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護理論文發表了優質護理對心理衰竭的評估效果,心理衰竭是一種臨床上的心臟疾病,通過優質的護理可以有效改善不良的狀況,論文以223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了評估優質護理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以下是具體資料和方法。
【摘要】目的探討并評估優質護理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223例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試驗組112例和對照組111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方案,試驗組實施優質護理方案。比較兩組的效果和相關指標:BNP、LVEF和心率。結果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7.32%比對照組的74.77%高,BNP較對照組降低,LVEF和心率較對照組均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優質護理對心力衰竭患者具有顯著的效果,值得應用。
【關鍵詞】護理論文發表,心力衰竭,優質護理,效果
心力衰竭是臨床上多發的心臟疾病,主要的致病原因是心排血量受各種心臟病的影響降低,靜脈血液出現淤積,動脈供血不足,導致心臟循環異常[1]。心力衰竭患者常發病較急,病情發展迅速。對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如不實施有效護理措施將對患者的生命和良好的預后造成威脅[2]。近年來,臨床上采用常規護理方案有一定效果,對患者心理狀態和心功能的改善情況欠佳。據報道,優質護理對改善心功能指標能發揮一定作用[3-4]。基于此,我院對優質護理用于心力衰竭的效果評估,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223例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試驗組112例和對照組111例。對照組男56例,女55例;年齡51~82歲,平均年齡(65.8±3.9)歲;其中,表現為慢性心力衰竭37例,由心肌梗死引起的表現為急性心力衰竭74例。試驗組男57例,女55例;年齡50~81歲,平均年齡(65.9±4.1)歲;其中,表現為慢性心力衰竭39例,由心肌梗死引起的表現為急性心力衰竭7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方案,試驗組在此基礎上聯合優質護理方案:(1)疾病概況:講授疾病的病程發展、康復和提高機體機能等方面的宣傳講解;(2)心理護理:心力衰竭多為中老年患者患病后多表現為煩躁、抑郁,應排除其心理障礙,鼓勵患者堅強自信;(3)行為干預:指導心力衰竭患者通過腹式呼吸等方式進行放松訓練和適量的有氧運動;(4)飲食起居護理:選擇高鈣食物,并遵循低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飲食;同時,還要保持規律的生活,保證睡眠。
1.3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的效果和相關指標:BNP、LVEF和心率。(1)顯效:臨床病癥消失,相關指標恢復正常;(2)好轉:臨床病癥有所改善,相關指標改善;(3)無效:臨床病癥無好轉,相關指標無改善。總有效率=顯效率+無效率。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單位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效果比較
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7.3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4.7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相關指標變化情況
試驗組BNP較對照組降低,LVEF和心率較對照組均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近年來,心力衰竭患者的發病人數不斷增多,老年人是心力衰竭的高發人群[5]。心力衰竭患者隨著病情的快速發展,導致患者出現呼吸衰竭、低血氧癥和肺水腫等嚴重并發癥。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指標異常,勞動力喪失。引起心力衰竭的因素較多,主要包括生活壓力大、生活不規律,情緒激動、勞動強度大、感染、心律失常、電解質紊亂等因素的影響[6]。因發病較急,病情嚴重,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進行搶救對降低患者死亡率。目前,臨床上采用優質護理對心功能的改善作用較好,能心率和LVEF增高,進行有氧運動還能使患者的氣道分泌物減少,氣道暢通,對肺功能和心臟功能有改善作用。同時,對機體二氧化碳潴留、缺氧等有預防作用,降低呼吸衰竭的發生率[7-8]。綜上所述,優質護理對心力衰竭患者具有顯著的效果,值得應用。
作者:張唯 單位:廊坊市文安縣醫院
推薦期刊:《口腔醫學研究》創刊于1985年6月,主編為樊明文教授,編委會由全國各大口腔醫學院校各學科專家組成。《口腔醫學研究》有十余所合辦院、系,分別為吉林大學口腔醫學院、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中南大學口腔醫學院、大連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福建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