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消防專業職稱論文發表了消防工程專業建設與實踐,論文以武警學院消防工程專業為例,探討了開展消防工程專業認證工作奠定研究基礎,分析認證標準對工程專業建設的啟事,力爭推動消防工程專業早日通過國際工程教育質量認證。
關鍵詞:消防專業職稱論文,華盛頓協議,消防工程,專業建設,專業認證
一、引言
2016年6月,我國成為《華盛頓協議》第18個正式成員。正式加入《華盛頓協議》,意味著我國工程教育質量標準實現了國際實質等效,能夠促進我國工程教育的認證科學化及工程教育質量的提升。消防工程專業要以加入《華盛頓協議》為契機,努力促進消防工程專業建設和持續發展,構建與部隊崗位任職需求相適應的消防工程專業教育體系,實現消防工程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與國家、社會、部隊建設發展需求動態、有效對接。
二、加入《華盛頓協議》為我國工程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華盛頓協議》于1989年由美國等6個英語國家的工程教育認證機構發起,是國際上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四年制本科工程教育學位互認協議,旨在建立共同認可的工程教育認證體系,通過多邊認可的工程教育認證結果,實現工程學位互認,促進工程技術人員國際流動。正式加入《華盛頓協議》,標志著我國工程教育質量標準實現了國際實質等效,工程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得到了國際認可,必將助推我國工程教育融入世界工程教育發展。與此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實質等效”對工程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我國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還不能滿足產業變革迅速發展的需要,工程教育互認要求高校按照國際先進理念推動工程教育教學改革,切實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三、認證標準對工程專業建設的啟示
學生學習結果是國際實質等效的工程教育很重要的一個評估標準。《華盛頓協議》各成員大多采取“目標導向”的認證標準,將學生學習成果作為教學效果的評價依據,并以促進專業的持續改進作為認證的最終目標[1]。這一認證標準給我國工程專業建設帶來諸多啟示:
(一)根據需求導向制定培養目標
內部需求與外部需求是產出導向理念方向設計原則的出發點,由需求決定培養目標,由培養目標決定畢業要求,再由畢業要求決定課程體系。通過反向設計、正向實施,“內外需求”既是起點又是終點,從而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教育目標與結果的一致性[2]。內部需求取決于高等教育的教學規律、學校的辦學定位,以及學生、教師等教學主體的需求等。外部需求主要指國家、社會和產業行業、用人單位等主體的需求。國家與社會的需求是制定學校人才培養總目標的主要依據;行業與用人單位的需求是制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專業教育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的主要依據。
(二)根據目標導向構建課程體系
在產出導向的教育理念中,需求決定培養目標,培養目標貫穿于培養過程始終,課程體系的設置、軟硬件條件的支持、師資隊伍的配備等都是為了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3]。培養目標明確了未來5年培養人才的層次、類型、主要就業領域和性質、主要社會競爭優勢,關注的是學生“做成什么”。培養目標決定畢業要求,畢業要求是對學生畢業時所應掌握知識和能力的具體描述,關注的是學生完成專業學習后“能做什么”。然后,根據畢業要求反向設計課程體系,畢業要求必須逐條落實到每一門具體課程中,每一門課程都要對畢業要求的達成有所貢獻。
(三)根據能力導向改革教學模式
根據畢業要求反向設計的課程體系需要通過課程教學才能實現,包括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相互融合。這要求我們必須轉變觀念,從以教學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學習成效為導向;從以知識體系為中心轉向能力達成為目標;改革教學方法,大力推進案例式、研討式教學模式,將教學內容在時間和空間上從課內向課外延伸,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重視第二課堂建設;加大實踐教學投入,加強與工業界結合,強化學生工程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
(四)持續改進完善質量保障
持續改進的實現,質量監控與評估是基礎,反饋機制是核心。通過不斷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問題,快速響應,有效改進,從而實現持續改進的良性循環。持續改進需要多個閉合回路,既互相獨立又互相滲透,包括課內回路、校內回路和校外回路。課內回路,即課程評價,根據評價結果改進教學,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材選用、教學方式、教學效果等方面;校內回路,即教學過程質量監控與評估,根據監控過程發現的問題與畢業要求達成度評估結果,改進培養過程與畢業要求;校外回路,即廣泛邀請利益相關者參與質量評估,包括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用人單位評價制度,校友、家長、行業企業家各方參與的社會評價機制等。
