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和時代使命是“立德樹人”。而圍繞“立德樹人”的問題,根基和要義是要培養“四個自信”時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已經不只是傳統思政課教育,而是貫穿于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中。落實好課程思政教育,是落實習近平同志“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重要措施,已不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如何做的問題。文章針對某高校理工科師生進行了課程思政教育問卷調查,根據結果對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質量提升等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等教育未來教育問卷調查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2019年度思政課題“基于航空航天類專業的課程思政創新推進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9XZX-08)研究成果。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同志強調了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這一教育指導意見。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再次強調,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和時代使命是“立德樹人”。而圍繞“立德樹人”的問題,根基和要義是要培養“四個自信”時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已經不只是傳統思政課教育,而是貫穿于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中,不僅要充分發揮傳統思政課程的主陣地作用,還應將德育教育植入學生成長學習的方方面面。落實好課程思政教育,是落實習近平同志“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重要措施,已不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如何做的問題。
針對課程思政教育,近期,筆者做了問卷調查,針對某高校理科和工科的本科、碩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專業課、思政課教師開展。本文結合該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分析。
一、問卷調查總體情況
參與本次問卷調查的男女比例為48.82:51.18,其中,中共黨員占比20.38%,教師占比6.63%、碩博士研究生占比32.22%、本科生占比61.14%;學生中,工科學生占比39.34%、理科學生占比60.66%:所有參與調查的教師均有任課經歷,其中教齡10年以上的教師占比21.43%、4~10年的教師占比35.71%,57.14%的教師具有高級職稱、42.86%的教師具有中級職稱,專業課任課教師占比85.71%。
對課程思政的內涵非常了解者僅占10.43%,34.12%的受訪者不太了解或者完全不了解,而完全不了解的1.36%全為本科生。59.24%受訪者認為在理工科專業課程教學中引入思政元素很重要。
二、課程思政教學內容體系分析
大學階段是學生知識儲備、品德修養、人格塑造逐步定型的階段四,大學階段的教育目標是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更高質量的全面發展。課堂教學和實踐訓練是大學專業知識教育的主渠道,是學生學習生活中用時最多的一部分,也是學生多樣化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教學必須要在教書的同時做好育人工作,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課程、全過程,在進行課程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同時,力求做到價值引領、品格塑造,與傳統思政課程一起構建一個全面的思政教育體系,將“課程思政”改革作為落實“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才能打通立德樹人的生力線。
專業知識有著明顯的行業特點、社會責任、價值傾向、家國情懷,專業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四。而在我們的調查問卷中,專業課教師或自己所任教的專業課在課堂上有涉及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內容的,每門課程均有覆蓋的僅占21.8%,有9%受訪者表示幾乎沒有,全部是研究生。由此可見,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還任重道遠,特別是在研究生教學中,相較于本科生的基礎學習而言,研究生教學專業性更強,更加重視探索、研究,往往在一個切入點上不斷深入、拔高,引入課程思政內容相對更難。
在調查中,我們還有個驚奇的發現,有20.38%的受訪者不喜歡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其中95.35%為非共產黨員。黨建工作與課程思政教育,似乎有著什么聯系呢?這也就是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必須同向同行、同頻共振,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有機統一的意義所在。黨員同志接受黨性教育,在思想上、行動上,自覺運用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各方面充分體現著先進性、模范性和帶頭作用。黨性教育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同時,以“課程思政”建設為載體,也有助于提升黨建工作成效。
課程思政要求教師深入梳理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其融入課程教學中,潤物細無聲地啟發學生關于態度、情感及價值觀層面的思考和成長。而理工科教師通常教學任務重,教學風格和教育思想與文科教學略有差異,在專業課程思政教學中,常常將思政元素以思政課的教學模式直白地灌輸給學生,透出濃厚的思政味,呈現出另一種思政課程卻不及思政課程內容詳實2,不僅影響專業課程本身的完整性和連貫性,也影響學生的接受興趣。關于所教授(或學習)的專業課中引入的思政元素,共8個選項,要求選出最多的1~3項。選擇最多的是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占比72.04%:其次依次是振興中華為己任的愛國意識、認真嚴謹的學術態度、愛崗敬業的責任意識,分別占比63.03%、52.13%、47.87%,選擇最少的是職業倫理,僅9.95%受訪者選擇。課程思政元素來自哪里?無私奉獻、愛崗敬業、政治擔當、家國抱負、國防情懷,這些元素是公眾道德素質層面的,僅僅是在公眾意識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強化、完善是不夠的,還要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結合各專業獨特的行業性質,針對性地落實到各課程的深層次的授課方式、內容、目標。綜合國防信念教育、國家安全意識教育、愛國奮斗情懷教育、科學精神教育、國際視野教育、行業能力素養教育以及思想品德修養教育,形成內容明確、體系健全、分段實施、有效銜接、整體推進的課程思政教育內容體系。
推薦閱讀:特殊教育論文文獻摘選3篇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