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由《審計研究》發表的一篇審計論文,以推動中國的審計理論與實務研究為己任,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百家爭鳴的方針和為審計事業發展服務的辦刊宗旨,在積極探索審計基礎理論的同時,大力倡導審計應用理論研究,密切關注審計實踐中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反映、介紹國內外審計理論與實務及相關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及發展趨勢,是審計理論研究人員探討審計理論、進行學術交流的平臺。
審計方法是審計人員履行審計職能、完成審計任務、達到審計目標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技術的總稱。
一、審計證據采集方法
信息系統效益審計證據采集方法主要包括兩類:一類為常規審計證據采集方法。這類方法在審計過程中被廣泛使用,審計人員可從信息系統建設者、技術開發人員以及用戶等方面獲取審計證據時都會運用到上述方法。另一類為特殊審計證據采集方法。由于信息系統有別于其他項目,其審計證據的采集也比較獨特,因此需要一些特殊的方法進行證據采集。
(一)計算機輔助審計方法
信息系統效益審計的需要有效監督整個項目的建設過程和建設效果,但由于軟件開發的不可視性,采用傳統的審計取證方法很難展現存在于這個過程中的各種審計線索,因此,審計人員需要借助計算機工具才能高效地完成審計任務。
1、嵌入審計模塊方式。審計人員可以自己設計或利用已有的應用程序和控制模塊,植入應用軟件開發系統中,然后根據需要詳細記錄各種的開發信息,從而在建設成本、項目管理以及綜合測試等方面形成有力的審計證據。
2、利用通用和專用審計軟件。目前國內外各類審計通用軟件層出不窮而且功能強大,審計人員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使用,同時也可以獨立開發更具針對性的專用軟件,能夠更有效的對信息系統開發實施階段的資金和項目管理方面進行審查。
3、利用專業測試系統。由于信息系統建設需要滿足相應業務領域的專業和戰術需要,因此,在實施效果審計時,有必要采用相應的專業測試系統,對建成信息系統的信息獲取、傳遞、分析和處理質量等進行詳細檢測,從而形成具體較強權威性的審計證據。
(二)信息系統性能度量方法
信息系統性能度量方法是審計人員利用一系列的性能度量工具獲取信息系統性能等方面的審計證據的方法。一般常用的性能度量工具有硬件監視器和軟件監視器兩種。其中,硬件監視器通過對連接的信息系統硬件設備進行信息流處理檢測,可以直觀地反饋出該設備的基本狀態,有效檢測系統硬件的有效性;而軟件監視器實際是一段具體的程序指令,它插入到系統代碼或其他程序中,以收集應用軟件的性能數據,包括數據庫操作訪問記錄、應用程序模塊調用情況以及系統響應時間等方面,為進一步的系統性能分析和評價提供依據。
二、審計分析評價方法
開展信息系統效益審計,不能僅單純地羅列一些審計查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對信息系統進行效益評價。一般來說,使用不同的分析評價方法對評價結果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需要根據評價對象的特征和屬性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
(一)德爾菲法
信息系統效益審計評價的很多方面都無法進行定量評價,所以都需要運用德爾菲法來開展工作。首先,以當前審計組為基礎成立管理小組,并要求小組成員必須了解專家們的詳細情況,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和統計、數據處理等方面的基礎知識;然后根據具體的評價要求篩選信息系統工程方面的專家,組織專家應答小組,將需要定性評價的問題以匿名的方式,反復征求專家們意見,從而形成評價結果。
(二)軟件度量技術
軟件度量技術是研究軟件質量與復雜性的定量評價技術,它可以對一個軟件系統、組件或過程在給定屬性標度的前提下進行定量測量。一般來說,對應用軟件的建設過程進行分析和評價是信息系統效益審計的重點和難度,因此軟件過程度量技術是一項很有效的審計評價工具。
目前比較成熟的軟件過程度量技術是GQM模型,它是一種基于目標的自上而下的度量定義方法,具體包括3個層次。概念層次:為度量對象制定一個目標。過程的度量對象一般是與時間有關的軟件活動,如設計、編程等。操作層次:用一組問題來描述將被用來評價實現一個特定目標的方法,這些問題應根據所選的質量要點來描述度量對象。量化層次:針對每個問題得到一組數據來回答此問題。這3層是一個繼承性的結構,下一層對上面一層的細化,通過這種細化和逐步求精,最終由目標得到需要的度量。
(三)層次分析法
它合理地將定性與定量分析結合起來,按照思維、心理的規律把目標過程層次化、數量化。該方法首先將所要分析的問題層次化,根據問題的性質和目標,將問題分解成不同的組成因素,按照因素間的相互關系及隸屬關系,將各因素按不同層次聚集組合,形成一個多層分析結構模型,最終歸結為最低層指標等相對于最高層總目標相對重要程度的權重值或相對優劣次序的問題。它是確定信息系統各項評價指標權重的重要方法。
(四)模糊綜合評價法
模糊評價法可以與多種方法混合使用,在進行信息系統效益審計評價時,第一步,采用德爾菲法,通過多專家分析,確定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等級劃分;第二步,構造判別矩陣并確定各指標權重,其中對權重的計算可運用層次分析法;第三步,確定指標的隸屬度,由審計人員根據之前確定的評價等級,對信息系統效益評價指標進行具體判斷,并將所得結果用隸屬度矩陣來表示;第四步,計算評價值,將得到的隸屬度矩陣和綜合指標權重進行矢量相乘,最終得到信息系統效益評價值。
參考文獻:
1、陳曉劍等.系統評價方法及應用[M].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3.
2、肖敏.審計信息化的審計軟件過程度量的研究[J].審計月刊,2008(2).
3、李丹.淺談軟件過程度量及技術[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7(23).
4、吳俊卿,鄭慕琦,張志興.績效評價的理論與方法[M].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2.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