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圖是語文教材中常見的一種形式,插圖能讓學生更貼切的理解文章的意境,小學語文教材中繪有大量的插圖,這些插圖生動、形象,色彩絢麗。本文是一篇教育理論與實踐投稿的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小學中高年級語文讀寫一體有效策略的研究。
摘 要:在教學中,閱讀與寫作可謂“唇齒相依”不可分割。閱讀是理解,吸收、積蓄的過程,它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運用學到的知識,把自己平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通過書面形式表達出來。它是一個傾吐積蓄的過程。葉圣陶先生說:“必須注重傾吐他們的積蓄。”因此,只有在閱讀和寫作教學之間搭建一個平臺,使閱讀和寫作有效結合,成為一體,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在教學中,我根據教材特點找準契機,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嘗試。
關鍵詞:閱讀,寫作,讀寫結合
一、觀察課文中插圖,促進讀寫結合
學生對插圖具有濃厚的興趣。在教學中可根據課文內容利用插圖導課,也可以利用插圖找到讀寫之間的結合點。例如,在教學《翠鳥》一課時,可這樣導課: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翠鳥》一課。首先,讓我們觀察一下插圖上的翠鳥,說說它是什么樣的。觀察后,學生紛紛發言,用自己的話描述了翠鳥的羽毛、爪子、眼睛、嘴等,教師進行評價之后,教給學生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方法。其次,讓學生把剛才觀察到的翠鳥的樣子寫下來,結果大部分學生都能按一定的順序來描寫翠鳥的外形,然后再朗讀課文第一段,體會作者的寫法,進行自我習作修改,達到了讀寫結合的效果。
二、賞析課文中重點詞語、好詞佳句,促進讀寫結合
在學生的習作中,經常會發現用詞不當,句子不通的毛病。這是缺乏良好的語言基礎導致的。對課文中重點詞句,好詞佳句的品讀不僅要讓學生讀通讀透,更應指導學生在讀的基礎上,悟出寫法,領會意圖,進而學會運用。引導學生品味詞句可以采用比較式、換詞式、增刪式、等方法。例如,在教學《花鐘》一課時,當教師引讀到:“凌晨四點,牽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點左右,艷麗的薔薇綻開了笑臉;七點,睡蓮從夢中醒來;中午十二點左右,午時花開放了;下午三點,萬壽菊欣然怒放;傍晚六點,煙草花在暮色中蘇醒;月光花在七點左右舒展開自己的花瓣;夜來香在晚上八點開花;曇花卻在九點左右含笑一現……”一段時,教師問學生:“能不能把句子中表示花開的動詞短語都換為‘開了’?教師讀原句,學生對應齊讀改后的句子,說說怎么樣?學生比較后,感覺到改后的句子太平淡、乏味了,幾種花到底怎么開的?不生動。接著,又進行刪詞讀,把表示時間準確的詞“左右”刪去,讓學生再讀讀,看看這樣可以嗎?學生說不行,薔薇不一定正好是五點開呀,曇花不可能都在九點開。這樣一來,學生便理解了寫作用詞要準確,還要富于變化的道理。在生活中,你見到過哪些花?能不能也仿寫一下它是怎么開放的?學生邊讀邊悟邊應用,促成了讀與寫完美的結合。
三、抓住課文空白點,促進讀寫結合
“補白”,是指充分利用文本留白,創設情境,給予學生想象的時間與空間,走進文本,超越文本的課堂練筆。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時,教師引導學生讀“魚成群結隊地在珊瑚叢中穿來穿去,好看極了。有的全身布滿彩色的條紋;有的頭上長著一簇紅纓;有的周身像插著好些扇子,游動的時候飄飄搖搖;有的眼睛圓溜溜的,身上長滿了刺,鼓起氣來像皮球一樣圓。各種各樣的魚多得數不清。”接著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體會到海底的魚之多之美。再讓學生想象補充練習:“魚成群結隊地在珊瑚叢中穿來穿去,好看極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然后遷移下段補白訓練:海灘上有撿不完的美麗的貝殼。大的,小的,顏色不一,形狀千奇百怪。有的……有的……有的……最有趣的要算海龜了……最后遷移生活見到的景物:―――,好看極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班級涌現出了許多小詩人,有的寫天上的白云,有的寫草原的羊兒,有的寫媽媽的衣服,還有的寫操場上的學生……真是百花開放,多姿多彩。這樣教學的結果,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文,更訓練了寫作能力,使課堂教學實現了讀寫有機結合。
四、利用有懸念的結尾,促進讀寫結合
很多課文中的結尾都留有余地,讓學生有很多猜測的可能。對于這樣的地方,可以讓學生通過合理的想象,把懸念用自己的文字表達出來,進行讀寫結合。如《動手做做看》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科學家朗志萬給孩子們提了個奇怪的問題“一個杯子裝滿水,再放進別的東西,水就會漫出來,可是,如果放進一條金魚,卻不是這樣。這是為什么?”多數孩子沒有經過動手實驗就隨意回答,只有伊琳娜回家做了實驗,結果發現水還是漫出來了。她很生氣,質問朗志萬:“你為什么要這樣哄騙我們小朋友呢?”朗志萬聽了哈哈大笑,說:“我是想讓你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在課文結尾處進行拓展,以“伊琳娜聽了朗志萬的話,可能會說……”把想到的話寫下來。這樣的課堂練筆,既是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理解,又是對文本意蘊的進一步開拓,從而完滿了文本的情感體驗。
五、激發學文情趣,促進讀寫結合
每當教師帶領學生進入到一篇文章學習的高潮時,學生的興趣高漲,正是進行創作的好時機。比如,在學習了《太陽》一課后,學生開始交流自己收集的太陽的相關資料,然后我請了幾名同學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資料,隨著信息量的不斷擴大,學生對太陽更加充滿好奇,疑問越來越多,表達的愿望越來越強烈。這時候,我讓孩子們掏出本子,把自己想對太陽說的話寫下來。孩子們興趣濃烈,才思如泉涌:“太陽,您是個大火球,無私地把愛給了我們,謝謝您!”“太陽啊,太陽,你是那么高高在上,光芒四射,令人不敢抬頭觀察你的行蹤。你有著無限的權利,你的神力溫暖著我們的心窩……”“太陽,太陽,你是那么大,會不會是吸收自然的能量,也會不會是身體里有剩余的光芒……”“你是調皮的孩子,每天在路上追你,你卻從一個山丘,跑到另一個山丘……”學生的興奮點一旦被激起,就會覺得不吐不快,有“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之勢,從而達到讀寫結合的最佳效果。
閱讀像蜜蜂采粉,習作像蜜蜂釀蜜。所以,“閱讀”和“習作”是密不可分的。課內讀中得法,寫中用法;再把這種讀寫方法延伸于課外。這樣的讀寫融為一體的教學模式,就可真正達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改進小學語文教學整體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毛文生.對當前小學中高年級語文讀寫教學的幾點探究[J].教師,2011(33)
[2]林梅珍.小學語文讀寫一體有效策略探討[J].語文學刊,2012(11)
相關期刊簡介:《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月刊)創刊于1980年,是由湖南科技大學主辦的教育學術理論刊物,原名《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12月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更改為現刊名,每月20日前出版。熱忱歡迎業界專家、學者和學術工作者來稿。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