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一直是社會各界人士所關注的問題,大學生從學校畢業都希望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謀取一份工作并自食其力。這篇論文主要介紹的是網絡中大學生就業社會支持的反響的相關內容,大學生就業有許多阻礙因素,是沒有社會經驗、沒有專業技能還是什么,網絡上哪些支持因素?本文就此問題做出了詳細的闡述,僅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社會支持網絡
2017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總量達到史無前例的795萬,作為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一個群體,高校畢業生在求職中會面臨如缺乏必要的經濟資源、社會資源以及恰當的情感疏通渠道等問題;而大學生畢業生是否能夠順利找到理想的職業,依靠自身能力的同時也要受社會制度、社會環境、求職社會支持體系以及可獲得的社會資源的影響。結合以往的研究,筆者將社會支持網絡定義為個人從組織和他人那里所能獲得各種支持(如金錢、情感、人脈等資源)的社會關系的總和。
一、大學生就業社會支持網絡的現狀分析
本文以某高校為研究對象,通過訪談法、調查問卷、抽樣調查、數據分析等方法進行調研,探究社會支持網絡的各要素對就業的影響。
(一)社會關系
格蘭諾維特提出了測量強弱關系的幾項指標:情感比較親密、相互熟識、可互幫互助以及親屬關系為強關系;普通朋友定義為中間關系;而只是認識而已的關系為弱關系。本文調研結果顯示大學生普遍可以獲得的社會支持來源于父母、親戚、同學、老師、朋友、學校及學院,本文將這常用的幾種社會關系定義如下:父母及親戚為強關系,老師、同學和朋友為中間關系,學校和學院為弱關系。數據顯示,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運用的社會關系主要是強關系里的以父母為代表的親屬關系。中間關系里,同學關系占到了大學生社會關系網的第二大比例,尤其的大學同學,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和提供的幫助僅次于父母。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現在的大學生社會支持網絡中的社會關系構建不夠廣、大,他們普遍利用身邊的人,而沒有充分挖掘他們可以利用的更多的社會資源[1]。
(二)信息支持
就業信息的有效性和及時性可以關系到他們是否能找到合適的工作,數據顯示,同學們獲取就業信息的主要途徑為自己學校或者其他學校的就業指導部門發布的校園招聘信息,其次則是通過網上的各類招聘網站發布的崗位招聘公告,通過父母提供的就業信息找到工作的例子非常少。這兩個信息發布途徑都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傳遞信息及時、豐富、快捷的特點,而在信息支持方面“強關系”里的父母、親戚起到的作用就非常小了。可見,“強關系”并不是“萬能”的,而“中間關系”和“弱關系”也不是毫無用處的,在信息支持上“中間關系”和“弱關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
(三)財務支持
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路費、住宿費、材料打印費、餐費以及服裝投入等費用構成了求職成本的最大的部分,在財務支持方面,作為強關系的父母及親戚提供了大學生的主要求職費用,除此之外,大學生獲得的額外補助則是學校和學院的促進就業部門發放的補貼,為畢業生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支持。
(四)關系支持
大學生的社會經歷尚淺,積累不了太多的社會關系和人情資本,而在求職過程中,有比別人多的關系和人情資本對求職是否成功起著重要甚至決定性的作用。誰都想走“捷徑”,但在調研中發現,能夠從父母或家人那里獲得關系支持從而直接安排工作的例子極少,但大部分同學獲得的關系支持都是從中間關系里的同學、朋友那里得到的,基本都是幫忙解決求職中的具體問題和獲取求職經驗。
(五)精神支持
大學畢業生剛從大學的“象牙塔”邁入社會,求職過程中難免經受挫折,及時的發泄消極情緒,受到積極向上的鼓勵有利于大學生增強自信,從而促進就業。毫無疑問,作為強關系的父母和中間關系里的同學朋友在精神支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父母都為大學生最大限度提供安全感。而同學、朋友作為同齡人,在求職過程中面臨和經歷著相似的事情,可以區別于父母的角度提供安慰和幫助[3]。
二、大學生就業社會支持網絡存在問題
(一)學校重視角度偏差
