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飲食療法的記載源遠流長,內容非常豐富,我國自古就有“以食當藥”和“以藥當食”的傳統,隨著中醫藥學術的發展,食療活動又發展到了運用食物養生保健,防治疾病,促進康復的階段,并形成為獨特的食療理論。中醫營養學理論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總結了歷代食養、食療、藥膳的寶貴經驗而形成的,具有中醫學的鮮明特點。唐代名醫孫思邈說:“為醫者,當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說明了食療的重要意義。食療作用的對象是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和患有疾病的人。對于亞健康狀態的人,食療可以起到很好的糾正作用;對患有輕微疾病的人,食療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對于患有嚴重疾病的人,食療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促進疾病的康復。
【關鍵詞】中醫;食療;應用
《中醫藥文化》創刊后始終以提高中醫工作者的古代醫學文獻閱讀和研究能力為辦刊宗旨。自1993年第三期始,本刊將學習和研究醫古文的著眼點,深深扎根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以弘揚中醫藥文化、普及中醫藥古代文獻知識為主,拓展視野,從不同角度幫助廣大中醫藥工作者搞高醫籍研究利用的能力,提高對中華優秀文化的鑒賞水準和自身的文化素養,成為雅俗共賞、格調高雅、國內唯一一本研究中醫藥文化的核心期刊。
1平衡陰陽
飲食調護采用補偏救弊,損有余補不足的方法,目的在于調整陰陽,恢復機體陰陽的動態平衡。中醫認為,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基本界限在于陰陽是否協調。陰陽協調是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陰陽失調是一切疾病產生的根源。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因此治療時應“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祖國醫學正是在這種以陰陽平衡為核心的整體觀念學說指導下,采用補其不足,損其有余的方法,用食療調整陰陽,使陰陽恢復相對平衡的正常狀態。損其有余,是針對陰或陽偏盛有余的病證而言。如陽熱亢盛的實熱證,食療用“熱者寒之”的治療方法,予以涼性飲食,忌食辛辣熱物。小米、綠豆、白菜、西瓜、甲魚等屬寒性。也可選用石膏粥、蘆根粥清瀉其陽。熱盛傷津,可選食西瓜、綠豆、梨等寒涼滋陰之品。陰寒內盛的寒實證,食療則以“寒者熱之”的治療方法,予以熱性飲食,忌食生冷咸寒。面粉、姜、蔥、蒜、羊肉、犬肉、牛肉等屬溫性。也可選用椒面粥、干姜粥溫散其陰。補其不足,主要用于陰或陽偏衰不足的病證,陰虛陽亢的虛熱證,食療應“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可選擇甘寒、甘平、甘涼之小米、赤小豆、白菜、冬瓜、黃瓜、白木耳、西瓜、蓮子、百合、甲魚等以滋陰清熱。也可選用二冬膏、玉竹粥滋陰制陽;陽虛陰盛的虛寒證,食療則以“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可選擇溫熱、溫補性之羊肉、牛肉、大棗、核桃仁、海參、芥菜、鵪鶉蛋等以溫陽補虛。也可選用附片燉狗肉、鹿角膠粥補陽以制陰。根據陰陽的偏盛偏衰制定食療,以達到陰陽平衡。
2調整臟腑
