什的刀郎人,會在農閑的冬季舉辦麥西來甫來打發漫漫冬日,使身心得到放松; 農忙季節也會舉辦麥西來甫,讓大家從繁重的農活中偷閑,舒緩情緒,減輕勞動壓力,從而更好地迎接后續的勞作。由此可見,這種民間麥西來甫活動在人們的心理健康方面也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 三) 交際功能
首先,參加麥西來甫無疑是一個改善人際關系的良機。“賠禮麥西來甫”或 “道歉麥西來甫”是民間麥西來甫的一個重要類別。如在某維吾爾族村社中,個別成員之間產生矛盾、誤會時,則由一位品行端正且較有威望的人出面舉辦賠禮麥西來甫。屆時,產生矛盾、誤會的雙方及其親朋好友都會出面,大家會要求過失方主動向另一方邀舞、敬茶或者主動遞上飯食以示友好; 如另一方接受其邀請,則表示雙方重修于好,接受道歉的一方,也會回以茶飯。如果經此過程,雙方的矛盾未得到緩和,大家會繼續想辦法,直到他們完全和好[4]。
其次,婚慶、豐收、節日等種種原由舉辦麥西來甫的主家,可能會邀請一些彼此互不認識的朋友一同參加麥西來甫,在麥西來甫上,大家可以借此良機,通過歌唱、跳舞、集體游戲等發展成朋友。可見,這種娛樂活動也不失為一個擴展人脈的良機。
上述之余,麥西來甫更是對民族團結及文化交流起到了積極促進的作用。維吾爾族同胞在舉辦麥西來甫的時候,常常會邀請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同胞一齊參與; 尤其是在婚禮麥西來甫上,主家常常會誠摯邀請各族朋友來見證新人的幸福。活動中,大家在一起唱歌跳舞,交流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以及近來的所見所聞。表面看是各族群眾在麥西來甫上嘮嘮家常,而從深遠意義來說,各民族通過麥西來甫不僅增進了感情,其多元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碰撞與交融。如今的麥西來甫已不再是維吾爾族的專屬,更不僅是地域性的特色,善良熱情的新疆人已經把這種古老、優秀的文化帶到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在海南、北京等地,都已有了各族群眾齊聚一堂共同跳起維吾爾族舞蹈、共同舉辦麥西來甫的和諧景象。由此可見,麥西來甫已經成為了我國全民綜合性活動,它所承載的種種積極意義是值得發揚和傳承的。
( 四) 文化導向功能
1. 教化功能
新疆電視臺曾在 2014 年播出一檔名為 “喀什兒童麥西來甫”的民語節目,一經播出就創下了很高的收視率。該節目主要是針對兒童教育而編制的。節目開始,只見頭戴花帽的維吾爾族小男孩一只手臂向前伸直并微微抬高,另一只手臂彎曲手掌托在腦后,目光望向遠方,發出真摯的呼喚……麥西來甫由此拉開序幕。該節目以維吾爾少年兒童為主,其間一些德高望重的長輩通過和孩子們一同歌唱、游戲、舞蹈、表演小品等形式,對孩子們進行生動、輕松的說教,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孩子們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不僅是孩子們,參與各種形式麥西來甫的大人也能從中獲益。歌舞表演、共進茶飯、懲罰行為不端者,是維吾爾民間麥西來甫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第三個環節中,文化素質較高且有威望的長者往往會站出來當眾批評懲罰行為不端者,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同時也讓在場的其他人引以為戒,幫助人們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三觀。時下的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應立足于此,多開展諸如此類的麥西來甫活動,借助其受眾的廣度,充分發揮它的教化功能,宣揚有益的文化,普及相關的政策和傳統文化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少數民族文化建設創立一個好的平臺。
2. 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功能
維吾爾民間樂器有十幾種,分為彈撥樂、弦樂、管樂和打擊樂四類。彈撥樂主要有彈撥爾、熱瓦甫、獨塔爾、卡龍琴; 弦樂有艾介克、胡西塔爾、薩塔爾; 管樂器主要有蘇爾奈 ( 嗩吶) 、乃依 ( 笛子) ; 打擊樂器主要有手鼓、納合拉、塔西 ( 石頭 ) 、木勺等。另外,在一些鄉下地區還保留著一些比較原始的樂器,如刀郎熱瓦普、單手手鼓等。在維吾爾民間麥西來甫中,藝人們運用這些歷史悠久的民間樂器演奏動聽的古典音樂,無疑是對古代維吾爾音樂藝術最好的傳承方式之一。伴隨著民間樂器演繹的優美音樂,人們跳起傳統的舞蹈,如刀郎舞、賽乃姆①、納茲爾庫姆②等等,也會唱起古老的十二木卡姆選曲。舞樂之余,有時大家會靜靜地圍坐在一起,聆聽長者講述古老的維吾爾族民間故事、闊夏克③等。不知不覺中,民間音樂藝術、舞蹈藝術以及文化藝術都潛移默化地深入人心,并代代相傳,為中華民族燦爛的藝術文化譜寫出一曲美麗的樂章。
