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改革的推進,多媒體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課堂。視頻資源作為現代化的課程資源,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可并在課堂上廣泛應用。 但是如何運用視頻資源依然存在諸多問題,例如盲目依賴視頻資源,以直覺思維先入為主,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等。 視頻資源的有效使用,應圍繞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特點及需要,注重視頻資源使用的課堂實效等。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視頻資源;有效使用
徐蕾; 王跚; 張馨月 教育科學論壇 2022-01-26
如今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實踐中,多媒體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課堂。如何開發課程資源,更好地發揮課堂的育人價值,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一直是很多教師探討的問題。其中,視頻資源作為現代化的課程資源,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應用,它正悄悄地改變著我們的課堂。
一、視頻資源使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盲目運用,視頻資源越多越好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視頻資源運用已經成為常態,很多教學過程中也將是否使用多媒體作為一個評價指標。不少教師將視頻資源制作、視頻素材收集作為備課的重點,有的教師甚至發動學生家長、親朋好友去搜集、制作各種視頻資源,但是視頻資源質量良莠不齊。 很多教師認為課堂有了視頻就可以調動學生興趣,讓課堂充滿活力,吸引學生的參與;認為課堂教學必須運用視頻資源,且越多越好。例如筆者聽過的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 9 課 “生活離不開他們”,授課教師在這節課中呈現了四個長視頻資源。這些視頻資源分別是“地鐵調度員的一天”“班上學生××的一天”“早餐鋪工作人員的一天”“抽糞工人的日常”。 即使沒有看過視頻資源,我們也能從這些視頻資源的名字看出,每個都是授課教師精心挑選和制作的,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思考和共鳴。 但教師在真實授課過程中, 過于依賴視頻資源,浮光掠影的給學生呈現這些視頻素材,并沒有對視頻內容展開深入的討論,難以調動學生生活經驗的深度參與,導致課堂教學信息量很大卻重難點不明確,教學內容之間銜接生硬呆板,課堂活躍卻無法達成教學目標,學生除了對視頻感興趣外對教學內容不甚求解, 視頻資源的教育功能得不到充分的發揮,起不到輔助課堂教學的作用,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這也背離了教師使用視頻資源以期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初衷,很容易挫傷教師的積極性。
(二)直覺思維為主,忽視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課堂中使用視頻資源能突破時空的限制,將書本上的文字、圖片信息用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同時能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將抽象的概念變得直觀具體,從而培養學生的具象思維。教師也不需像以前一樣大費周章地講解演示,對教學重難點只需尋找相關視頻即可,將傳統教學手段升級迭代。但這種方式培養的是學生的感性思維,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 道德與法治課應注重于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然而過多地使用視頻資源,使學生無須透過現象看本質,只要跟著視頻的情節走就會找到答案,學生沉浸于視頻中不愿去主動思考。例如筆者聽過的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 12 課“低碳生活每一天”,教師設計了一個環節,將學生分成不同的組,代表不同的國家,模擬聯合國代表發言。隨后授課教師給學生播放了電影《后天》的片段,讓學生看完視頻以后思考“如果全球持續變暖,自己的國家將會變成什么樣子”,這個問題需要學生結合自己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綜合做出判斷,不同的國家因為地理位置的不同,全球變暖后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但是,在這節課中,針對不同的國家,學生給出的答案卻是類似的,除了授課教師的啟發引導欠缺,重要的是學生觀看了視頻后,受視頻資源呈現的內容影響,限制了其思維能力。
(三)重視教師主導作用,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將視頻資源引入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很大的信息量,但是教師若是什么問題都企圖靠視頻資源來解決,那么就會不自覺地抬高視頻資源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由輔助教學手段演變成為教學的主體,視頻“主宰”了課堂,課堂變成了“視頻賞析課”,這樣學生的關注點不再是教學內容而是視頻中的畫面。 有的教師在播放完視頻之后缺乏適當引導,只有播放環節沒有評價反思環節,不進行視頻播放后的思考、提問或討論,學生容易被視頻資源中的內容或情節所吸引,過分沉溺于視頻情節,學生成了“欣賞者”,缺乏了課堂上的思考、討論、交流,缺乏了與教師之間的師生互動,喪失了學生在教學中應有的主體地位。總之,視頻資源運用于課堂應始終將其定位在輔助課堂教學這一角色,在運用中注意適量有效的原則,少則無益,過猶不及。 應始終圍繞教學目標這個中心,如果偏離了這個目標,豐富多彩的視頻內容就是華而不實。
二、視頻資源的應用策略
(一)圍繞教學目標使用視頻資源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導向,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過程的設計應始終圍繞教學目標而進行。 視頻資源的選擇一定要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比如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 7 課“不甘屈辱奮勇抗爭”中“虎門銷煙”這一框題。 從教學目標來看,在 “虎門銷煙”中,歷史知識的教學與道德教育是融為一體的。 其主要目的不在于讓學生掌握很多具體的歷史知識,而在于為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服務,使學生能學會多角度地看待問題, 有意識地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在圍繞著教學目標選擇視頻資源時, 首先要分析教材邏輯。教材邏輯為:鴉片敲開國門——林則徐虎門銷煙——鴉片戰爭的結果——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第 1 個不平等的《南京條約》。 