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五臟六腑在生理上相互協調,病理上相互影響,任何一臟發生病變,都會影響其他臟腑的功能。在制定食療方案時,應注意飲食物對臟腑的針對性,選擇相應的食物。如心氣陰兩虛,證見心悸,氣短,出汗,乏力,動則加重,失眠,宜選用養心安神之酸棗仁粥,益氣養血之龍眼肉粥、人參粥;肝腎虛可見視物昏花,腰膝酸軟,飲食調護采用滋補肝腎法,選用枸杞粥,芝麻粥;脾胃虛弱可見食欲不振,倦怠,便溏,宜選健脾益胃之山藥粥,黃芪粥,薏米粥,蓮子粥;心火熾盛可見口舌生瘡,采用清心瀉火之竹葉蘆根茶,燈心粥;肺熱壅盛之咳證,可選用清肺化痰之枇杷葉粥,麥冬粥;大腸津液不足,腸燥便秘者,用柏子仁粥。中醫食療在強調調整臟腑,恢復機體生理平衡的同時,還應注意顧護脾胃。因脾胃為倉稟之官,后天之本,飲食物皆通過脾胃的受納、運化才能化為氣血,濡養臟腑百脈,維持生命。《景岳全書》中說:“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衰,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以脾胃為先”脾胃屬土,土能生萬物,萬物皆歸于上。由此可見脾胃在臟腑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為此,在食療中除調整臟腑外,要注意健脾養胃,補益后天,防治并舉。
3三因治宜
即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是指食療要根據季節、地區及人體的體質、性別、年齡等不同而制定食療。
因時施食:中醫認為,春三月,陽氣生發,春氣通于肝,食療當選菊杏飲,韭菜炒豬肝等升補疏肝;夏三月,陽氣隆盛,夏氣通于心,食療當選綠豆粥、西瓜汁等清補益心;秋三月,陽氣收斂,秋氣通于肺,食療當選芝麻粥、桑菊蜜膏等平補潤肺;冬三月,陽氣潛藏,冬氣通于腎,食療當選羊肉粥、鹿茸酒溫補腎陽。春夏季節,氣候由溫漸熱,陽氣升發,人體腠里疏松開泄,即使患外感風寒,也不宜過用蔥、姜、荊芥等辛溫發散之品,以免開泄太過,耗傷氣陰。秋冬季節,氣候由涼變寒,人體腠理致密,陽氣內斂,若非大熱之證,當慎用石膏、蘆根等寒涼之品,以防傷陽。所以食療必須因時施食。
因地施食:不同地區,由于地勢高低、氣候條件及生活習慣各異,人的生理活動和病變特點也不盡相同。如我國西北高原地區,氣候寒冷,當選大溫大熱的膳食,常用姜附燒狗肉,鹿筋附片湯等;東南溫熱地區,宜選用微溫微熱的膳食,多用韭菜粥、枸杞粥等。地區不同,口味也有較大差異,如南甜北咸,東辣西酸。所以食療必須因地施食。
因人施食:中醫食療根據體質、年齡、性別等不同特點來配制膳食,體質有強弱與寒熱之偏,陽虛之體宜溫補,可食羊肉粥、狗肉湯等;陰虛之體宜滋補,可食銀耳粥、麥冬粥;氣虛之體宜補氣,可食黃芪粥、人參粥;血虛之體宜補血,可食當歸羊肉湯,雞血藤湯。從年齡、性別而言,老年人生機減退,體質虛弱,只宜平補,可食山藥芝麻糊,蓮子粥,百合粥。小兒臟腑較嫩,脾胃未健,易傷食滯,故宜健脾消食,可食山藥粥、芋頭粥、山楂粥。婦女有經、帶、胎、產,食療以補血、補陰為主,可選擇枸杞大棗粥、阿膠糯米粥。
4辨證施食
中醫學診斷和治療疾病的主要方法是辨證論治,此法同樣也適用于指導飲食調護中的立法與處方。當疾病診斷明確之后,確立治則與治法,選擇相宜的食物。辨證施食有“同病異食”和“異病同食”兩種不同的方法。同病異食是指相同的疾病,因證的不同而食用不同的飲食。如胃脘痛,因病因、體質、生活環境、治療經過的不同,可表現為不同的證,選擇的膳食也有區別。飲食所傷,以消食和胃為主,選擇山楂、蘿卜、雞內金、谷芽、麥芽等;寒傷胃陽,以溫胃止痛為主,選擇干姜、高良姜、豆蔻、羊肉等;肝氣犯胃,以疏肝和胃為主,選擇佛手、玫瑰花、刀豆、柑、柚等;脾胃虛寒,以健脾溫胃為主,選擇芥菜、櫻桃、大麥湯等;胃陰不足,以養陰益胃為主,選擇沙參、麥冬、梨、蘆根等。異病同食是指不同的疾病,出現相同的證候,可選擇相同的飲食。如患久瀉、脫肛、便血、崩漏、子宮下垂、胃下垂等不同疾病,在各自發展過程中,都可表現為相同的中氣下陷證候,治法都以健脾益氣、升提中氣為主,可選用參苓粥、歸芪雞等飲食。同病異食與異病同食,是辨證論治在飲食調護學上的體現,它們都是根據疾病的本質,有針對性地選擇飲食,故辨證施食是飲食調護的基本原則。
中醫食療,充分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辨證觀,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應用時必須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制定,不能盲目濫用,以免適得其反。食物之所以具有治療作用,主要是因為它們與藥物一樣,本身具有性味的偏勝,只有掌握了食物的功效,才能合理利用食物來達到保健和治療作用。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