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由《基礎教育》發表的一篇教育論文,關注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展示基礎教育領域最新研究成果,揭示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理論脈絡與實踐走向,服務于國內外教育理論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者、基礎教育學校領導者與教師,以及關注基礎教育理論進展和實踐研究的各界人士。
一堂成功的文言文教學課,必定是“文”與“言”的巧妙融合。盡管課程改革改變了“文”“言”的割裂局面,但走進一線課堂,你會發現文言文教學并不樂觀,“言”是落實了,但卻窄化了文言文教學的內容,對“文”的落實流于淺顯化,就文本而文本,對承載作者情感的語義挖掘不深,學生沒有深入探究作者在特殊語境中的心理感受。基于此,我認為文言文教學應多點“文”的色彩,它既是語言的學習,又是文學的欣賞,也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一、創設教學情境,多點審美情趣
葉圣陶先生在他的《語文教學二十韻》中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語文教學,特別是文學作品的教學,關鍵是要領學生入境。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從而使教學真正成為生動活潑和自我需求的活動,“語文的人文性并不神秘,它就在平凡的詞語中”,平凡的詞語隱藏著作者和人物的心靈密碼,它需要我們去發掘。如《核舟記》,若是把它當做一篇文言說明文來賞析,讀讀課文,理理說明順序,品品內容,就會扼殺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若是把它當成文學作品來探討,創設教學情境,帶領學生進入文本情境,你會在具體的語境中讀出文字背后潛在的、深層次的情感。我先鏈接背景知識,搭了個橋,對蘇軾寫《赤壁賦》及黃庭堅、佛印略作介紹,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爾后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
1.有人說王叔遠不僅是個奇巧的雕刻家,還是個匠心的畫家,在《核舟記》一文中,他給我們營造了幾幅畫面?
2.選擇一個畫面,發揮想象,描述畫面,可添加人物的神態、動作、心理及相關環境的一些細節。試用這樣的句式表達:我眼前浮現了一幅________畫面,你看,________。示例:我眼前浮現了一幅江上泛舟的畫面,你看,清風徐徐吹來,江面水波平靜,一葉小船在寬廣的江面上緩緩飄蕩,他們沉浸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多愜意呀!
在這段景色中,教師要緊扣“緩緩”“徐徐”品析“泛舟”所折射出的閑適加以分析,給學生一個示例,降低了下面的活動難度,并予以操作性指導,使想象合理,不游離文本。學生互動交流,熱情高漲,仿佛置身其中,進入了文字所營造的意境之中。在讀、品、交流中,對蘇東坡等人物的描寫更細膩,無不體現了靜謐的月夜“泛舟”兩字所透露的人物的閑適、陶醉、自在。而這一切審美的愉悅都是雕刻家王叔遠帶給我們的,畫面的意境美、構思美,都得益于他的手工精致(核舟的工藝美),他當之無愧是明代的奇巧雕刻家,難怪魏學洢發自內心地贊嘆“嘻,技亦靈怪矣哉”。文章的結構無需分析,首尾呼應渾然天成,而我們的教學帶著孩子們在想象、思考中走進文本,享受了畫面帶給我們的愉悅,又從文本走了出來,走進了作者及人物的內心世界,讀懂了作者的心靈和情感。正如王國維所講“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在審美的愉悅中,豐厚了文化積淀,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想象能力、審美創造能力。創設情境方法多樣,但一定為教學內容服務,不要把文言課上得面目可憎,要帶著孩子們進入所設置的情境,融入文本,揣摩、咀嚼語言背后所蘊涵的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二、開發教學資源,多點文化積淀
新課程理論強調教師的能動作用,教師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教師要能根據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開發利用。在教學中,我們不妨借助一些有用的教學資源,來豐富我們的課堂,豐厚學生的文化積累,引領學生深入地解讀文本。照本宣科的教學注定不會精彩紛呈,而拆散整合、增刪調補、合理取舍、匠心獨運地對前后知識的關照,常常會使我們的教學異彩紛呈。請看兩個教學片段。
教學片段一:《出師表》
師:假如你是劉禪,你讀了這篇表,你會怎么做?
生:完成“先帝遺愿,興復漢室”,按諸葛亮的建議去做。
師:那么歷史記載的劉禪是怎樣的呢?
生:他樂不思蜀。(講了大意)
教師補充:劉禪投降后,司馬昭讓他舉家遷往洛陽,還封他為安樂縣公,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的子孫和隨行官員也都封侯加爵。有一天,司馬昭設宴招待他,席間故意演蜀地的歌舞助興,旁邊的人都有些感慨,而他則嬉笑自若。司馬昭看見這樣的情景,對屬下感慨道:“人的無情,怎能到這樣的程度!就算諸葛亮在,也不能保他久全,更何況是姜維呢?”過了幾天,司馬昭又問劉禪:“很想蜀國吧?”劉禪竟然回答:“這里很好呀,我才不想蜀國呢!”有一個隨行的大臣叫卻正的聽說這事兒,對他說:“下一次問你的話,你就哭著說:先人的墳墓遠在巴蜀,我不無思念啊!”但當司馬昭再問時,劉禪照樣說了,卻欲哭無淚。司馬昭說:“你說的怎么像卻正的話啊。”劉禪竟說:“正是他叫我說的。”惹得眾人哈哈大笑。
(學生唏噓不已,搖頭哀嘆)
生:劉備臨死時交代過諸葛亮,能輔則輔,若不能輔,君可取而代之,為什么不能取而代之呢?
師:這個同學的問題問得有深度,其他同學說說,諸葛亮能不能取而代之呢?
