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需要教師的科學引導,使學生主動學習、自覺探究、樂于鉆研,勤于動手,從而培養了創新精神。本文主要研究語文課堂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語文教學通訊》創刊于1978年,是全國中語會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入選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目前,已連續七年榮獲“山西省一級期刊”稱號,連續兩屆被評為“華北地區優秀期刊”。歷年被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轉載、復印的篇幅數量均居同類報刊之首。
創新是人類文明的源泉,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永恒主題。歷史告訴我們:一個沒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民族,是難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江總書記多次提出:“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教育在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使命。鄧小平同志也曾經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一戰略思想已成為新形式下樹立新型人才觀的根本指導思想。因此,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我過21世紀全面實現現代化的需要,而課堂教學是教師施教,學生求知的主陣地,更是創新發展的住渠道,下面就語文課堂教學談談這方面的淺顯認識。
一、巧用多媒體,激發創新思維
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教學靠的是一塊黑板、一根粉筆和一張嘴來進行一言堂、填鴨式的教學,這是應試教育的必然結果。它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主動探索和思考方面有較大的缺陷,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要進行創新教學與創造力培養,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就要注意運用多種教學手段。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使學生習慣了左腦思維,因為重左輕右,左右腦發展不協調,大腦潛能未能很好地挖掘出來,而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語文教學則很好地引導學生雙腦并用,大腦的潛能就能得到較好開發。而多媒體教學就是把圖像、聲音、動畫、游戲等引入課堂教學。這種圖文并茂的方式比之傳統的教師講課,形式更多樣化,也更新穎,可以營造氣氛,創設某種特定的情景,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所謂耳聽為虛,眼觀為實。畫面則形象、逼真、系統且有色彩的展示出事物的變化過程,從而更有利于集中精神。我講讀《胡同文化》時,我拿出到北京旅游時拍攝的一大組相片,通過實物投影放大投影出來,并以我的現場解說,繪聲繪色,令學生興趣大增,對課文的理解也就更透徹了。學習完《祝福》,也不妨播放同名電影,因為學生對電影的領悟能力是較好的,所以用于強化印象,感受主題,效果不錯。
二、開拓新課堂,突出創新教學
語文的知識范圍是無邊無際的,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新穎性、多樣性、趣味性,是激發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多媒體的現代化教學手段能提供直觀的、多彩的、生動的畫面,創設情景,激趣引情,提供更豐富的學習內容,更能充分發揮教學的效果。所以多媒體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聽得清楚明白,還能讓他們看到事物的直觀形象甚至演示過程。這樣,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接受信息,大大地加快學習的速度,拓寬課堂的教學容量。
如果單就容量來說,多媒體教學的容量是傳統課堂教學的容量所無法比擬的。我在全市公開課《現代文閱讀》中講到歸納中心思想的幾種方法時,便綜合運用了電腦演示軟件相關內容、幻燈制作總結方法列舉、光盤播放范例文章的伴音朗讀、實物投影文章等多種電教手段,尤其是實物投影,把例文投影出來,讓學生不僅清楚地看到回答題目應在哪里找,而且隨著教師手中的筆在文中移動、評點、誘導,而積極思考、參與討論,主動學習,比單純的教師講讀效果要好多了。從形式新穎來看,多媒體教學的方式也是傳統課堂教學方式不能與之相提并論的。最常見的例子如我們高三的復習課,靠小黑板出幾道題是不行的;印發的大量講義紙,學生都做得煩了,一見就頭痛;幻燈倒也可以,但只能看,沒有聽也沒有什么新奇。但我嘗試運用某種光盤就不存在這些問題,它的習題量大,并且有知識點的講解,教師可適當地點撥,引導學生思考。還有就是,選擇答案,對了就有一些動畫人物點頭表示,畫面出現鮮紅的正確符號,并配以鼓掌聲音;錯了,則出現動畫人物搖頭和紅色的錯誤符號,伴以嘆息聲音。一節課下來,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感到興趣盎然。這特別是用在離高考不遠的日子里,枯燥乏味的生活里,調劑一下精神委實有好處。
與此同時,多媒體教學還可以擴大語文的學習環境。一向以來,語文的學習環境都囿于教室內,但多媒體教學運用錄像帶、電影、幻燈片、錄音機等軟件,可以把學生的視野帶到課堂外,從而擴大語文的學習環境。于是《雨中登泰山》、《天山景物記》、不再乏味,《景泰藍的制作》也不再是紙上談兵,《南洲六月荔枝丹》如在眼前,令人垂涎,……多媒體為語文教學創設了更優越的條件,為學生大大拓寬了視野,創設了討論交流的機會,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便于學生全面發展。
二、課外延伸,培養創新思維。
現在語文教學中的“少、慢、差、費”現象,仍困擾著語文教學工作者,使教學效率不高。我認為,樹立大語文觀,形成課內外相銜接的語文學習網絡,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語文教學應該包括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語文課堂教學,這是學生學習最基本的途徑;
第二個層面是其他各科教學及各種課外活動;
第三個層面是家庭和社會。
語文學習并不等同于語文教學。“語文學習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發展學生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課堂教學是第一渠道,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科的各種活動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質,全面提高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應切實抓好課外這塊陣地,通過各種活動去擴大知識領域,讓學生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把課內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在課外得到有效的鞏固和應用,從而形成各種技能技巧。
1、學習新課之前,讓學生搜集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知識,如社會背景、人物介紹、歷史典故、及其他各種有關的知識等。
2、為學生提供各種課外活動的機會。辦專欄:“小小作家”園地,“手抄報”展評;提供表達與表演活動的機會“詩歌朗誦賽”、“我愛中華”講演,“最佳小編輯”擂合賽;“課文成畫”(把課文的內容轉化成美麗的圖畫或逼真的示意圖)展覽等活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我認為,要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首先要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并創設自由開放的大語文課堂,在這基礎上通過創設更多討論交流的機會和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課來達到這一目的。多媒體的使用有效地為學生提供主動參與學習的機會,使學生主動學習、自覺探究、樂于鉆研,勤于動手,從而培養了創新精神。真正實現葉圣陶先生早年所倡導的教學目標“教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復需教,而學生能自為研索,自求解決”。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