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提高農村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教師除了要把握教材內容,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還應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本文主要探討提高農村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的教學方法。
《湖南教育》辦刊宗旨:教育新聞通道,教育管理(學科課改)平臺。2009年《湖南教育》全新改版,實現了從業務刊向新聞刊的轉變,成為全國第一本時政類教育新聞刊。連續滾動報道建設教育強省的新動態、新舉措、新典型、新成果,起到教育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師要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感受語言的優美,并在閱讀中逐步積累知識。小學三個學段加起來,學生的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課程標準除了把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作為目標外,還對學生的閱讀量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新課程改革把讓學生愛上閱讀作為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那么如何讓學生愛上閱讀,并提高他們的語文閱讀能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以興趣為主線設計課堂板塊
學生的閱讀教學首先應該從課堂教學入手,每篇文章的教學出發點都應該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前提。小學課本里有許多寓言故事、童話故事,如《狐假虎威》《開天辟地》《伊索寓言》等。教學這些文章時,教師可分為以下幾個板塊。(1)激情導入,提出問題:“你看過哪些童話故事?你能給小伙伴們講哪些童話故事?你從這些童話故事里學到了什么?”這些話題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爭先恐后地舉起小手講述從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那里聽來的故事。(2)盡量使用多媒體教學,結合動畫指導學生閱讀故事,其步驟為“播放動畫――學生簡單復述故事情節――續編故事”。(3)適時向學生推薦相關的閱讀書目。這種模式應用于課堂中,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的閱讀興趣會大大提高,故事的概括和續編在很大程度上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課堂整體效率。
二、示范朗讀,讓學生在仿讀中享受閱讀的樂趣
示范朗讀在閱讀教學中是指教師的示范閱讀。小學的課本中有許多對話閱讀課文,不同的人物說話的聲調、語氣是不同的,而學生朗讀時往往忽略了這點。教師通常會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但對感情從何而來,什么是有感情朗讀,帶什么樣的感情朗讀,大多數學生把握不準。示范閱讀可以幫學生解決這些疑惑。學生一旦學會了感情閱讀,一方面可以提高閱讀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幫助理解課文內容,透徹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例如,五年級語文上冊的《狐貍和葡萄》中,狐貍在吃不到葡萄時說:“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這句話哪些字讀重音,如何停頓,使用什么樣的語氣、節奏,只有把握好了才可以把狐貍“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真實心理表現出來。
三、創設語境,聯系生活,讓學生在情景體驗中享受閱讀的樂趣
在小學語文課文中,我們遇到了很多描寫風景名勝的優美文章,例如《泉城》《九寨溝》《莫高窟》《黃果樹瀑布》《三亞落日》《煙臺的海》等。文章雖然語言優美,但由于學生年齡較小,無法從作者的描述中體會這些美景,所以為了達到教學的目的,教師可利用現有的資源,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情境。畫面可以用照片或者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情境中閱讀,享受到閱讀的樂趣。古詩詞閱讀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一首詩詞雖然只有簡單的幾十個字,但作者的感情往往蘊藏于字里行間,要想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必須入情入境地感受。例如,在朗讀陸游的《示兒》這首詩時,可以配上凄涼的音樂。陸游是一位愛國詩人,這首詩寫他臨終前,回首一生有太多的感慨。朝廷的無能使他一生失意,但他的愛國熱情始終不曾動搖。詩詞雖然語言平淡,卻蘊含著詩人強烈的思想感情,朗讀時應與作者所處的境況相聯系,讓感情通過情境的渲染自然地流露,只有在這種感覺下,學生才會有感情地朗讀,才會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提高閱讀能力。
四、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增加課外閱讀量
教材達不到課標對閱讀數量的要求,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以教材為主,并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拓展一些相關的課外材料,指導學生進行有效閱讀。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我們學了一些勵志的文章,五年級下冊的《海倫?凱勒》,六年級上冊的《輪椅上的霍金》。文中的主人公,前者生活在聾啞的世界,后者全身高度癱瘓,但是他們沒有向命運屈服,而是憑借著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取得了令世人驚嘆的成績。在學生們為此感動不已的時候,教師應該抓住契機,進一步引導學生:“海倫?凱勒有一部名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自傳,它可以帶我們深入認識主人公。”“這些身殘志堅的人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同學們可以搜集一些身殘志堅的名人故事進行閱讀,例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張海迪的故事》等。”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能夠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夠在閱讀中陶冶學生的情操。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