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經濟發展逐步走向新常態, 在新常態的經濟環境下社會經濟和各行各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與此同時, 許多大學都實施擴招政策, 許多大學生畢業階段都會面臨就業難的壓力。因此, 圍繞經濟新常態的特點分析大學生就業創業的難點和機遇, 以期為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提供相關信息, 針對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問題拋磚引玉。
《中國就業》雜志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主管、中國就業促進會主辦。是我國勞動就業工作和就業服務戰線唯一的國家級期刊,是政府勞動就業職能部門、各級勞動就業服務與培訓機構、大中型企業勞動人事部門、人力資源研究與各服務機構及大專院校就業指導中心等必備的就業指導雜志。就業是民生之本、安國之策、和諧之基。
引言
當今我國經濟發展逐步走向新常態, 國內經濟發展減檔, 老的模式已經漸漸失去增長動力, 需要新的增長動力。用比較通俗的話說, 現在各行各業都不好做, 經濟不景氣, 這就是經濟新常態。所以, 現在的經濟新常態讓很多即將畢業, 面臨著創業就業的大學生感到沮喪和迷惘, 找不到方向。
一、經濟新常態的本質
經濟增長有著常態與非常態之分。經濟失衡、過冷或過熱都屬于非常態, 不冷不熱的正常增長是常態, 這種常態即“潛在經濟增長率”是指國家在各種資源得到最優和充分配制的條件下, 所能夠達到的最大經濟增長率[1]。這里講的資源包括自然資源, 也包括人力資源、技術和管理, 還包括制度安排和經濟政策。經濟增長的原因包括科技進步、人口增長和快速復制先進國家的趕超式增長等。對于發達國家來說, 已經達到了全球先進行列, 沒有可供復制的模板, 同時人口增長率可忽略, 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就是科技進步, 因此以美國為代表的世界先進國家, 正常的增長率只有3%, 這3%就是目前人類經濟活動領域的科技進步速度。
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 通過學習先進國家的科技成果和經濟體系, 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了7%~10%的超高增長率。隨著我國與世界先進差距的縮小, 其潛在增長率會不斷下滑直至不高于世界最先進國家的水平。從這個角度來說, 中國必然逐步走線“新常態”, 增速逐步下滑至3%, 這是理所當然。
簡單來說, 國內生產總值的本質就是生產的擴大。比如, 今年生產了5件衣服, 明年能生產6件, 經濟就增漲了。為什么經濟要進入新常態呢?因為生產要和消費相匹配, 衣服生產出來是為了給人穿的, 每人每年要100件衣服也沒用;但是國際市場就那么大, 繼續一味地擴大生產衣服還是沒人要, 所以要轉變思路, 生產別人要的東西。所謂新常態, 就是不要一味地把經濟都拿來擴大生產衣服, 這樣盡管發展速度很快, 但無法持續下去, 再多也沒人買了。應該適當地把余下的資金、多余的勞動力投入到研發和高新行業當中, 盡管看上去見效慢, 但長期來看, 只有這些東西才是賣得出去、用得起來的。
二、經濟新常態所帶來的影響
對于國內因素, 主要還是短缺經濟。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進行國家資本主義建設, 也就是說, 改革開放的初期國內生產總值的飛速增長其實是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2]。期間最主要的短板是橫向經濟體系的匱乏, 即在資源、產品和服務通過買賣方式分配的情況下出現的短缺。所以, 20世紀80年代的國家經濟淡化了縱向管理, 在行政上開始抓大放小, 但唯獨對橫向經濟的蓄水池投入了無比巨大的熱情, “想致富先修路”, 于是大家像秦朝一樣大搞道路建設, 這也是我國物流雄冠全球的根本所在。而為了促使商品和資本流通, 各地政府紛紛取消了各等級供銷社的制度, 代之以遍地開花的百貨大樓, 這一切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 也就是擴建橫向經濟的蓄水池, 釋放企業、工廠、政府、家庭和個人的消費潛力。
而如今我國為什么進入了新常態, 可以說是因為“舊瓶裝新酒”, 現在距離20世紀80年代已經三十多年了, 當年的種種早已經時過境遷, 最重要的是我們現在已經根本不是當時那種短缺經濟了, 橫向經濟的蓄水池已經差不多飽和了, 反倒是產能過剩、重復建設和消費及需求不足十分嚴重。創業說得倒是輕巧, 可熱血青年們去創什么業呢?市場已經趨于飽和平滑的均衡, 千軍萬馬為了一杯羹去擠獨木橋, 憑什么他就確定自己是那個能抱得美人歸的伊阿宋呢?就算他真的走向人生巔峰了, 但更有可能是在拋棄美狄亞之前, 他的金羊毛就被BAT并購了。消費和需求不足, 企業拿不到單子, 飯店沒人去吃飯, 商場門可羅雀, 市場里找不到項目, 校招年年都在萎縮, 這些不是說“大家有錢但不愿意去消費”, 也不是說“大家有需求但還沒表現出來”, 而是說“大家的消費和需求相對于過剩產能是不足的”, 但此時如果還用老一套的思路去面對新常態, 難免就出現南轅北轍的荒謬[3]。互聯網也好, 創業創新也罷, 這一整套還是沿用的改革開放初期的思路, 努力擴大橫向經濟的蓄水池, 互聯網經濟就是21世紀我國的百貨大樓, 只不過這個百貨大樓放在了虛擬世界而已, 但時代不同了, 就算建造1萬個超級市場, 結果沒人去, 所以這一切又有什么用呢?舉個例子, “雙十一”看起來好像年年都很紅火, 給人感覺中國未來就在互聯網產業了。但實際上, 認真地想一想, 有多少賣家玩著先漲價再減價的把戲?有多少買家只是把幾個月的購物單在“雙十一”當天選擇了提交?有多少貨物是略有瑕疵, 甚至根本就是假冒偽劣。
三、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的創業和就業機遇
