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在不斷發展中,每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都會總結一些教學經驗和技巧,并且在申報職稱的時候也會根據自己的經驗發表論文。本文是一篇語文教師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情境教學法對語文教學的運用。
【摘要】語文課文的教學,注重對作家作品的理解。而在實際教學中,領會作者意圖總是有著一定的難度。作家創作作品時,總是融入他們對自然萬物,對生命,對社會的種種思索,而這些情感的探究又是我們學習一篇課文的重點之一,為了能更好地通過作品體悟作者的感情,我們就應該適當地還愿或再現當時的情境,這就需要我們找尋一個好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文章。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境教學,課堂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傳統的教學越來越跟不上時代了,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有了越來越深的疑惑,到底如何讓學生既能學到知識又能提升他們的能力。帶著這樣的困惑,我在教學不斷摸索,發現情境教學法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就是在課堂中能運用音樂、多媒體等多種實物媒介,再現文章環境,引發學生的興趣,加強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想要一步一步地去探究文章。這樣既能讓他們學到知識,也能鍛煉他們的鑒賞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團結合作的能力。所以,我覺得應該在課堂中適時地運用情境教學法。
一、情境的設計,激發學生的興趣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股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我們的課文中,除了極少數小說能夠讓學生有好奇心提前閱讀,很多文章都是被他們束之高閣的,我想若不是有高考這根棒子驅動著,他們會寧愿沒見過這些文章的。那要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想我們如果在上課開始能好好地引導學生,給他們創設一個與課文相關的好的情境,就能引起他們的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去探索新知。讓他們想要學習,樂于學習,讓他們有那個欲望想要繼續探究文章,那么這堂課就已經成功了一半。如《故都的秋》,導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一個季節,都能引發人滿滿的思情,特別是秋天,“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這個季節,似乎就是讓人感懷的,不管是文人騷客,還是平頭百姓,似乎都可以把自己的滿腹心思,一腔愁情,深寄秋聲。柳永《雨霖鈴》的“寒蟬凄切”讓作者“那堪冷落清秋節”,心境凄慘婉轉;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卻更多了一絲沉重,似乎這秋也有了重量,沉甸甸地壓在滿頭白發的作者身上,也壓在了我們心里。那么,郁達夫呢?他的秋又是如何的?為什么他的秋要帶上明顯的地域標志呢?他要向我們訴說什么呢?這樣直指主題的意境創設,會讓學生更有好奇心,到底郁達夫的秋是如何的?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秋情?那么一節課也就有了很好的突破口了。
二、試演角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語文課本里有許多文章都有著深厚的感情,如果僅僅靠逐字逐句地解析文本,是很難讓學生找到這些深隱于文字下的“明珠”,我們要學著跳出來,要能引出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和作者的思想進行碰撞,他們才能尋到珍珠。一些小說類的文章還有敘事性強的文章我們都可以創設這種表演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他們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能主動地去學習課文。那么什么是表演情境呢?所謂的表演情境就是教師通過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精心設計與課文相關的場景并安排好角色,教導學生從人物對話中去體悟人物的形象特征,然后在教學過程中去飾演這個角色,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自己的話語去表現這個形象。這樣就能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讓他們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這節課中,從而體現出寓教于樂的教學理念。
三、用圖畫、音樂渲染,讓學生身臨其境
學生們閱歷不深,沒有定性,他們的思維和注意力總是跳躍的,這要求我們要能抓住他們的注意力。而如何抓住他們的注意力呢?這需要我們模擬情境,調動他們的五感,讓他們身臨其境,那么就能打開學生的興趣大門,展開他們的思維想象,積極探索未知的學習,從而對他們的認識和學習活動產生良好的影響。德國美學家費歇爾說過:“人的各個感官不是孤立的,它是一個感官的分支,多少能相互代替。一個感官響了,另一個感官作為回憶,作為和聲,作為看不見的象征,也就是共鳴。”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音樂、圖片、多媒體等手段讓學生獲得各種視覺形象和畫面,在他們的大腦里形成直觀可感的形象,縮短他們與作者的距離,打開他們的思維,進而產生相應的情感,更好地理解作品,觸摸作者的思想。這樣就要求我們模擬的情境要有吸引力,要生動形象。畫面和音樂的渲染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情感就如土地,土地越肥沃,上面結的果實就越壯碩。
四、走近生活,升華感情
文章大多都是源自于作者的親身體驗,是來源于生活的,而這一點還是可以和學生的生活有重疊的,這樣我們就能從學生的生活出發,找尋共同點,深刻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或者他的深刻情感。如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的愛》,如何讓學生感受到父母之愛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如果真是單純的以文解文,那學生是很難理解這純議論性的文字,甚至這些干巴巴的語言還會奪去他們的熱情。如果在教學中,能讓學生回憶自己父母對自己的點滴之愛,并談談這個愛對他們有沒有影響,然后在帶著這種感悟進入教學,那么學生會更容易理解父母之愛確如弗羅姆所說的那般重要了。再點撥學生回到家后,學著回愛父母,這樣就能升華感情,使課堂不僅僅只是教授知識點,更多的也是對學生品格的培養。以上這些只是我自己在平時教學中的一點小積累,當然情境教學還有許多其他的方式,比如游戲、故事等等。不管是哪種方式,我想情境式教學法這個方法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還會有更大的作用。我們還可以有更深入的研究,讓它更好地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服務。
語文教師論文發表期刊推薦《新語文學習》(教師)(雙月刊)創刊于2005年,是由江蘇教育出版社主辦的教輔刊物。讀者對象:中小學階段語文教師、教研人員(各版本教材)。合初中生閱讀,暢游語文天地,感悟人文情懷,直擊考試資訊,開啟創新思維,帶你領略母語的無窮魅力,讓語文學習成為輕松樂事。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