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的內容。心理健康教育離不開教師、家長、朋輩的齊心協力, 也離不開學生的自我努力。在眾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因素中, 教師和家長均發揮著重要作用, 其中教師擔當了實施者的角色, 家長扮演著中堅力量, 朋輩的心理輔導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 學生的自我教育是促進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
《中學化學》(月刊)創刊于1983年,是由哈爾濱師范大學主辦的教育刊物。以加速普教改革步伐,推動化學教育理論和專業基礎理論的研究,提高化學教育水平,為培養人才、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服務。本刊出版對象為:全國各地中學(包括中專、中師、職中等)教師,中學教研員及所有教育研究科研工作者。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教學過程中, 根據自身發展特點, 結合心理學、健康教育等理論, 結合校園實踐活動等形式, 進行有效的輔導和咨詢, 普及健康知識, 協助學生在成長中解決和疏導心理問題, 最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提高教育質量。文獻研究顯示, 中學階段是遇到心理問題最為集中的時期, 如何完善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我們必須面對、必須解決的問題。心理健康教育離不開教師、家長、朋輩的齊心協力, 也離不開學生的自我努力。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廣, 本文僅從教育主體因素方面談幾點初步的看法。
一、教師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
心理健康教育要在中學生群體中徹底貫徹實施, 離不開一支較強的教師隊伍。作為一項具有較高專業要求和技術標準的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必須依托一支具有較高心理素質及專業技能和教學技巧的教師團隊。從數量上看, 如果教師隊伍的人數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出現任務量過大的情況, 會嚴重影響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根據國外相關研究顯示, 教育機構中心理輔導員與學生的最適合的比例為1:1000, 這時可以取得很明顯的效果, 違紀和學習中的問題明顯減少。再從質量上看, 當前, 很多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素質明顯偏低, 不能較好地勝任自身工作。因此, 要加大投入, 給每個學校配備足夠的具有較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 完善教師隊伍建設, 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備的基礎。
教師是教書育人的主體,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事情, 同時也是教師的義務和職責所在。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 必須在義務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從范圍上講, 需要全體教師的參與, 不能僅僅停留在個別人員的教學上, 特別要防止對心理健康教育作片面的理解, 杜絕形式主義。各科教師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在課堂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善于借用授課技巧, 通過不斷地挖掘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的影響因素, 積極引導學生思維, 培養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 調動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
教師要以身作則, 嚴格要求自己, 通過自身形象影響學生人群。教師自身的品行對學生后期人格的培養具有重要影響, 特別是深入開展性格教育工作必須強化教師的作用。教師自身的素質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資源, 要發揮教師榜樣模范作用, 通過言傳身教影響學生的成長。為人師表, 教師要具有嚴謹的師德作風, 積極引導學生建立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 塑造健康的心靈。教師要確立良好的心態, 通過教師形象進一步激發學生內心的真善美, 不斷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
在教學過程中, 教師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和教學理念, 一切工作為了學生, 將熱血奉獻給祖國人才的培養。加強與外界的溝通與聯系, 更新理念, 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人格, 積極引導學生開展相關心理內容的學習, 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提升心理健康的認知水平。積極開展與學生的心靈溝通, 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強化學生內心的自信, 提升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完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家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學生和教師是教育的兩個支柱, 二者缺一不可, 單純地強調學校和教師的作用是認知不足的表現, 是片面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是教育的對象。學校在教育過程中發揮著引導和矯正的功能, 在學生的教育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 但同時也不能忽視學生方面的作用, 特別是學生所在的家庭環境對學生教育的影響, 尤其是家庭成員對學生教育的作用。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從學校和家庭兩方面著手。通過強化教師和父母的功能角色, 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教師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與合作, 通過不斷地強化外部環境, 增強學生的認知水平, 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心理健康素養, 形成一種在家教導有方, 在校教導有度的新模式。
家長還要有參與意識, 按時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平時有問題要隨時向學校進行咨詢, 及時對問題進行根治, 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要根據學生自身的情況調整教學方式, 對于心理適應較差的學生, 教師要引導家長正確對待學生的考試成績, 要弱化考試結果的作用, 強調學習知識的效果。重點肯定學生的成就, 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家長要注意自身的形象, 不能經常在孩子面前發脾氣, 刻意給孩子施加過大的壓力。家長要和學生不斷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 強化學生內心的適應性。因為心靈的成長需要父母給予正面的肯定和極大的寬容。除此之外, 父母要提高孩子對生命的敬畏感, 教育學生要珍惜生命, 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要保持清醒頭腦, 讓學生明白在生命面前, 一切都是浮云。
