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教師教育教學論文發表了初中文言文教學思路,文言文教學可以讓學生了解這個民族的歷史,在文言文教學中要注重對情感的教育,而并不是讓學生一味的做題,對文言文的場景進行想象才能真正理解課文的內容。
一、少一點應付,多一點情感
文言文中的情感重心,讀懂了情感,就像掌握了船舵一樣。情感對文章的重要性可以通過以下例子體會,大家可以試著比較這兩段文字:根據埃及朋友的介紹,我在一個夜晚去看金字塔,想多了解一些這個民族的歷史。聽埃及朋友說,金字塔的月夜,朦朦朧朧的,仿佛是富有幻想的夢境。我去,卻不是為了尋夢,倒想親自多觸摸這個民族的歷史。前者只是客觀的敘述,而后者不僅有條理的敘述了事件,而且也包涵了無限韻味和情感。在文言文的世界中也是如此,作者將不同的事物連接起來,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而教師須要帶領學生走入作者的世界與心境,去理解并體會作者彼時的內心,而后在了解了所有作者的內心世界后,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歌,從而有了興趣,也有了成績。如《口技》這一篇文章中,“而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這句中,便表達了作者對口技表演者的佩服,道具簡單,卻演奏出了驚人的效果,讓所有人都仿佛身臨其境。而學生理解了情感之后,讀起來便變得有腔調起來,對之后的課文理解和學習都會有積極的作用。
二、少一點框架,多一絲想象
面臨升學的壓力,古文會涉及眾多的詞語,語言表現方法,教師出于應付考試的角度,往往將課文講解中的古今詞語的異同等同于知識灌輸,讓學生一味的做題,所以,這本該愜意的學習過程卻讓學生苦不堪言,甚至表現出冷淡與排斥的態度,這死板教條的教學方式早該被拋到九霄云外了。而文言文大多為古代產生,所以學生若想深入理解,須要聯想到當時的社會及人文背景,且古代詩歌大多會有很多類意象,再加上通假字,想象力確實是理解好文言文的一大必備素質。例如:在學習《鄒忌諷秦王納諫》這一文言文時就有很多特殊句式,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這是判斷句,而其中的美,是“認為……美的”意思,而如果把它理解成現代詞語的意思,就解釋不通了。除此之外,文言文中還有很多其他句式,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詞結構后置句,意動用法等,學生在理解的同時應該多想象,畢竟古今不同還是很多的。還有很多通假字,古今異義的詞與句,還有很多詞類活用,這些都需要學生在翻譯的時候,對文言文中的場景進行想象,而后才能真正理解課文內容。
三、少一點死板,多一些互動
如今,教師采用的“填鴨式”,課堂只是老師一個人的課堂,學生因為無法參與進去,每節課都收效甚微,這種情況繼續發展可能會磨滅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多元互動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生與教師進行語言及行為的互動,多角度交流彼此的新思想,新認識,這樣大家既收獲了知識,也收獲了友誼。互動的課時執行方式有很多種,以情境式教學為例。情境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主導。而鑒定情境教學成功的唯一標準是其對學生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創設情境需要我們設計情境,首先我們要有計劃、有意識地為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情境,即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情境教學應注重科學性,即要適應學生的年齡、認知方式、情感特點,以顧及學生的心理需求。最后,情境需要盡量多的學生參與,如此一來,大家才能在情境中娛樂,最重要的是學到了新技能。在講《三峽》這篇文言文時,須教師可以多搜集一些三峽的圖片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讓他們對文言文產生興趣,那么,教師在接下來的教授講解環節就容易的多了,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語文學科的必考內容,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學好文言文,也相當于是對中國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而且文言文也有它自己的特色,篇幅短小,內容精悍。就像《論語》一樣,里面包含了許多做人或者學習的道理。教師教授文言文,應該帶著一份責任去教授,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已經不符合潮流,不適合當今這個社會了,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找尋新的高效率方法,為中華文化的傳播與發揚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陳剛
推薦期刊:《湖北教育》(月刊)創刊于1974年,是湖北長江報刊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的從事教育的人與關注教育的人的必讀雜志。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