四、基于《華盛頓協議》的消防工程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
“以學生為中心,目標導向,持續改進”的理念,為高等工程教育專業建設,特別是消防工程專業建設指明了方向。武警學院消防工程專業創辦于1999年,是國家級特色專業。近年來,學院高度重視消防工程專業建設,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服務學生發展為根本,逐步樹立起工程教育的目標導向理念。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實戰化教學訓練(實踐教學)、服務學生發展、支撐條件、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等方面入手,著力解決人才培養目標與國家安全形勢和部隊快速發展需求不相適應、專業課程體系不能有效支撐培養目標達成、實戰能力培養相對弱化、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運行有效度不高等實際問題,構建與部隊崗位任職需求相適應的消防工程專業教育體系,實現消防工程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與國家、社會、消防部隊發展需求動態、有效對接。學院消防工程專業建設的總體思路是:深入研究國家、社會、消防部隊、消防行業的需求及學科發展內涵,以“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對應的能力”為導向,確定科學合理的消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明確支撐培養目標達成的畢業要求,根據畢業要求反向構建課程體系并明確課程目標,建設并維持能支撐培養目標達成的各項基本條件,以課程體系為載體實現培養目標,通過動態的評估與反饋,不斷實現持續改進。
(一)圍繞服務面向,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格標準是大學本科教育的聚焦點,也是衡量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標準。武警學院2016版人才培養方案首次確定了人才培養總目標、人才培養總體標準,以及應用型指揮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分類培養標準,根據不同警種的培養規格差異性,確定了3大類專業人才培養總目標和人才培養標準。按照不同專業的特點,確定每個專業培養目標,進一步細化專業培養規格標準,突出專業人才培養特色,避免專業同質化。武警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已經形成了學院總體層面—警種大類層面—專業層面的人才培養目標及培養規格標準體系。消防工程專業以學院人才培養總目標、消防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部隊關于消防工程專業人才的實際需求為根本依據,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標準,從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素質方面表述其專業培養規格和要求,而關于消防警種的共性要求在消防類專業人才培養基本規格要求中予以體現。
(二)堅持目標導向,優化完善課程教學體系
學院突出消防工程專業教育特點,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要求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為依據,確定消防工程專業畢業要求,根據畢業要求反向設計目標導向的課程體系。按照能力模塊化構建思路,根據消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厘定學生的學術能力、任職能力和創新能力,將這三種能力進一步分解為專業核心能力。圍繞消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確定了三大核心能力,即從事消防監督檢查的能力、建設工程消防設計審核的能力、建設工程消防驗收的能力。圍繞三大核心能力分別確定核心課程,基于核心課程確定課程體系。具體來說,在教學計劃確定前,通過制定《專業核心能力—課程—知識技能點對應關系表》,系統梳理專業核心能力,論證研究支撐核心能力的子能力,將課程歸入不同子能力模塊中,用圖表的形式厘清了課程之間的相互支撐關系,形成了“理論教學生成思維能力—實踐教學生成任職能力—日常管理生成軍政能力—崗位歷練生成發展能力”的綜合課程體系。
(三)堅持戰斗力標準,大力推進實戰化教學訓練改革
學院堅持把戰斗力標準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堅持軍事基礎訓練、專業核心能力訓練、執法能力訓練、崗位任職能力訓練遞進升級,認識實習、調研實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系統銜接,課程實驗、科技創新、社會實踐有機融合,將體能技能達標、技能比武貫穿于培養全過程,消防工程專業課內實踐教學比例由11.8%提升至20.5%。特別是在學生實習、專業綜合演練、遂行重大活動任務等環節,開展了系列貼近部隊、聚焦實戰的專項技能訓練和實戰練兵活動,創設近似真實的工作情景,組織學生參加“9•3”閱兵、杭州G20峰會等重大活動安保任務,強化了學生崗位任職能力和專業化工作能力。積極響應國家軍民融合戰略,在天津消防研究所、沈陽消防研究所、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設立了聯合培養基地,與海灣安全技術有限公司、北京航天常興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和泰科國際有限公司,共同開展實驗室建設以及人才培養工作。圍繞在校學生職業發展能力培養,統籌考慮了學歷教育與任職教育的融合發展,設置了警種通修課程、專業綜合演練教學環節,組織開展專項技能訓練和任職能力培訓互動。2016版人才培養方案增設了任職教育模塊,邀請部隊專家開設來自部隊一線的指揮技能、管理能力、專業培養訓練和系列講座。