3. 豐富人們精神世界的功能
在當今社會,掙錢養家糊口似乎已成為每個成年人生活中的主線。巨大的生活壓力、學業壓力以及工作壓力使許多人變成了 “現實”的行尸走肉。人們在物質上雖不斷得到滿足,但精神世界卻匱乏而空虛。麥西來甫活動正好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人們精神世界的部分空白。人們通過參與麥西來甫中的詩朗誦、歌唱、舞蹈、小游戲等環節,感受物質世界之外的一種美,在繁重工作、學習之余得到休憩,感受民間藝術以及傳統文化所帶來的精神享受。
三、麥西來甫與木卡姆
我的薩塔爾琴以生命的紐帶為弦,他能慰藉不幸者,予以悲愴與凄婉,我深深投入木卡姆,使之縈回于心,若耽于愛的憧憬,既彈奏于伊人尊前……
這是紀錄片 《世界遺產在中國》第四集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的開場白。享譽世界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音樂、舞蹈、吟詩、彈奏于一身的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民間藝術的巔峰之作。
木卡姆如今已轉意為大曲,不只是維吾爾族,眾多的民族中都存在木卡姆這種藝術形式,我們這里所指的是維吾爾十二木卡姆。公元 16 世紀,由葉爾羌汗國的阿曼尼沙罕王后組織音樂家們,將民間流傳的十二木卡姆音樂進行了系統的規范,使木卡姆音樂更加完整地保留下來[5]76 。
刀郎麥西來甫在長期歷史發展中,成為刀郎維吾爾族的一個重要載體。刀郎人的詩詞、舞蹈等通過麥西來甫保存下來。許多流傳至今的維吾爾族民歌,人們口口相傳,唱詞和曲調可能已不同于往昔,但是如果我們將這些民歌和木卡姆中的音樂相比較來看,大部分曲調還保留著木卡姆的風格。不僅僅是民歌,許多現代的維吾爾族歌曲雖然在音樂形式上融入了現代樂器的元素,但在整體音樂風格上,還是或多或少地保留著一些原始的木卡姆音樂痕跡。由此可見,古老的木卡姆音樂,對維吾爾族千百年來的音樂文化影響頗深。
沒有音樂的陪伴,再優美的舞蹈也會淪為 “無聲的藝術”。維吾爾族的音樂和舞蹈是密不可分的,已然是麥西來甫活動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在麥西來甫中,隨處可見木卡姆藝術的影子。當吐魯番地區的人們舉辦麥西來甫時,人們對各種動物的動作、體態進行模仿,并將這些動作組合起來,詼諧幽默的舞蹈動作配上輕快的傳統音樂,就有了人們喜聞樂見的納茲爾庫姆; 祖祖輩輩以捕魚為生的喀什刀郎人,則擁有獨具風格的 “刀郎麥西來甫”———刀郎麥西來甫配以刀郎木卡姆,鏗鏘的音樂和穩健的舞蹈將生活在喀什地區的刀郎人的堅強、勇敢等美好品質展現得淋漓盡致。刀郎舞的表演服裝是,男女舞者均頭戴高帽,服裝以紅黑黃三種顏色為主; 刀郎舞的舞姿與一般的維吾爾舞蹈相比,少了一些女子的柔情似水以及男女之間的眉目傳情,無論男女,舞蹈動作都十分鏗鏘有力、慷慨激昂,舞者仿佛在通過舞姿向觀賞者訴說刀郎人的勇敢堅毅; 刀郎木卡姆的音樂相比其他維吾爾音樂也更激昂一些,感染力和震撼力也更強。
我國維吾爾族不僅將麥西來甫這種具有綜合性功能的大型活動保留并傳承了下來,同時,無形之中也借助這種大型活動繼承并發展了木卡姆藝術,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留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如今,能將十二木卡姆唱齊的藝人已經不在了。在喀什的麥蓋提縣,能彈唱的民間老藝人已經不多了,能完整彈奏九個序曲的老藝人更是寥寥無幾[5]77 。早在多年前,國家就已經開始重視對維吾爾十二木卡姆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中國木卡姆學會、新疆木卡姆藝術團等組織相繼成立。各大高校也設立了相關專業來對木卡姆進行傳承和研究,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了木卡姆的保護和發展的相關工作當中,成效十分顯著。
四、小結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麥西來甫是維吾爾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中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對麥西來甫的繼承和發揚,研究和保護,無疑是對中華文化多樣性的繼承和發揚,研究與保護。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