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慢性胃炎涉及中醫脾、胃、肝三臟,但我們認為脾虛是基本病理生理,因脾氣虛弱,肝氣作用太強,疏泄太過,則木旺克土,導致臨床肝胃不和癥狀;脾虛則濕不化,阻礙氣機,則導致脾虛濕阻癥狀;同時脾氣虛弱,氣機不暢,易致氣滯血瘀癥狀。
關鍵詞:慢性胃炎,臨床表現,中醫辨證分型
引言
慢性胃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筆者近兩年來,對1000例經胃鏡診斷及胃黏膜活檢病理診斷的慢性胃炎患者的臨床表現,舌苔脈象進行了觀察總結,并辨證分型,對臨床治療及用藥提供了極大幫助。
1 觀察對象
1000例慢性胃炎患者,系我院內窺鏡室胃鏡診斷病例,并經胃黏膜活檢病理診斷,其中男520例,占52%;女480例,占48%,年齡12~80歲。胃黏膜輕度炎癥243例,占24.3%,中度炎癥516例,占51.6%,重度炎癥241例,占24.1%,其中伴腺體萎縮者98例,占9.8%,輕度萎縮60例,中度萎縮28例,重度萎縮10例。腸上皮化生156例,占15.6%,其中輕度92例,中度48例,重度16例;不典型增生者8例,占0.8%,輕度4例,中度3例,重度2例;胃鏡下有糜爛者140例,占14%;有膽汁反流者115例,占11.5%。
2 臨床表現分析
慢性胃炎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癥狀輕重程度與胃鏡所見的病變輕重程度并不一致。在此,我們為了更加詳細的觀察病例,對臨床所表現癥狀進行歸納(表1)。表1 本組患者臨床癥狀總結 從表1可以看出,胃痛820例,占82%,胃脹843例,占84.3%,以上兩癥在其他諸癥中病例最多,為最常見癥狀。通過觀察,患者胃痛多為虛寒所致,喜溫喜按,中醫病機為中焦虛寒,氣機阻滯,部分胃痛連脅,屬肝氣犯胃或脾虛肝郁范疇;胃雖脹滿,但無脹急之形,故為中焦虛寒,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致;當胃黏膜在炎癥刺激下再受理化或生物因素刺激,致胃腸道過度膨脹或逆蠕動,而引起患者惡心、嘔吐、噯氣等胃氣上逆表現。泛酸、嘈雜可分為寒、熱兩種情況,其中熱證多屬肝胃不和、肝氣犯胃所致,寒證多屬中焦虛寒,升清降濁功能失調所致。中醫認為便溏是脾虛所致,而便結則多與脾胃陰虛,氣機失調有關。
3 舌象、脈象表現及分析
見表2,表3。表2 本組患者舌象表現表3 本組患者脈象表現 根據表2、表3可以看出,本病舌象以淡、紅為多,提示病勢多數較為輕淺,而胖大舌、裂紋舌、齒痕舌為脾虛的表現,舌暗、有瘀斑則表明體內氣血不和甚則氣滯血瘀,苔黃為熱,苔白為寒,苔膩則反映為脾虛失運,水濕難化而停聚體內。病例中以細、沉、緩脈多見,故本病以虛脈為多。
4 中醫辨證分型及討論
通過對100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臨床表現及舌象、脈象分析,我們將慢性胃炎分為脾虛濕阻、脾胃陰虛、氣滯血瘀、肝脾不和四型。脾虛濕阻者,胃脹、納差、嘔惡、便溏癥狀多見,舌質多淡紅,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苔膩,脈滑或細滑;脾胃陰虛者,嘈雜、口干、煩熱、便結癥狀多見,舌質多紅或暗紅,舌苔黃或少苔、無苔,脈細、沉、緩。氣滯血瘀者,胃痛癥狀突出,舌體多瘀斑,脈細。肝胃不和者,泛酸、脅脹、噯氣、灼熱癥狀多見,舌質紅,苔黃或白,脈弦、弦滑。
綜上所述,慢性胃炎涉及中醫脾、胃、肝三臟,但我們認為脾虛是基本病理生理,因脾氣虛弱,肝氣作用太強,疏泄太過,則木旺克土,導致臨床肝胃不和癥狀;脾虛則濕不化,阻礙氣機,則導致脾虛濕阻癥狀;同時脾氣虛弱,氣機不暢,易致氣滯血瘀癥狀。故而通過我們對慢性胃炎的觀察和分析,為治療慢性胃炎提供了切實的理論依據,可有效地指導臨床治療及用藥。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