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教育管理制度也在不斷更新和發展,高校也不例外,每個高校都會在發展過程中針對學校管理進行研究。本文是一篇教授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高校學生管理現況及方法。
摘要:近幾年,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高校學生的管理模式也在逐步提高,并且已經成為學生思想教育和學校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本文結合我國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學生的新問題、新任務,重點對在新形勢下怎樣建立高校學生管理機制進行探討,并為全國示范高職院校推進輔導員的管理工作提供了幾點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學生管理,大學生,管理機制,輔導員,多元化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逐漸發展和不斷深入,高校學生的管理模式正在逐步提高。2006年11月以來教育部和財政部著手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項目計劃,全國的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發展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遇。本文針對我國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學生的新問題、新任務,在高校學生管理機制的建設上做了幾點探索。
一、高校學生管理的現狀分析
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是高等院校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展現著院校的面貌,是衡量高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目前,各大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籍管理。包括對學生學籍信息管理,課程考核及成績的管理,畢業資格的審核工作等。二是學生日常行為管理。包括學生思想政治、日常學習、宿舍生活的管理工作等。三是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管理,這是高等教育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前提條件。四是校園課外活動的發展,目的在于全方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五是關于校園秩序方面的學生管理工作,諸如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勤工助學和獎學金助學金貸款評定和發放等。然而,傳統的、單一化的輔導員通過運用獎懲手段進行管理已經不適應新形勢,且弊端逐步體現。高校學生管理機制的改革和創新存在滯后性,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高校在管理方面以“管”為中心,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此傳統的模式去管理學生,不能引導學生主動去做應該做的事。二是不夠尊重“95后”大學生的個性發展,不能正確對待“95后”思想上的差異。獨立與依賴、自信與脆弱的矛盾并存,“95后”有種種我們看不慣的行為和性格特點。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當有足夠的耐心和責任心去正確引導他們,尊重個性發展。三是缺乏引導式的管理模式。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教育的需求與發展,特別是面對新一代大學生自身的性格發展特點,這些新的變化形勢使得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日趨復雜。高校在學生管理機制方面要順應新形勢的發展,與時俱進的建立多元化學生管理機制。傳統的、單一的管理模式會無形的疏遠學生與管理者之間的關系,命令式的管理模式得不到學生的認可和接受,有時候甚至激起了學生的逆反心理,起到了反作用。可見,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方面實行多元化管理機制,努力構建大學生的自我管理模式勢在必行。
二、新形勢下加強和創新高校學生管理機制的探討與途徑
(一)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特點
當前,95后已經走入大學校園并成為大學生的主力軍,如何有效的開展大學生管理工作,應當先從對這一代人的個性特點著手分析。95后的一代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生活在“四二一”的家庭模式下,大多都是集祖輩和父母的關愛于一身,在日常事務和經濟上對家人的依賴非常大,因此他們在步入大學之后,團隊合作的能力、與人分享的能力較差。優點是95后個性張揚、注重獨立性、喜歡標新立異并富有創造力。面對獨立與依賴并存、自信與脆弱并存、個性生活與團隊生活并存的一代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必須在管理方式上多元化、新穎化。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方向轉變,從“管是為了不管、教是為了不教”的思路出發,努力構建一種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突破”的新模式[1]。
(二)新形勢下高校多元化管理機制的創立
