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高層辦公建筑中,標準部分是其主要功能---辦公功能的執行者,也是其體量造型及主要空間特色的體現者。標準層設計集中體現在核心系統與辦公空間矛盾關系的解決。辦公空間是主要功能空間,而核心系則提供全面服務,屬于服務性空間。核心系統,一方面其內部要使用方便,另一方面,要提高最為合適的辦公空間整體。因此核心在標準層中的組織是標準層設計中乃至高層辦公建筑設計中的重點。
一、選題的背景與意義:
1、高層建筑設計理念和模式發展的背景
高層建筑自出現以來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而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和人們觀念的改變,其空間構成模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并致使高層建筑的設計理念也發生了重大的變革。上個世紀未,高層建筑剛起步,由于人們對結構體系認識的局限(當時最先進的結構體系是鋼框架結構),設備設計經驗的不足,以及建筑功能需求的單一等客觀原因,垂直交通、設備空間和結構體系帶有明顯的隨意性和分散性,使得早期的高層建筑設計并沒有形成“核”的概念。
進入本世紀,隨著高層建筑建設的發展、高度的增加和技術的進步,在高層建筑的設計過程中,逐漸演化出了中央核心筒式的“內核”空間構成模式。在建筑處理上,為了爭取盡量寬敞的使用空間,希望將電梯、樓梯、設備用房及衛生間、茶爐間等服務用房向平面的中央集中,使功能空間占據最佳的采光位置,力求視線良好、交通便捷。這種“內核”空間構成模式,以其結構合理、使用方便和造價相對低廉的優勢,很快便成為高層建筑中最為流行的空間布局形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人們對建筑需求的變化和設計側重點的不同,以中央核心筒為主流的高層建筑“內核”空間構成模式開始受到了挑戰。如70年代前后出現的“雙核”構成模式。雙側外核心筒的布局,不僅有利于避難疏散,而且也使高層建筑的外觀造型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80年代以后,智能化建筑的普及和電信設施的不斷增加,導致了在高層建筑中大量應用計算機和電信通訊設備,甚至許多建筑在竣工之后,仍然頻繁地改造布線系統和增添新設備。建筑上為了滿足機電設備經常變動的需要,便開始將“核”分散化,分置多處設備用房和管道井,以便于局部更改。
而隨著人們環境觀念的增強以及在辦公樓內長時間工作所引發的情緒緊張,視覺疲勞和心理上的孤獨感等“辦公室綜合癥”的關注,高層辦公建筑內部空間的設計也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提供自然化的休息空間和改善封閉的室內環境,成為高層辦公樓設計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2、本課題研究的意義
(1)、通過方案的設計及建筑設計來探索金融辦公類建筑及高層綜合辦公建筑的設計理念和模式,并借此來進一步擴展本科階段建筑學的知識面。
(2)、充分地將“核心”、“生態”、“材料美學’等建筑理念更好地利用進高層綜合辦公建筑設計中。
(3)、協調投資者、經營商的經濟效益與社會、環境效益矛盾,使得各利益發揮到最大化,確保高層建筑各種優點得到很好的利用。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與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高層辦公建筑中,標準部分是其主要功能---辦公功能的執行者,也是其體量造型及主要空間特色的體現者。標準層設計集中體現在核心系統與辦公空間矛盾關系的解決。辦公空間是主要功能空間,而核心系則提供全面服務,屬于服務性空間。核心系統,一方面其內部要使用方便,另一方面,要提高最為合適的辦公空間整體。因此核心在標準層中的組織是標準層設計中乃至高層辦公建筑設計中的重點。
1、核心在標準層中的組織
核心在標準層中的組織,包括二方面的內容:
(1)、核心的構成方式。即標準層中,核心各個組成內容有機地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整的核心。
(2)、核心在標準層中的位置。即在標準層中處于一個怎樣的位置。
這二方面實質上分別描述核心本身構成及其辦公空間之間的關系,二者相互作
用,相互影響,綜合而成一貫完整的“核心的組織”的概念。
2、 標準層與核心的組織方式
高層辦公建筑的標準層,從形式特點上看,可分為條形、方形,圓形,三角形,不規則形以及含有中庭的標準層平面等。核心如何與各種標準層結合對于高層建筑的空間構成模式和立面造型上的變化極具影響。
3、建筑材料美學特性與高層建筑造型
以材料為表現元素表達設計者的審美情趣與哲學思想一成為潮流與發展趨勢,在此如何運用各種材料組合而創造別具風格的外觀造型。
4、 運用“生態”思想及方法來設計高層建筑的造型
5、 建筑結構構思與建筑創作
三、研究的方法與技術路線
1、研究方法
(1)文獻閱讀和整理:根據所確定的研究對象、問題尋找相關資料,它們包括城市空間、建筑結構、建筑造型等書籍。
(2)現狀文件和資料收集
(3)現狀分析:主要包括職能分析和空間形態分析。包括立面細部尺度分析、建筑尺度與城市空間分析、視覺序列分析等。
(4)提出設計目標、設計原則、完成總體設計
(5)完成節點等各細部設計。
2、采取措施
(1)利用圖書館、數據庫、搜索引擎廣泛查找相關材料,分析研究,為我所用。
(2)通過任務書,實地踏勘記錄、草繪等手段來獲得更為詳盡的基地資料。
(3)利用電腦軟件繪制用地分析圖、利用3D進行初步空間分析,時間允許的話,也可以做模型進一步的推敲空間設計。
(4)堅持“以人為本”為核心,創造一個具有現代化氣息的辦公樓。設計過程中,進行多方案比較、優化,選擇一個多方面效益最大化的方案進行深化設計。
四、研究的總體安排與進度:
第1周、布置任務書、參觀調研、有條件時進行現場踏勘,收集資料;進行基本數據的整理,確定總平面布置的概念與基本體量關系。撰寫開題報告、調研報告及文獻綜述。
第2周、構思草圖與設計的概念意向,多方案比較,確定一個方案進行深入,占平時表現成績10%
第3周、設計一草,大致的功能分區,各個出入口的設置,立面的大體意向
第4周、課下交一草圖,做概念性工作模型的體塊,占平時表現成績30%
第5、6周、設計二草,深入方案,局部調整
第7周、課下交二草圖,占平時表現成績的30%
第8、9、10周、設計三草
第11、12周、課下交三草圖,占平時表現成績的30%
第13周、完成平面、立面、剖面、總圖部分正圖的設計
第14~15周、完成最后效果圖、分析圖制作及撰寫設計說明
第16周、畢業答辯
五、主要參考文獻:
1、《高層建筑防火規范》 2005版
2、關景詳主編. 高層建筑設計[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3、雷春濃.現代高層建筑設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
4、美國高層建筑與城市環境協會.高層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
5、(馬來西亞)楊經文.態設計方法.建筑.1999.
6、陸偉良.中外智能建筑發展動態及21世紀展望[J] .智能建筑信息.2001.
7、刁文怡,陸可人 生態高技術建筑設計——法蘭克福商業銀行大廈建筑設計特點[J] 江蘇建筑2001(1)-5-7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