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軟實力之一的輿論戰為現代戰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凝聚民心的強大力量。國家意識則是輿論戰中凝聚軍心、激發官兵戰斗精神的重要途徑。一、國家意識教育在輿論戰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十分注重對國家意識的培育。
關鍵詞:輿論戰,國家意識,作用,培育
隨著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和發展,打贏現代條件的高技術戰爭,不僅要靠武器裝備的硬實力,更需要“滴水石穿”思想意識的“軟實力”。作為軟實力之一的輿論戰為現代戰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凝聚民心的強大力量。而在現代社會當中,國家意識則是輿論戰中凝聚軍心、激發官兵戰斗精神的重要途徑。
一、國家意識教育在輿論戰中的地位和作用。
國家意識,是國民對國家的向心力,是個人對國家懷有高度忠誠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中華民族增強凝聚力,實現統一,在艱難環境中生存、繁衍和發展的精神支柱。目前,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全球化時代,但全球化仍然主要是經濟上的全球化,民族和國家的地位及職能并沒有明顯衰弱,民族國家仍然是世界事物中的主要因素。正如布熱津斯基在《大失控和大混亂》一書中所指出的,“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民族國家仍然是公民效忠的基本中心,歷史和文化多樣化的基本源泉,是動員個人獻身的基本力量。”所以,在現代戰爭中,要發揮輿論戰所具有的凝聚力作用,就必須對廣大官兵強化國家意識教育,從而激發官兵斗志。
國家意識教育包括對國家、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對國家主權和安全的責任感,對國家繁榮和發展的使命感。只有樹立對國家的認同意識和歸屬感,才能與國家命運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當國家面臨外敵入侵威脅的危急之時,才會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形成任何力量都拆不散、摧不毀的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即使國土暫時被占領、被分割,這個國家遲早會重振旗鼓,得到光復。如果沒有統一的國家意識,則似一盤散沙,人的精神就無所依托,國家當然談不上發展與強大。
在伊拉克戰爭中,無論是美國還是伊拉克,在輿論宣傳中,都十分注重對國家意識的培育。人們往往認為美國是一個不講國家意識的國家,這是一種誤解。作為一個移民的國家,美國以多種形式向青年一代灌輸愛國主義和忠誠國家的思想,形成強烈的“美利堅民族意識”。免費論文。特別是在遭到恐怖襲擊以后,布什政府極力強調美國受到的威脅和保護美國利益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將“保護美國本土、人民和基礎設施免遭攻擊”列為“美國政府的首要任務”,明確指出“美國武裝部隊最優先的任務是保護美國自身的安全”。布什在2002年1月29日的《國情咨文》中將伊拉克、伊朗和朝鮮三國稱為“邪惡軸心”,指責這些國家“開發和擁有大規模毀傷性武器”,對美國構成嚴重威脅。正因為如此,在對伊開戰問題上,布什政府反復強調這場反恐怖戰爭是為了保護美國的安全和民族權益,從而用國家意識來贏得民心、凝聚軍心。同時,美國還通過多種方式向伊拉克民眾進行反政府宣傳,通過電臺播放反薩達姆的言論以喚起民眾對薩達姆家族專制統治的回憶,從而加大伊拉克民眾的政治離心力,削弱其國家意識。
國家意識不僅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它還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基礎。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一直把國家統一視為國家利益的核心,視為至高無上的政治目標。“大一統”的國家理念成為歷代政治實踐的至上原則和行為規范。從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在兩千多年的時間里,不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掌握政權,分裂都是暫時的,難以持久的。歷史上每一次民族對峙、國家分裂之后,最終的結局仍然是民族融合與統一國家的出現。可以說,謀求國家的獨立和統一,是中華民族高于一切的社會心理情懷和價值判斷標準, 經過數千年的文化傳播,它已經深深地影響到我們民族的行為取向,成為中華文明的最高體現和理想追求。國家意識順應了中華民族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強化作為民族精神紐帶的國家意識教育,可以增進中華民族包括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把實現祖國統一視為自己的神圣責任。
二、國家意識是愛國主義的基礎。
國家意識,是國民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是個人對國家懷有高度忠誠的一種心理狀態。可以說,沒有國家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民族,難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沒有國家意識的國民,不可能成為一個愛國者。國家意識是愛國主義的基礎。試想,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祖國都缺乏認同感,他怎么可能有愛國之心、報國之舉?
