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就是要解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的重大問題。與其他高校一樣,基層電大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學風建設是電大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載體,沒有好的學風,“育人”無從談起。但是,學風不良問題一直困擾著基層電大。浙江廣播電視大學永嘉學院(以下簡稱“永嘉學院”)從構建新型生校關系入手,狠抓學風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本文源自河南教育(職成教)《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本刊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雙百方針”,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一、畸形生校關系催生不良學風
學風不良是惡性循環的根源。為了能追根溯源,永嘉學院在學生和教師中廣泛開展了問卷調查。
(一)現狀調查
1.對學生的問卷調查情況
按照每個班級30%的比例,工作小組隨機抽取了48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452份)。經統計分析,關于“報讀電大目的”“對學校不滿意方面”“你認電大為母校嗎”等三項調查結果引人關注。
你報讀電大的目的是什么?(多選)A.拿文憑B.學知識C.交朋友D.圓大學夢E.提升自己F.打發時間D.其他
437位學生選“拿文憑”,約占97%。其中,單選“拿文憑”的有284人,約占總數的63%;同時選“學知識”或“交朋友”的149人,約占總數的33%。單選“圓大學夢”的13人,約占3%。選“學知識”或“交朋友”但沒同時選“拿文憑”的0人。
你對學校不滿意的方面有哪些?(開放性問題)根據統計,學生不滿意的問題主要有:作業太多;學習過程太復雜;上課太乏味,學不到有用知識;考試管得嚴,考題太難;考試平臺復雜;班主任耐心不夠;暑期考試太熱,折騰人。有36人表達了這樣的觀點:我們又不是學生,哪有時間來上課,就是混文憑的,錢都交了,為什么還弄得那么復雜?
在“你認電大為母校嗎”選項中,選“否”的197人,選“是”的233人,22人沒選。近一半的學生不承認電大是自己的母校。
2.對教師(班主任)的問卷調查情況
針對教師(班主任)的調查問卷中有兩個開放性問題:一是“班主任工作的內容主要有哪些?”回答的內容主要包括:推送各種通知(上課、考試、繳費、課程注冊等);催繳學費;催交作業;面授考勤;形成性考核;提醒學生基于網絡課程完成學習與作業;組織班級活動(少數班級)。二是“你在教學(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有哪些?”統計發現,教師反映的問題主要有:缺少教學經驗,上課沒意思;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組織教學困難;網上教學難度大,希望能得到專家指點;學生基礎差,課前不能主動預習。班主任反映的問題主要有:通知學生來校上課很困難,壓力大;考試、催交作業、繳費等通知要提醒學生很多次,有的學生還記不住,很煩;有些學生態度很差,不尊重班主任。有一些教師和班主任認為沒必要組織面授。
(二)問題診斷
從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報讀電大的目的非常明確———拿文憑。對其中的數據和問卷答案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學生并沒有把自己當作學生,沒有把電大當作自己的母校,甚至沒有把電大老師看作自己的老師,學習態度普遍不夠端正。那么,學生的不良學習態度是如何造成的呢?
