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會計結構的角度,論述了謹慎性原則在我國現代會計中的具體運用,以及我國實施謹慎性原則應注意的問題。
《會計師》雜志是專業會計刊物。宣傳黨和國家有關會計工作的方針、政策,圍繞財政部的工作部署,研究會計工作的理論和實際問題,交流會計工作經驗,普及會計知識。
謹慎性原則亦稱審慎原則、穩健性原則、穩健主義、保守主義等,在會計環境中存在不確定因素和風險、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的精確性受到影響的情況下,應運用謹慎的職業判斷和穩妥的會計方法進行會計處理。充分預計可能的負債、損失和費用,盡量少計或不計可能的資產和收益,以免會計報表反映的會計信息引起報表使用者的盲目樂觀。謹慎性原則可以體現在確認、計量、報告等諸方面。它要求會計確認標準穩妥合理;會計計量不得高估資產、權利和利潤;會計報告提供盡可能全面的會計信息。
一、謹慎性原則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1.謹慎性的模糊規定易造成原則應用中的主觀臆斷性。企業常利用謹慎性原則的模糊性規定而不充分估計風險和損失,濫用該原則以達到實現虛增企業利潤和欺騙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目的,為企業進行利潤操縱和會計欺詐造假提供了“合理”空間,導致會計信息具有不可驗證性,造成了會計信息的失真。
2.稅法制約了謹慎性原則的應用。現行稅法對稅前列支的費用規定有別于會計制度,導致企業當期賬面利潤因準備金的提取而減少時,還需補交所得稅,并直接增大企業當期的現金流出,這使謹慎性原則的應用受到了限制。
3.市場價格機制的不完善制約了謹慎性原則的應用。目前除對上市公司股權投資、債券投資及少數商品在市場上頒布信息外,絕大多數商品及股權缺乏相關信息的參考,難以確定其公允價格,即難以確定資產可變現值,市場價格機制和信息披露狀況使謹慎性原則難以落實。
4.謹慎性原則與其他會計原則相沖突。謹慎性原則強調預計可能的損失而完全不確認利得,將會違背真實性和可靠性原則,與客觀性原則相沖突。謹慎性原則將現在尚未發生的、未來發生的損失和費用提前計入損益,顯然違反了“不是本期發生的費用均不得計入本期”的權責發生制原則。謹慎性原則體現的是盡可能在當期確認可能的損失、費用,滯后確認或不確認可能的收益,這種核算方式必然會削減企業的正常利潤,又與配比原則相沖突。在謹慎性原則下,成本與市價孰低法的應用,又是對歷史成本原則的背離。另外,應用謹慎性原則還會與可比性原則和一致性原則發生沖突。
5.會計入員職業素質制約了謹慎性原則的應用。目前,企業提取減值準備的方法和計提比例、對或有事項的判斷都需要會計人員具有較多的經驗和較高的專業素質,而會計人員缺乏職業判斷能力則限制了謹慎性原則的應用。
二、謹慎性原則在我國現代會計中的具體運用
1.提取壞賬準備。在商業信用的情況下企業的產品售后往往不能立即收到現金,而通常采用賒銷方法,由于市場的變化,購貨方存在著破產倒閉或其他情況,這些情況一旦發生將以為著貸款可能無法收回,其直接后果將使企業的經營活動受到影響。為了避免貨款發生上述情況,我國現代企業會計允許相應采用收賬款余額百分比法提取壞賬準備金,以抵消可能對企業發生的破壞作用。
企業在提取壞賬準備時,是在壞賬損失尚未發生時,就預先提取。有人擔心這樣做是否會人為地擴大成本,影響會計核算的真實性。當然各企業的市場競爭地位不同,因而壞賬風險不一,為此,有關制度對提取壞賬準備規定了比較靈活的標準,即給予按應收賬款年末余額的3‰~5‰的區間,有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作出選擇。到期末時還要根據實際發生的壞賬的情況對壞賬準備金進行調整,所以一般不會因為提取壞賬準備而影響費用的真實性。
2.低估存貨。由于受到市場價格因素的影響,企業以前購進的存貨的價值可能低于當前市價,造成企業面臨潛在的存貨損失。這時,可通過低估存貨損失,高計產品當期銷售成本,從而減少當期利潤的辦法來得到補償。其具體方法有:第一是當企業的產品發生滯銷時為了抵償存貨報廢發生損失對企業的消極影響,或者防止商品因大批削價而影響經營利潤,企業可以提取削價準備。按財務制度規定,提取削價準備的企業,每月應按庫存商品期末余額的一定比例集體削價準備,年末再按為銷售而儲備的庫存商品余額的3‰~5‰進行清算。計提時,作增加商品當期銷售成本,企業發生削價損失時,沖減削價準備。第二是在市場物價持續上漲時,允許采用后進先出法對發出或零用的存貨進行計價,低估存貨成本。后進先出法的優點是領用或發出的存貨成本最接近當時的市價,不僅可以使存貨的價值得到完全的補償,而且由此計算出來的盈虧最體現當時的實際水平。
3.加速折舊。總的來說,我國不少企業的折舊率水平還是比較低的,不能適應企業技術更新,發展生產的內在要求,為此現行新會計制度在強調采用直線法計提固定資產折舊的同時,允許企業采用加速折舊法。其中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幾點:第一,許多固定資產在使用初期效率高,生產能力大,早期的營業收入大,為做到收入與成本恰當配比,就應讓這些資產具有最大經濟效用的早期多計提折舊;第二,因技術進步而生產的無形損耗,使得固定資產的大部分價值應在短期限內收回;第三,加速折舊因減輕了前幾年的所得稅負擔,等同是國家為企業提供變相的無息貸款,有利于機器設備的更新改造;第四,由于維修費會隨著固定資產使用年數的增加而增加,在加速折舊法下,每年折舊和維修費用的綜合要比采用平均年限法平穩。因此,允許一些行業,一些企業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在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中選定一種方法進行加速折舊,是完全必要的,既體現了國家的出產業政策,又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