現在諸多高校都將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重點放在就業率上,片面追求畢業生的簽約數量。大部分高校都到大四階段才開始為大學生提供就業方面的服務,并且將重點放在提供就業信息,跟蹤就業動態和落實就業情況上,真正可以提升大學生求職能力的求職培訓卻很少。另一個在大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職業生涯規劃”偏于理論,缺少實踐,求職訓練是對實踐性要求很強的項目,過多的理論教導培訓不僅不會提升大學生的求職能力,反而會使大學生在實際求職過程中墨守成規達到相反效果。而且較多的大學現在安排的學科教學負擔較重,課程較多,在校大學生很少有機會獲得足夠的時間參加企業實習;但大型企業都把是否有豐富的實習經歷看做一項重要的評判標準,這無疑又消弱了大學生的求職競爭力。
(二)媒體傳播消極信息
在科技和自媒體極其發達的今天,媒體報道可以曝光社會存在的弊端有利于社會的進步,但有時媒體的過渡渲染和報道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大學生就業難是高校擴招和就業市場化的共同作用,任何一個群體求職都說不上非常容易,大學生求職遇挫的現象非常正常。但一些媒體卻將大學生求職受挫渲染成就業壓力巨大,將參與率高的招聘會解讀成“數人爭一崗”求職異常艱難,將起始工資低于勞動型職工工資說成四年文憑比不上勞動下苦力。挫折與競爭是每個群體在求職過程中都會遇到的阻礙,若能以正確的態度看待則有利于提升自我,但媒體為了銷量和閱讀量常以夸大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為噱頭報道不實文章,研究結果顯示部分同學看到這些文章增添了很多心理壓力。
(三)大學生缺乏建立社會支持網絡能力
大學生在前三年缺乏對社會需求的了解,在求職時只是單純的利用學校和家庭資源,不注重社會關系網絡的培養,缺乏對社會支持網絡的合理開發與主動利用。由典型中國式高壓的高中教育轉到自由的大學教育,部分大學生因為突然缺乏了來自父母和老師的監督而失去了目標和努力的方向。面對突如其來的自由都選擇充分的享受,有人在自我享樂上浪費過多時間,錯過了職業生涯規劃訓練的最好時期,到了求職階段缺乏系統的職業規劃,面對壓力選擇逃避和焦慮。
三、加強大學生就業社會支持網絡建設的建議
(一)學校完善就業培訓體系
學校要開展多元化的就業培訓,重視實踐訓練,從理論到實踐,從管理到服務,都將提高大學生的就業數量與質量作為大學發展目標之一,將完整的就業指導體系貫穿大學的始終,從入學開始植入求職意識和競爭意識,到畢業獲得足夠求職技巧與方法,學校都要有針對性的培訓法案。其次,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充分利用校友資源,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和就業體驗,增加在求職中的人際關系資本和經歷資本。
(二)企業配合高校
大學畢業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缺乏實踐經驗,大學偏重理論的培養方式與企業急需盡快上手操作的要求不對口,也導致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而企業又面臨著“用工荒”,目前企業普遍反映高校的人才培養與企業的需求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又因目前大學畢業生實踐能力不足,把培養責任推給高校。校企雙方應積極建立有關聯合學生培養的協作溝通機制,并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努力為大學生提供人才就業的實習崗位和機會。可以嘗試建立“寒暑假人才實習”計劃,在實習期間企業可以對這部分學生進行培訓,輸送企業文化,對在實習中表現優異的學生可在畢業后直接錄用為企業員工,高校、企業、學生實現互贏。
(三)充分發揮學工隊伍的作用
畢業生在大四階段面臨著論文壓力、就業壓力等多重壓力,過大的壓力容易使得畢業生在心理和精神上產生問題,學工隊伍一定要重點關注大四的求職生,及時了解他們的動態,和他們主動談心以紓解他們心中的郁悶,為他們解答初入社會的種種問題,平和他們的心態。另外,學工隊伍擁有許多畢業的校友信息,應該積極提供給有需要的畢業生,為他們的求職過程中提供人際關系資源提供支持。
(四)加強大學生主動尋求社會支持網絡的能力
大學生在入學后應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充分積累人脈,在與人的交往和活動中發現自己的特點、長處、不足,針對自己的情況制定改進計劃,并借助學習專門的就業部門了解自己適合的的職業,有針對性的培養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做好充足的求職準備。此外,多與父母、同學和老師交流,主動拓展自己的朋友圈與同學圈,學會釋放壓力,獲取正能量,提升自身求職競爭力。
作者:陳昕 單位:山東大學威海校區
推薦閱讀:《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由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主辦,是全國唯一的一份為大學生就業和高校就業指導老師服務的專業性刊物。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