(四)注重個性化培養,全面服務學生發展
1.優化調整選修課程體系。為貫徹落實“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擴大學生自我發展空間,學院構建了靈活開放的選修課程體系。保證選修課比重,使選修課學時占計劃總學時的比例保持在15%左右,不斷豐富各專業的選修課程資源;擴大選課自由度,通過降低選修課修課模塊數量,取消過多的知識模塊限制,擴大學生選課的自主性;改進選修課修課模式,構建套餐式、組合式的選課課程體系,引導學生將與職業發展相關的知識學精通、學扎實;創新實踐技能選修制度,在公安院校首次提出并實行了實踐技能選修課制度,將學生應具備的各種實踐操作、專業技能單獨設置成若干科目,由學生自主選修,教師適當指導,以學生自主練習為主。
2.建立完善學分制管理模式。全面實施學年學分制,構建了多元化的修課方式和彈性靈活的學業管理模式,形成了課程學分、績點學分、獎勵學分三合一的學分制學業管理模式。學生畢業前須修滿規定的課程總學分;將績點學分作為衡量學生學業質量和獎學金評定等評優評先工作的基本依據;充分發揮獎勵學分的激勵作用,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國家級、省部級學科競賽,以及擔任新訓班長等各類專項訓練活動。建立主修專業與輔修專業相結合的學歷激勵機制,培養具有交叉學科專業知識結構的復合性人才。
3.構建適應現代化學習需求的在線學習平臺。學院建成了精品課程資源庫、多媒體課件庫、案例戰例庫、教學成果庫、優秀畢業論文(設計)庫、專業綜合演練預案庫等6個特色教學資源庫。近年來,為積極順應“互聯網+”和現代信息技術為教育教學帶來的深刻變化,將慕課等網絡優質資源納入人才培養體系,探索實施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2014年建成武警學院慕課網絡教學平臺,引進50余門在線通識課程,建成3門自有慕課課程,全部面向學生開放,按照選修課模式進行管理。
(五)堅持平臺支撐,著力加強條件建設
學院建有國家級消防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消防專業實踐教學示范中心,滅火救援技術公安部重點實驗室、火災勘查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火災物證鑒定中心,以及安全技術與工程實驗室、消防基礎實驗室、防火工程實驗室、消防實訓演練實驗室等4個專業實驗室,為消防工程專業實驗實訓教學和科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支撐。
(六)堅持持續改進,建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閉合回路
學院堅持以學生為本、目標導向和持續改進的教育理念,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逐步建立起“一個中心”———以服務學生發展為中心,“兩個結合”———自我評估與外部評估相結合,“三個回路”———課內回路、院內回路、院外回路,“四項檢查”———開學教學準備檢查、日常教學運行檢查、課堂教學質量全程評價、重點環節審查,“四個評估”———部系評估、機關處室評估、教學基層評估、專業與課程評估,“五個反饋”———學生、教員、學院、領導、部隊反饋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和運行模式,從理念落實、質量標準制定、質量監控與考核評估、組織和資源支持、信息收集與反饋利用等方面,形成了全方位的質量持續改進體系。
五、結語
近年來,武警學院堅持用國家辦學標準檢驗和衡量學院的辦學水平。2016年5月,武警學院參加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審核性評估,學院在辦學治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及消防工程專業建設方面的主要做法得到了教育部評估專家的高度肯定。今后,武警學院將以中國正式加入《華盛頓協議》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消防工程專業建設,建立滿足消防部隊實戰需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力爭推動消防工程專業早日通過國際工程教育質量認證。
參考文獻:
[1]李文.基于質量的工程專業國際互認對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7.
[2]李志義.成果導向的教學設計[J].中國大學教學,2015,37(3):32-39.
[3]趙旭麗.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的人才培養體系[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512(5):68-69.
作者:劉磊 甄浩藝 單位:武警學院訓練部 武清消防支隊
推薦閱讀:《消防月刊》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