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激素替代療法最好選用天然、短效、口服的雌激素制劑。同時,必須重視其潛在風險,包括增加乳腺癌、子宮內膜癌、中風、靜脈血栓的發生。
引言
女性絕經后骨密度每年丟失率大約為1.5%~2.5%,可導致骨密度急劇下降,使得絕經后女性成為骨質疏松癥的高發人群。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是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一種。美國白人絕經后婦女中有20%患骨質疏松癥,另有52%髖部骨密度減低。目前中國女性平均壽命延長,使絕經后骨質疏松問題更為突出。最新統計表明,50歲以上女性約有30%由于骨質疏松發生過一次或多次骨折,而髖部骨折一年內病死率高達15%~25%,已超過乳腺癌、宮頸癌和子宮體癌的總和,嚴重影響著中老年婦女的健康和壽命。所以,為了改善絕經后女性的生存質量,對女性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防治是十分必要的。主要預防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運動療法。女性絕經后要適當進行戶外運動,接受日光直射,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促進鈣的吸收。研究顯示,經常運動者血清骨鈣素和骨密度(BMD)均高于非運動者,說明運動是預防骨質疏松癥的重要措施之一。
2.均衡膳食。日常生活中注意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熱能以及適當的營養,多吃魚、蝦、雞蛋、牛奶、海帶等富含鈣的食物,充分補充鈣質。盡量去除抽煙、喝酒、喝咖啡及喜食過咸食物等不良飲食習慣。
3.補充鈣劑。國內市場鈣劑名目繁多,主要分為無機鈣類、有機鈣類及某些中藥制劑等。因碳酸鈣的理論含量為40%,即每克碳酸鈣含元素鈣400毫克,且水溶性很小,經胃酸作用后形成鈣離子容易被人體吸收,因此具有鈣含量高、副作用小等優點,而作為鈣補充劑廣泛用于臨床。
4.規律體檢,提早預防。建議絕經后女性每年進行~次骨密度檢查,如果發現骨量迅速減少,應及時采取防治措施。另外患有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與骨質疏松關系密切的病癥,應該積極治療原發病。
治療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藥物治療:
1.基礎藥物
基礎藥物為鈣劑和維生素D。臨床實驗證實,單獨補充鈣劑或維生素D可以使骨吸收減少,骨密度增加,但對于其預防骨質疏松性骨折效果目前尚有爭議。
2.抑制骨轉換劑
這類藥物包括二磷酸鹽、降鈣素、雌激素、異黃酮衍生物等。二磷酸鹽是目前臨床應用的重要藥物,如阿侖磷酸鈉(福善美)、利塞磷酸鈉等,治療劑量可抑制骨吸收作用強,且不引起骨礦物化障礙,可以有效減少骨量丟失,增加骨密度,減少重要部位的骨折。
降鈣素的作用機制是阻止破骨細胞的活性,抑制骨吸收,并且有強效鎮痛作用,故其注射劑和鼻內吸入劑主要用于有骨痛的骨質疏松癥患者。研究認為,該類制劑可作為高轉換型骨質疏松癥患者腰背痛(特別是椎體急性壓縮性骨折時)的首選治療藥物。研究發現,魚類降鈣素有“逃逸現象”,故建議對高轉換型骨質疏松癥患者可間歇性給予降鈣素,對正常或低轉換型骨質疏松癥患者可考慮聯合用藥,以促進骨形成。
雌激素補充治療對于絕經早期的快速骨丟失非常有效,尤其是對同時伴有明顯潮熱、多汗、煩躁等更年期癥狀的絕經后婦女更為適宜。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激素替代療法最好選用天然、短效、口服的雌激素制劑。同時,必須重視其潛在風險,包括增加乳腺癌、子宮內膜癌、中風、靜脈血栓的發生。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作為雌激素受體的一種配基,能顯著提高絕經后骨質疏松患者的骨密度,有效降低脆性骨折,且不會出現子宮內膜增生,降低乳腺癌的發生,但對更年期的潮熱、多汗無改善作用。
異黃酮是一類存在于植物中的天然化合物,結構與類雌激素相似并能產生類雌激素效應,對骨質疏松癥有確切的療效。依普黃酮是目前理想的新一代異黃酮衍生物,主要用于絕經后婦女和老年性骨質疏松癥患者,對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引起的骨質疏松亦有一定的效果。
3.應用促進骨形成的制劑
此類藥物能促進成骨細胞活性,使新生的骨組織及時礦物化成骨,降低骨脆性,增加骨密度及骨量。目前上市的主要是甲狀旁腺激素片。間歇性小劑量應用可促進骨形成,增加骨量。
女性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在老年人中發病率極高,一旦發生骨折,治療效果差,致殘率和病死率高,因此,早期預防及治療女性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極為重要。這不僅可使更多的婦女享受健康,而且減少給社會和家庭帶來的負擔。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