1.基層電大辦學定位模糊
學校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陣地,育人是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許多電大在招生宣傳中說:“來這里學知識、交朋友、拿文憑”。但從調查結果來看,63%的學生報讀電大只為“拿文憑”。所以,在公眾的心目中,開放教育就是學歷教育,就是“拿文憑”的捷徑。這種認識的形成與基層電大長期以來模糊育人任務、錯誤確立辦學定位、忽視學風建設不無關系。
2.基層電大教師對學風建設態度模糊
走訪發現,缺少專業專任教師是基層電大共同存在的問題。永嘉學院對本校教師隊伍組成情況進行了分析。工作不滿3年的約占39%,10年以上的不到23%。從職稱結構來看,高級職稱8人,中級職稱13人,初級職稱33人。從教時間短、工作經驗不足、對電大人才培養模式認識不夠等是永嘉學院教師隊伍的突出問題。教學經驗不足、對開放教育的教學規律和學生特點把握不準等,都會使教師產生電大不需要抓學風的錯誤認識,加劇學風的惡化。
3.學生對“學生身份”認識模糊
從“63%的學生來電大只為拿文憑”“近一半的學生不認為電大是自己的母校”這些調查反饋中,折射出大部分學生缺少自我身份認同。學生不把自己當學生,甚至認為自己與學校的關系就是“買文憑”與“賣文憑”的關系,稍有不如意就產生被“電大”騙了的感覺;有的學生甚至在言語中流露出對學校的不尊重。有人把學生對電大的這種態度戲稱為“三不”,即“不認、不敬、不親”。顯然,“三不”的生校關系極不正常,是畸形的存在。
由于學校“育人任務模糊”,教師“對學風建設態度模糊”,學生“對學生身份認識模糊”,造就了畸形的“不認、不敬、不親”生校關系,催生了不良學風。
二、構建新型生校關系有助于促進良好學風的形成
構建新型的生校關系,變生校間的“不認、不敬、不親”為“互認、互敬、互親”,是基層電大學風建設不容回避的任務。
新型生校關系典型特征,就是生校之間“互認、互敬、互親”。在新型的生校關系中,學校和學生都能正確認識各自角色定位,都需認真履行角色職責和義務。
構建新型生校關系,學校是變革的主體和主導。基層電大要不忘辦學初心,扎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端正辦學思想
目前電大辦學正處在轉型發展的緊要關口。基層電大必須明確辦學定位,理清辦學思路,以深化改革和提高質量為辦學的主旋律,用實際行動贏得社會聲譽。永嘉學院極其重視質量監控體系建設。通過聽課、評課、座談會、問卷調查等形式,掌握教師教學情況;通過查授課、查備課等方式,確保整個教學任務的落實;通過分析出勤率、鞏固率、及格率、畢業率等數據,全面把握教學效果。
(二)優化教師隊伍
建立一支適合電大辦學特點、符合電大辦學要求的專兼職教師隊伍,成為打造電大教學品牌、提高教學質量、贏得學生信任的充要條件。永嘉學院全面實施中層干部競聘上崗、行政人員雙向選擇、教學人員擇優聘用制度。學校嚴格領導干部的工作目標考核和教職工的業績考核,增強壓力、開發動力,激發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學校針對教師隊伍年輕、入職時間短、經驗不足的現狀,每學期都有計劃地進行教師培訓,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重塑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是實現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徑,是對良好學風、校風和教風的引領。近年來,永嘉學院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讓學生自覺自愿主動地參與校園文化建設來。
建立學生自治組織。電大學生群體是松散型的。變松散型學生群體為緊密型學生群體既是基層電大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基層電大新型生校關系的重要體現。建立學生自治組織是變松散型群體為相對緊密型群體的有效方式。永嘉學院通過學生組織的建立,暢通了學生和學校聯系的渠道,拉近了學生和學校的距離。
創新學生活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是基層電大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它不僅為師生提供了交流的平臺,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展示形象、提升能力。永嘉學院注重學生會組織、學生網上黨支部和社團建設的開放教育,開展生動有趣、積極向上的體育、娛樂、學術活動,全面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
轉變工作作風。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到來,尤其受高職百萬擴招政策的影響,基層電大辦學將面臨巨大挑戰,生源問題將會考驗基層電大的生存和發展。面對挑戰,永嘉學院積極改變作風,本著對學生高度負責,對社會高度負責的精神,提高自身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永嘉學院教職工一致認為,只有真正走進學生心里,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需求,才能為學生提供最暖心的服務。
電大開放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自己的特色,也有自己獨特的生校關系。良好的生校關系是電大走入良性發展的基礎。基層電大應該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充分認識開放教育學生的特點,積極構建“互認、互敬、互親”的新型生校關系,塑造學生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合格人才。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