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逐漸形成了完整的教學語言表達方式,在幼兒語言教學基礎上,很多老師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語言風格。這些教師在幼兒園科教活動中,一些語言是無效的,教師現有的教學語言創新度不夠,教師教學語言雖然類型不同,但是也呈現出明顯的抑制幼兒發展的傾向,教師往往只重視幼兒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幼兒情感的培養。
關鍵詞:幼兒園,科教活動,教學語言
一、教師教學語言在幼兒園科學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一)無效的教學語言
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 教師教學的語言是對教學活動進行組織,在科學技能和知識以及情感方面,使學生獲得更好的啟示,同時,教師教學語言對于幼兒語言也是一種示范。有些幼兒在語言表達和理解的能力上,相對比較弱,教師更應該注重教學語言示范作用的把握。在一定的程度上,教師在幼兒園教學的語言中,還有一些無效的教學語言存在,邏輯性、科學性、重復、指示不明、與教具不匹配以及顛倒等相關的問題對于養成幼兒科學的素養具有很大的影響,同時,對于發展幼兒語言的水平也有很多的影響。針對自身語言的重要性教師應該重視起來,對自身的語言修養必須要加強,從而將語言的水平得以有效地提升。
(二)教師在幼兒園科學教學活動中運用的模式,缺乏創新從幼兒園科學教學活動的教學語言形式來看,在教學語言常規的
基礎上,雖然有的教師已經將自身風格教學的語言形成了。但是,幼兒園的教師大多數遵循常規的各種類型教學語言固定的模式。重復型反饋語, “好不好”之類的征詢語,以及“你說”這種稱呼語,這些教學語言比較模式化,幼兒教師雖然能夠將常規的教學順利地完成,教學的內容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各個教學活動卻沒有特色,特別是欠缺語言的特色,每個教師的語言都顯得千篇一律。
(三)教師明顯傾向于控制幼兒
針對于教師教學語言目的而言,教師明顯是傾向于控制幼兒的行為和心理。 教師教學的語言是對教學活動進行組織,致使教學的質量得以保證,從而使幼兒的和諧發展得以有效地促進。但是,在教師教學的大量語言中,將教學秩序進行維護的維序語,對幼兒進行指示的指示語,以及自發類的提問語,都是為了將幼兒的思維和行為進行控制。對幼兒意愿進行征求的提問語雖然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這種征詢并沒有什么意義,只是在形式上對幼兒進行征詢,幼兒并不能真正地選擇征詢。 從形式上看,幼兒和教師是平等的,教師所進行的教學活動,是征求幼兒同意后才進行的,但是,實際上幼兒只能肯定地回答教師的“高興不高興”、 “想不想”等。這只是體現在理論上,教師對幼兒主體地位的認識,而實踐中,并沒有尊重幼兒,讓幼兒做到主體的地位。對于整個的教學活動,教師還是主導,教師既掌握和控制操作類科學的活動,又控制觀察類科學的活動。
(四)教師重視形成幼兒知識的技能,忽視了培養幼兒情感的態度針對于教師在幼兒園科學教學活動教學的語言內容而言,主要是指操作技能和傳授知識,沒有將培養和引導情感態度的價值觀重視起來,在教案當中,雖然將情感目標歸納在教學的目標里,但是,在實踐當中,教學語言中情感目標的體現卻非常少。 例如,教學活動《卵生和胎生》中,第二點的活動目標就是:激發對動物探索的興趣,增強對小動物熱愛的情感,但是,一直到教學活動結束,也沒有將熱愛小動物教學語言表達出來,教學活動有 20 多個,在幼兒活動以前,只有 2 位教師對于幼兒合作和分工進行了強調。 從總體來看,對于將情感的目標歸納的教育目標中,每個教師都知道,也會寫在教案活動的目標當中,但是,卻沒有真正地去實施。
二、對于幼兒科學教學活動中教學語言提出的建議
(一)加強教師教育理論的學習,將教育理論努力向教育實踐轉化實踐必須要用理論來作指導,在教育的實踐活動中,教育理論就是靈魂。 站在幼兒教育實踐第一線的就是幼兒教師,教師應該更加緊密地接觸幼兒,直接地影響幼兒,利用先進的教育理論來對教育實踐進行引導。
1.平等的師幼觀
作為幼兒教師必須要將權威性的心理進行突破,把幼兒看成一個整體,將平等的師幼觀樹立起來。既要對幼兒的人格進行尊重,又要對幼兒心理的特點進行接納,對于幼兒的要求必須要與幼兒的特點相符合,應該從幼兒心理接受的能力來運用教學的語言,不能夠無意中將自身語言復雜的程度進行抬高,教師的教學語言過于復雜不但幼兒難以理解,還容易對幼兒積極性造成損傷。 平等師幼觀就是教師應該與幼兒在平等的水平上,利用幼兒的心進入到幼兒的世界,與幼兒的距離拉得更近。
2.交往式的教學觀
交往式教學觀主要是體現在師幼觀平等的教學中。教師在幼兒園的科學活動教學中,不只是傳授知識給幼兒,對幼兒的指導進行操作。而是與幼兒站到同一條起跑線上,與幼兒互動,共同進行活動,在活動中遇到了困難,一同想辦法進行解決,在活動中,共同得到成長。教師在與幼兒進行活動時,不要過于主張幼兒與自己單純地進行互動,例如,大家一個一個來做,你先做,下一個你來做,這樣浪費時間,幼兒都可以將放開性地去試,給幼兒們提供嘗試和游戲的機會,以及幼兒動的機會。
3.開放課程觀
教師對于幼兒現狀的了解就是課程,根據教學的要求將規程事先進行設定。 幼兒的可變因素比較多,教師對幼兒主體的地位必須重視起來,不能夠放棄,將課程作為主體。 幼兒發展的獲得就是教學的目的, 不是將教學的安排得以完成。 若將教學的內容事先設定好了,但是,與幼兒的要求不符合,教師應該盡快進行轉換。
幼兒教育內容,您可能還想閱讀《幼兒園教師在什么期刊發表論文評職稱有用》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