愛國主義是國家意識的靈魂。是國家意識中最自然、最樸素、最真摯和最深沉的一種情感。是凝聚全民族意志、支撐一個國家、激勵一支軍隊的最強有力的精神支柱。恩格斯曾說:"你們想一想,在1792年到1799年這個時期的革命軍隊,即僅僅為了一種幻想、為了想象的祖國而戰的軍隊因情緒激昂而作出了怎樣的奇跡,你們就會明白,不是為了幻想、而是為了一個實在的可以捉摸的目標而戰的軍隊將具有什么樣的力量。"事實證明,愛國主義意識如果深入人民的情感中,就會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當它化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之時,就會形成眾志成城,勢不可擋的強大力量,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是歷史唯物主義顛撲不破的真理。
愛國奉獻是革命軍人首要的道德規范,維護國家利益、為國家而戰、"執干戈以衛社稷"是歷代軍人的共同誓言。歷代愛國軍人最深厚的精神源泉,莫過于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了。正是出于對國家的強烈感情和責任,當自己的民族處于受外敵入侵的危難之時,人們才能奮不顧身、英勇搏斗、舍身冒死、保衛祖國的安全,造成一種全民團結,一致對外的場面。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及信息時代的到來,部隊作為社會的一部分,德育不再是單純正統的一元價值,部隊德育理論原則在現實生活中遭遇到許多矛盾。許多負面的東西,嚴重的沖擊著廣大官兵心理,給他們心靈烙下陰影,產生負面的效應,理想信念淡薄,不知自己為什么而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用我們所擁有的強大的輿論宣傳力量,進行國家意識教育,愛國奉獻教育。使愛國主義成為廣大官兵的精神支撐點。免費論文。
三、培育國家意識的主要途徑和方式。
1、用科學發展觀占領廣大官兵思想意識的主陣地,用先進文化構筑廣大官兵的精神支柱。科學發展觀既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典范,是繼承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又一嶄新的理論形態,同時又賦予他們鮮明的時代精神,為廣大官兵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亨廷頓認為,一個國家如果缺乏具有領導地位的文化價值作為精神主體,那么這個國家的認同一定是不牢固的。所以,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用先進文化構筑廣大官兵的精神支柱,用科學理論武裝廣大官兵的頭腦,把對官兵國家意識的塑造放在培養合格人才的戰略高度予以重視。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拓展國家意識的內涵,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崇尚科學,追求真理,堅定廣大官兵獻身國家、“執干戈以衛社稷”的理想信念。
2、開展中華民族歷史和優秀文化傳統教育是培育國家意識的基礎。當代中國歷史和傳統認同的最大障礙是歷史虛無主義。開放的環境有利于官兵增強對世界文明成果的了解,但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官兵的思想觀念。在反思中國落后的原因時,有些人較多地注意中國文化中的負面因素,把中國的落后全盤歸因于中國文化,以致接受了歷史虛無主義的觀點,從而導致國家意識淡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減退、對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漠視、對中華民族歸屬意識不強等現象。近代中國有位思想家說:“非新無以進,非舊無以守。”固守傳統而不創新,一個民族就不能發展;全盤否定傳統,一個民族就難以在世界上立足。國家意識中對歷史和傳統的認同,不是對歷史和傳統的所有東西不加分析的接受,而是將其作為發展的根基和起點,通過創造性轉化,實現民族的復興。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在反對黑暗勢力和外來入侵的斗爭中形成了光榮的傳統。這是每個炎黃子孫引以為自豪的。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僅要了解中國的現在,而且要了解中國的歷史和傳統。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來源于歷史和傳統,歷史和傳統以具體的、形象的、生動的資料為人們詮釋了國家意識。免費論文。因此,要有效地培育和弘揚國家意識,必須使官兵系統地學習和了解中華民族的光輝歷史和優秀歷史文化,特別要學習中國歷史、中國文學、中國藝術等內容,通過學習來激發廣大官兵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強官兵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時批判歷史虛無主義和民族分裂主義,最終使國家意識在官兵身上得以傳承、弘揚和提升。
3、以軍營文化為載體,引導官兵塑造國家意識。要積極開展主題鮮明的文化娛樂活動,以豐富多彩的軍營文化活動為載體,發揮軍營文化特有的育人功能,弘揚和培育國家意識。在軍營文化活動中,要結合官兵思想實際,用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去感染人,用官兵喜聞樂見的方式去進行教育,比如可以結合重大節假日,如七一、八一、國慶節等來開展一些富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如舉辦“黨旗頌”、“軍旗魂”等主題文藝節目,播放一些革命題材的影片,還可利用文化節、讀書會、文化沙龍等方式開展民族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弘揚和培育國家意識,增強官兵熱愛祖國的情感,增強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要充分發揮廣播臺、宣傳欄、板報等宣傳陣地的作用,在軍營內營造國家意識教育的氛圍。
4、搶占網絡陣地,拓展官兵國家意識培育的主渠道。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開放性、交互性、綜合性的特征對廣大官兵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網絡已成為廣大官兵掌握知識、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這既給官兵國家意識的培育帶來巨大挑戰,同時也為國家意識的培育提供了一個新的渠道。要充分利用網絡優勢,在網上建立國家意識宣傳網站、論壇,占領網絡宣傳的制高點,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利用網絡大力宣傳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弘揚中國的優秀民族文化,發揮網絡的育人功能,消除網絡不良信息對官兵思想的影響,把網絡建成培育國家意識的新途徑和新窗口。
參考文獻:
1宮玉振.中國戰略文化解析.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
2李遠貴.論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毛澤東思想研究,2005,(1)
小編推薦優秀法律期刊 投稿法律論文發表的期刊 政治與法律
投稿法律論文發表的期刊 政治與法律創刊于1982年,本刊為月刊,國內統一刊號:CN31-1106/D,國際刊號:ISSN1005-9512。該雜志特點是面向實際,不發空論;注重理論、不就事論事;力求觀點新顏,言之成理,為學科建設和法制建設服務。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