生:劉禪昏庸無能,輔助無益。以諸葛亮之才,可以取而代之。
生:我覺得不行。①諸葛亮的志趣本來就是“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②再者說劉備三顧茅廬,多么真誠,古代人講的就是個“士為知己者死”,以諸葛亮的性格,他絕對不會。③人家都罵曹操是賊,是因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當時是劉家的江山,如果諸葛亮取而代之了,不就成諸葛賊了。(學生大笑)
(學生出現了兩派,一說可以,一說不行,議論紛紛)
師:假如諸葛亮取而代之了,你會怎么評價他?
生:罵他是忘恩負義的小人。
生:罵他是亂臣賊子。
生:罵他以下犯上,造反。
生:背負罵名,遺臭萬年。
師:但諸葛亮沒有這么做,他身上的哪些可貴品質,值得你去贊賞?
生:賞罰分明、任人唯賢、開張圣聽、忠心耿耿、感恩圖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師:這些美好的品德及字里行間所流露的真情,感動了無數英雄志士。也許就是這篇表贏得美譽的原因吧!
教學片段二:《鄒忌諷齊王納諫》
教完《鄒忌諷齊王納諫》時,我發現在介紹徐公美時用“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麗”,而在《隆中對》中寫諸葛亮“身長八尺”。在課即將結束之際,我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學生,留作課后作業,為什么寫鄒忌時用“修”而不用“長”呢?(提供參考網站:漢典)幾天后,學生呈上了答案。有的同學說“修”字不僅有“長”的意思,還有美好的意思,體現了鄒忌英姿颯爽、玉樹臨風、光鮮照人的倜儻之態;用“長”字,不足表達對人物的贊美。還有的說兩篇文章的寫作目的是不一樣的,《鄒忌諷齊王納諫》寫鄒忌之美,是為下文寫比美做鋪墊,何況史載鄒忌確實以形貌聞名;而《隆中對》則主要是表現諸葛亮的謀劃深遠,故而對外貌簡略交代。
學生的見解雖還稚嫩,但學生思維的觸角已經伸向文學、歷史,教師要做的是一個優秀的引導者,拓展文本的寬度,追求開闊的境界,給學生以立體的、多維的文化浸潤。經典文本是個取之不盡的文學、歷史、美學、思想的寶庫,唯有巧妙勾連,開拓挖掘文本,方能探得驪珠。在教學中,用足了教材,符號化的文本才會變得活色生香,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有效地開發課程資源,巧妙地援引,把握對話的主動權,課堂就會向未知的方向挺進,課堂不再是教師靜態地傳授知識,而是—個動態的生成過程。在教學中關注課程資源的開發,既能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厚文化積淀,又能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更高層次地解讀文本。使學生有一種入乎其內而又出乎其外的感受,從而達到真正的審美愉悅,這才是我們的教學所要追求的佳境。
三、拉近生活距離,多點道德關懷
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教學《夸父追日》一文時,就有學生說夸父是個傻瓜;教學《愚公移山》時,就有學生說愚公真愚蠢,為何不搬家;教學《出師表》時,有學生說諸葛亮愚忠。我們傳統的價值觀正面臨挑戰。受當代功利主義、實用價值泛濫的影響,如今的孩子對傳統的價值觀缺乏敬畏,這就使得負載傳統價值觀的文言文時常會遭遇尷尬。不要哀嘆孩子的道德淪喪,是外部的大環境使然,如果我們一味地囿于教參宣揚英雄主義、理想主義,那會使我們的教學變得蒼白無力。我們只有直面現實,蹲下身子,調整高度,拉近與生活的距離,架設好理解的橋梁,才能實現思想上的突圍,讓孩子多點理性的思考,讓傳統的價值觀浸潤學生的心靈。
請看教學《魚我所欲也》片段。
師:在生活中“舍義取生”者在,“舍生取義”者——更在!能否聯系歷史、現實生活舉例來談談自己的認識?
(討論交流后)
生:西漢李陵最后投降了匈奴,這種為了生存而投降的行為背離了“義”,令人所不齒;而南宋的文天祥被捕,留下了流傳千古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選擇了慷慨就義,令人敬佩。
師:一正一反,鮮明的對比,印證了課文所說的——
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生:我近期從報紙上看到一篇報道,一個老年人過馬路跌倒了,一個開車的年輕人經過,下車將她扶起,她卻訛上了年輕人,說年輕人將她撞倒并且把他告上了法庭。年輕人很委屈,據理力爭不愿賠償。后來經鑒定,車根本沒碰到老人,是她自己跌倒的。此事已經傳開,網上傳得沸沸揚揚,都紛紛指責老人忘恩負義。
師:看來背信棄義、忘恩負義,都不被社會所認同。
生:“舍生取義”的人,是會流芳千古的,如慷慨就義的劉胡蘭,視死如歸的譚嗣同,不愿投降的文天祥,還有許多不知名的先烈。
師:面對“生與義”的抉擇,他們會義無反顧地說——
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師:舍生取義是英雄的壯舉,也是平凡人的責任,大難來臨時,無數國人用自己弱小的身軀挺起了這個民族的脊梁,在生與義之間,他們這樣做了:
(展示課件)
(“香港義工”黃福榮,他在首次地震脫險后,得悉6名學生及老師被困危樓,兩度沖回災場救人。在樓房完全崩塌的一刻,他把身旁3名孤兒推到房子邊緣,自己卻避不及被埋于瓦礫,孤兒獲救了,黃福榮卻壯烈犧牲。)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