無論是大學生今后獨立創業的機會, 還是就業的啟示[4]。首先, 要掌握經濟新常態對于當今社會中各行各業的未來發展所帶來的影響趨勢, 以及對企業未來發展方向的要求。明白了經濟新常態對于各領域的影響趨勢, 可以幫助大學生結合自身情況和所學專業, 有目的性地選擇創業的領域或就業單位;明白了經濟新常態對于各行各業的發展要求, 大學生才能在創業的領域中立足和擴展, 才能在就業單位中如魚得水。
經濟新常態為許多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新機會。經濟新常態帶來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的機會, 七大新興產業即“節能環保、新興信息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新材料”。比如節能環保產業, 未來五年內的投資需求, 據統計超過3萬億元, 其中僅固廢處理投資就有望達到7千億元, 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投資超過8千億人民幣, 而未來七年內, 新能源的投資將達到5萬億人民幣。因此, 關注新興產業及相關領域, 未來將會有較大的發展。服務業的跨越性發展和機會, 服務業及第三產業, 在國內發展一直都比較落后, 雖然近幾年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但上升空間還是很大。未來幾年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就要達到50%, 就是說第三產業等于第一產業加上第二產業之和。因此, 服務業將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城鎮化的機會, 新政府執政后, 一直提倡城鎮化建設, 也在落實執行。城鎮化主要在兩方面上帶來經濟的驅動:一個是投資方面, 另一個就是消費[5],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勇敢的設想。中西部地區崛起的機會, 西部大開發策略, 國家已經提出多年;目前的新絲綢之路, 就是其中一個舉措。同時相對于東部來說, 西部的人力成本更低, 有著更多的機會。馬云已經在新疆、甘肅等地部署電商下鄉計劃, 而且力度非常大。這不僅能夠提升西部經濟發展力, 馬云也會從中獲取不少的發展空間。技術變革及新興市場的機會、技術創新, 在面臨經濟新常態下, 顯得尤為重要, 而也最具驅動力。云計算、搜索引擎、移動終端、傳感器的普及, 移動支付, 一個大數據的時代撲面而來, 會給我們的產業帶來一次根本性的變革。這些新興行業, 就像一個強勁的引擎, 飛速發展, 和傳統行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四、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應對就業創業困難的策略
大學生該怎樣去努力適應新常態, 還不如說是經濟新常態對我們大學生的新要求, 也就是說我們要做新時代的大學生。
首先, 在經濟新常態的大環境下要求企業的機會在于創新, 在于變, 有變化才有機會。那么企業被要求創新, 則企業要要求人創新, 也就是說, 我們大學生無論以是創業、就業都會要求創新。因此, 創新是我們適應經濟新常態的首要條件[6]。創新能力強, 更適應新常態下的社會生存。
其次, 現在互聯網正在改變每個人的生活, 目前幾乎所有企業都已意識到這是未來的趨勢, 因此人才問題也是其共同面臨的一道難題。雖然近年來, 市場就業壓力不斷增大, 但企業對高科技人才以及高管人才的需求反而是增加的, 或者可以說是出現了“井噴”式的增長, 很多企業對高級人才的需求仍然處于“饑渴”狀態。所以, 我們當代大學生更應該努力使自己成為高科技人才或高管人才, 嚴格要求自己的學習[7], 使自己成為專業人才, 才能更好適應新常態社會。
最后, 雖然經濟進入新常態, 大學生就業總量壓力依然較大, 但根據國家最近推出的國際經濟發展戰略, 外語外貿類專業需求可能會有所增長。所以, 選好專業方向也是大學生適合經濟新常態之一的方法[8]。
對于當今的大學生, 要適應時代發展, 就要適應中國經濟的發展, 根據個人特點, 抓住機遇, 增強信心, 全方面地發展自己, 做新時代的大學生。
結語
綜上所述, 經濟新常態主要指的不是經濟不能高速增長, 而是下一次高速增長之前需要做一些全新方面的改革準備。大學生作為當代各行各業中的新鮮血液和較高質量的人才, 必然會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今后, 各個領域也將具有更多的挑戰和不確定性的風險, 但同時大學生也具有發展的眼光和許多可培養的潛力, 將是推動我國經濟走出新常態的核心。
參考文獻
[1]馬寧, 劉家豪.經濟新常態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困境分析及對策[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5, (4) :10-11.
[2]安優佳.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創業困境與指導策略研究[J].科技資訊, 2016, (28) :169-172.
[3]閆鋒.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發展探索[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6, (4) :112-114.
[4]梁碧云.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開展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工作的思考[J].勞動保障世界, 2016, (15) :9-10.
[5]唐瓊.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狀況淺析[J].科技視界, 2015, (22) :128.
[6]郭睿, 孟楊.淺議經濟“新常態”下的大學生就業與創業[J].無線互聯科技, 2015, (15) :96-98.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