本課教材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多,從“活動園”知道鴉片對中國社會的危害,從相關鏈接認識林則徐,從閱讀角了解虎門銷煙,了解鴉片戰爭博物館,閱讀關天培的故事,收集鴉片戰爭中的故事和英雄人物,了解《南京條約》的簽訂、香港回歸。 第一課時,可以設計以《南京條約》為導入,激發學生情感,再延伸到鴉片敲開國門的歷史背景、鴉片數量的激增、當時世風日下的社會狀況,以問題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認識鴉片的危害。再以虎門銷煙為史實,引導學生感悟到面對列強的侵略,以林則徐為代表的無數仁人志士開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感悟到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同時通過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帶入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 最后回到 1997 年香港回歸, 通過割讓與回歸的強烈對比,既讓學生了解這段史實的過去和現在,更重要的是認識到百年前香港島的割讓源于清政府的軟弱和國家的衰敗,回歸則讓我們看到祖國的強大,強大才能有地位有尊嚴,最終讓學生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祖國強大了我們的國家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教學形成首尾呼應,連成一線。第二課時再由互聯網云游鴉片戰爭博物館到了解關天培的故事, 引發學生分享討論,感悟英烈們的抗爭精神。鴉片戰爭博物館是連接學生的生活現實, 讓學生通過參觀或者上網了解的方式思考為什么設立這樣一個博物館, 回過頭來去回顧那段歷史、回望那段歷史。而第 2 個閱讀角當中呈現的是通過一些人物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到,雖然這段歷史帶給我們的是屈辱,但是在這里面看到了我們的人民、我們的愛國將士,是怎么樣不怕犧牲英勇抗爭的,讓學生通過這些具體的人物和事跡真正明白什么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從而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這節課圍繞教學目標,可以選擇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虎門銷煙壯舉的視頻資源。這兩個視頻的引入,豐富了課堂教學資源,擴展了課堂教學的寬度和深度。 聲音、動畫、圖像和音樂等多媒體資源的使用,定格歷史瞬間、拓展歷史空間、探尋歷史細節、再現歷史事件,可以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創造出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根據學生的特點及需要確定視頻的呈現形式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目標立足于解決學生真實問題,滿足學生真實需要。 視頻資源選用時,需要了解學生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 分析學生已有經驗和發展需求, 不同年段的學生可以采用不同的視頻資源呈現形式。在低年段,可以選擇動畫視頻、配樂視頻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 3 課“快樂過新年”中涉及少數民族的春節,其中介紹了傣族潑水節、西藏的鍋莊舞、苗族的挑稻花魚等少數民族的過新年習俗, 這些距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 只靠教師的口頭講述,一年級的孩子難以理解,播放相關視頻資源,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高年段的學生來說, 視頻資源的選用只是引起其興趣是不夠的。 視頻資源的選用應該引發其反思或者共鳴。比如前面提到的“虎門銷煙”一課,給學生播放電影《虎門銷煙》的片段,讓學生了解“虎門銷煙”對當時的中國意義巨大。“虎門銷煙”在一定程度上沉重打擊了英國資產階級在中國的貿易掠奪,使很多中國人看清了英國向中國販賣鴉片的本質,喚醒了中國人民的愛國意識, 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禁煙的決心和反抗外國侵略者的堅強意志,同時更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 林則徐為什么一定要虎門銷煙?英國為什么要發起戰爭?通過視頻的引入及教師的層層設問,引發學生更深入的理性思考。
(三)要注重視頻資源使用的課堂實效
使用視頻資源進行教學,最終目的是在單位時間內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在選用視頻資源時應考慮以下幾點:1.是否必須使用視頻資源。 視頻資源的收集整理分析,還是需要老師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的,對于一些簡單的問題通過解說或其他較為省時省力的方式就能解決,這時就沒有必要使用視頻資源。比如在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 4 課“協商決定班級事務”中“班級事務共商定”這一框題。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了解班級事務決策的形式,說明班級民主決策的意義;決策中,學會清楚表達個人見解,傾聽他人意見,體會他人需要,學會與他人平等交流合作”。在這類課程中,就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而沒有必要使用視頻資源。 可以選擇一個班級關心的話題引導學生共同參與討論。教師就同一個話題,圍繞如何“商”、如何“定”,讓學生在共同的討論和參與中,參與班級公共生活。 2.考慮視頻資源的投入效果,是否能真正地解決問題。選擇的視頻資源能否激發學生的興趣或營造融洽的學習氣氛; 是否能夠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使不易被掌握的知識通過視頻演示而能輕松地理解和運用;是否能夠突出重點、難點。 3.考慮視頻資源在哪個環節中使用最好,是在課堂導入還是講授新課時使用,是在過渡時使用還是在歸納總結時使用,視頻資源的設計應與使用環節的特性相對應。總之,教師在課堂中投入使用視頻資源時應該有明確的針對性,對選用的視頻資源可能帶來的效果胸有成竹,只有這樣才能使視頻資源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總之, 道德與法治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書本和課堂上,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釆取各種學習資源豐富教育內容,用更豐富、更廣博的知識和更科學、更藝術的教育形式、教育手段去培養學生。教師應不斷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深入反思, 積極探索與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 在改進自身教學實踐的同時也要進一步充實自己,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既要重視教育理論的學習,也要加強信息技術的學習,提高自身教育理論素養與教育技術操作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