在當今形勢下,高校在學生管理方面針對改革創新存在著滯后性,應當建立一種多元化的管理形式,通過不同的理念和模式去引導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具體的管理制度可從下面幾點進行創新深化:1.以人為本、制定人性化管理機制高校管理制度的創新完善要建立在尊重學生和保護大學生權利的基礎之上,做到學生管理制度的合理化。建立規范化、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才能讓其具有可實施性和可持久性。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中,學生宿舍的日常管理一直是院校整頓的難點和重點,我們應轉變觀念,將大學生“宿舍區”逐漸向“學生社區”轉變,并相應的成立大學生自律委員會、樓委會,讓大學生自己參與社區管理。從而,學生成為了這一社區的主體、主人并逐漸樹立起了主人翁的精神,增強了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2]。高校學生社區就是這樣一個人性化的管理平臺,大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情況制定適合自己的管理模式,讓社區成為這類人群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重要場所。這樣的一個平臺其實是大學生實現自我完善、自我管理的一個實踐課堂。在這個課堂中,新的管理模式徹底的改變了傳統的“管治”局面,充分的調動了大學生的社區管理的積極性,并且以制度形式進行固化[3]。身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我們應當朝著這一管理方向努力,提供給學生這樣的一個平臺,樹立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管理機制,逐漸培養起學生成才服務、自我管理的理念;以思想和心理指導為前提,通過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穩定的大學生社區文化基地,構建起學生自我管理組織;不斷指導學生提升服務質量,使大學生社區的發展與高校的全面發展目標統一、共同進步[4]。2.豐富模式、制定吸引學生興趣的管理機制網絡工具之所以能夠吸引高校大學生和輔導員的關注是因為其主體的多元性、其內容的新穎性和其目標的廣泛性。網絡產品的魅力在于它本身的快速性、便捷性、趣味性等特征。例如在學校這個環境中,我們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第一時間發布或者接收信息、圖片,這些信息、圖片可能包括集體的消息、活動的資訊甚至學生的個人生活內容。另外通過建立的微群還能夠把同一個專業的學生聚集起來討論大家感興趣的事情,其內容具有新穎性和趣味性。微博、微信這樣的網絡平臺可以成為高校輔導員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工具,具體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一是它可以迅速傳遞班級、系部信息,提高辦事效率。高校的班級、宿舍劃分一般都是以專業為劃分標準的,有時由于特殊原因無法迅速通知到所有同學展開相關工作,而輔導員利用這樣一種網絡流行工具進行工作的安排,就可以增強班級和系部的組織力。二是這樣的一個網絡生活平臺可以讓管理者進一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有利于工作的順利進行。管理者面對這樣一個年輕的群體,在方法上要有多樣性。學生在微博、微信上發布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看法其實都是他們對當前一些事物的真實感受。學生工作者要經常關注學生細微的思想變化,以便于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當然,前提是這要依靠管理者敏銳的觀察力、洞察力。三是這樣的網絡工具可以引導學生分享生活經驗、學習心得等,從而提高整體專業學習水平和心智成長。平時高校輔導員如果能引導學生充分、合理的使用這一網絡平臺,鼓勵他們多通過微博、微信向同學分享一些在生活或者學習中的問題,總結問題解決后的經驗和方法,那么,無論是對自己還是他人甚至對整個集體、整個學校都是各方面受益的事情。
三、輔導員對建立多元化高校管理機制的重要性
高校輔導員作為學生思想上、前途上、心理上、管理上的重要伙伴,也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管理者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否和諧融洽決定了學生和學院發展的前途,而正是管理機制決定了師生之間的關系模式。多元化的管理機制強調管理者要以人為本,樹立全心全意為學生考慮的管理信條。輔導員應在工作中把教育和服務、管理和關心結合起來,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工作體制。建立一個多元化高校管理機制是大勢所趨但也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任務。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的高校輔導員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和管理模式,用極大的熱情和積極的探索精神反復實驗并及時用科學的工作方法彌補這一過程中出現的缺陷。只有這樣,高校多元化管理機制的建立和發展才會順應新形勢的發展,從而促進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細致化、規范化。
參考文獻:
[1]李玲.試論90后大學生與高校管理模式的途徑[J].教育創新,2009(2).
[2]劉奉越.國外對成人教育管理人員進行繼續教育的特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6).
[3]薛沛建.美國大學后勤管理——中美大學后勤管理比較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王建.淺析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科學[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23).
教授論文發表期刊推薦《當代教育科學》主要任務是探討初、中等教育教學規律,普及教育科學理論,總結教育實踐經驗,薈萃教育科研成果,傳播教育改革信息。《當代教育科學》被北大1996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收錄。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