家長是孩子最初的老師, 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的過程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通過家長的榜樣行為、家庭的良好氛圍、正確的教育方式等教育孩子。不能忽視家長在學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家長的積極參與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具有強化作用。在孩子不斷學習的過程中, 有兩個教育者, 首先是家庭, 其次是學校。在孩子教育上, 這兩者必須保持高度一致, 存在分歧時要及時溝通協商一致。
三、朋輩的心理輔導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
心理輔導在不同人群之間, 尤其是不同關系的人群之間的教育效果存在很大差異。朋輩是同輩的朋友關系, 一般在身份和地位上均具有一定的類同, 具有類似的價值觀念和生活習慣。所以朋輩之間更容易交流和溝通, 朋輩心理輔導符合中學生的心理需求。
朋輩心理輔導能有效地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和控制心理問題的發展。對于中學生中出現的諸如學習焦慮、受人欺負、同學矛盾、嫉妒、暗戀、網癮等一般心理問題, 同輩心理輔導能夠適時介入, 不斷干預, 改變學生錯誤的認知, 及時幫助同學調整內部心態。在實際的研究中顯示, 同伴的教導和建議具有很好的效果。
朋輩心理輔導特別適用于解決一般心理問題。心理問題有一般心理問題和嚴重心理問題之分, 中學生所面臨的大多是一般心理問題, 是在高威壓力或應激狀態下形成的心理困惑、心理焦慮、心理紊亂現象。一般心理問題如果由專業心理人員進行干預的話, 會使學生認為自己有了什么大問題, 反而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而朋輩心理輔導則比較適合疏導學生的一般心理問題。
實踐證明, 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朋輩教育是一種創新, 并且效果很明顯。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 同輩學生自身成長階段有共同的特征, 同學之間可以無壓力毫無保留地進行溝通和交流, 敞開心扉交流情感。其次, 幫助是相互的行為, 在解決同學的問題的時候也是提高自身能力, 調整心態的時候。與同學之間進行情感交流, 學會與人共處, 容納別人, 是一種能力, 同時也是一種成長經歷。最后, 朋輩心理輔導活動有助于提高學生心理互助、自助的意識和能力。這對中學生拓寬未來的視野和規劃未來的生活起到有益作用。
此外, 值得一提的是, 作為朋輩心理輔導的擴展, “大朋友”成長互助模式也能為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增添濃墨重彩。最近十多年來, “大朋友”成長互助模式流行歐美。這主要是發揮社會的教育資源, 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交流伙伴, 尋找更多的教育志愿者, 選定心中合適的成長偶像即“大朋友”。這種模式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通過成長互助模式的創新, 依靠廣泛的社會資源來解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資源不足的問題。而且, 這種模式能吸引優秀畢業資源作為志愿活動的主體, 一對一地進行輔導和教育, 解決成長中的困惑, 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中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需要。
四、學生的自我教育是促進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 學生作為被教育的對象, 扮演著雙重身份。一是其自身為受教者, 其次又可以作為教育的施教者, 通過自身的不斷學習來增強自身的知識水平和素養。在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 各種矛盾和問題交織在學生群體中, 加上大部分的學習環境與社會環境脫離, 在中學生的教育過程中總會存在很多心理問題。而目前的教育資源遠遠不能滿足教育的現狀需求, 需要尋求新的途徑加以解決。引導中學生加強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是緩解當前教育資源緊張的重要途徑和方法。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 可以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資源, 協助學生通過自身的學習和調整來解決自身的心理問題, 達到自我發展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自我認知方面, 中學生要能正確客觀地認識自我, 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需要, 對自我目前所處的狀態和環境、自己今后的學業方向等要有一定的認識。中學生要經常反省自己, 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 搞清自己有哪些突出的優點, 存在哪些明顯的不足, 并有針對性地發揚優點, 改進不足。作為一名中學生, 這種對自身的認識非常重要。中學生階段是成長的關鍵時期, 也是自我意識發展和完善的關鍵時期, 中學生自我意識的健康發展、完善和穩定, 有助于他們減少或防止各種心理問題的發生。
自我調適方面, 中學生情緒的困擾在心理不適中占有很大比例, 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產生緊張和焦慮, 長期積累下去會演變成抑郁癥狀, 是中學教育階段很普遍的問題。中學生在困擾面前要學會與人溝通, 通過接受積極的開導, 樹立樂觀的心態, 培養堅韌的毅力和控制力。在出現心理問題時, 要尋找解決的方式和方法, 不斷進行內心的調整, 以便逐步適應外部環境。
自我發展方面, 中學生要樹立正確的目標, 可以先確定自身的榜樣。通過對比自身的行為和榜樣的差距, 培養自身優秀的品質。要通過頻繁參與各種活動, 迎接各種挑戰, 鍛煉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性格養成方面, 每個人的自身性格受遺傳因素的影響, 但大部分與后天的生活成長環境相關, 尤其是教育環境, 此外, 還與自身的品格修養有關。人的中學階段的性格正處于塑形期, 因此, 中學生改變不良性格, 樹立正確的規范行為, 逐步走向人格的完善, 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整個中學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是中學生應該接受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內容。相比于其他主體, 心理健康教育應更多突出學生自我教育的可操作性, 強調中學生的自我成長訓練, 讓廣大中學生切實明白什么是心理健康, 為什么要心理健康以及如何才能做到心理健康, 從而發揮個人的自覺能動性, 積極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來, 最終找到打開自身各種心結、消除自身各種心理疑慮、解決自身各種心理問題的“金鑰匙”, 達到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黃喜珊、鄭希付.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建設現狀及展望.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 (3) .
[2]張云剛、馬麗.淺談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四種設計模式.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 (3) .
[3]姚利.提高教師教育能力, 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中學課程輔導.2012 (1) .
[4]宋獻惠.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首都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7 (4) .
[5]何元慶、李璐.社會支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3 (6) .
[6]馬境、王緯虹.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思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 (3) .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