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我們從理論高度認識和研究資本主義的經濟科學。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經濟制度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逐漸發展演變。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雙百方針”,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馬克思的經濟基礎說,按照馬克思自己的說法,是他近二十年研究所得的總的結果,同時也是他此后二十年余年進一步研究的指導原則,構成了馬克思整個研究的的樞紐。
對于馬克思來說,經濟基礎說是馬克思批判活動的理論后果,通過揭示資本主義發展的內在邏輯,在其內部發現了構成資本主義解體的根本矛盾和促使共產主義生成的革命因素,從而構成了對資本主義的決定性批判。較近意義上,直接緣自此前近二十年政治經濟學批判,而較遠的意義上,它起源于馬克思早期的哲學批判。應該從馬克思的哲學批判到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實際過程來理解,從馬克思在這一批判過程中所達到的對形而上學批判之徹底性來理解。
用方法論來看,應該說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經濟學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方法論。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對于馬克思經濟學理論的產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可以說是,如果沒有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也就不會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如果說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那么,馬克思經濟學理論就是關于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理論。
反觀馬克思為人類解放奮斗的一生,可以看出他全部理論和實踐活動都是在為人類幸福而努力。唯物史觀的基本落腳點就是“現實的個人”。由此不難明白“人的問題”在馬克思哲學中的重要性。具體到三大社會形態,它們都是體現人生存與發展的不同形態。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等文本中,對黑格爾、施蒂納等人的歷史觀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把他們的歷史觀統稱之為“德國哲學的歷史觀”(即唯心史觀),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步確立了自己的唯物史觀。馬克思的唯物史觀與黑格爾、施蒂納等人的唯心史觀是有根本區別的。這一區別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從社會歷史發展出發來說明人的生存與發展,還是從人的生存與發展來說明社會歷史發展這兩種思路的對立。唯物史觀從社會歷史發展來說明人,而包括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和施蒂納的歷史觀在內的唯心史觀,則是從人出發來說明社會歷史發展。
揭示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律自然就成為馬克思經濟學的真正的核心。關于這一點,馬克思本人也給予了再明確不過的說明。“政治經濟學批判”一直是馬克思著作的核心論題。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不僅揭露了人存在的二重性,而且深入到“政治經濟體系的結構性機制”,揭露了勞動和資本之間的“對抗性”交換,資本成為“一種普照的光”,個人現在受資本的統治。所以,馬克思研究政治經濟學的目的并不是“提出一種全新的、獨特的經濟理論”,而是“政治經濟學批判”,即揭露“物和物的關系”掩蓋下的“人和人的關系”。《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關于人類解放的“新世界觀”。《資本論》在對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及其政治經濟學的雙重批判中,揭示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和資本主義的特殊的運動規律,不僅反映和表達了我們時代的時代精神,而且塑造和引導了新的時代精神,因而《資本論》既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又是“文明的活的靈魂”。
20世紀的技術進步,是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不能比擬的。這種技術進步,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才有可能,有人說二戰促進了技術的進步。二戰可以說是技術進步的催化劑,但絕不是反應物本身。而技術進步反進來,又進一步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使它煥發青春活力。普通人的生活之所以能夠變得更加富有,主要是得益于技術進步造成的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這種增長一方面減少了工人的必要生活資料在其總的勞動價值中所占的比重,從而大大的加強了相對剩余價值的剝削,另一方面使得工人的必要生活資料在量上有巨大的增長。即是說,工人必要生活資料相對的增長了,但絕對的減少了。需要注意的是,《資本論》很大篇幅便是對大工業生產的研究。絕不能說馬克思沒有觀察到技術進步的作用,只是他當年看到的技術進步,相比起20世紀的來,無疑是小巫見大巫了。在本質上,現代社會并沒有變。雖然它自19世紀以來在生產力上有了巨大的進步。
馬克思通過揭示資本主義發展的內在邏輯,在其內部發現了構成資本主義解體的根本矛盾和促使共產主義生成的革命因素,從而構成了對資本主義的決定性批判。這一發現正是借助于“革命的辯證法”來實現的!辯證法作為科學的、革命的方法,在整個馬克思主義體系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一方面承載著“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的歷史性重任;另一方面使政治經濟學批判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基礎之上。
參考文獻:
[1]莊忠正,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邏輯進路[J].理論探索,2015.
[2]戶曉坤,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方法論基礎及其當代意義[J].當代經濟研究,2013.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