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癥又稱孤獨癥,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發育障礙,表現為語言、行為各方面的全面異常。自閉癥兒童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與別人進行交流,身體發育能力較正常兒童發育遲緩,并且大部分自閉癥兒童都伴有問題行為。自閉癥兒童會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需求、宣泄情緒,也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自閉癥學生,教學語言要生動且有趣味性,要對課堂進行有效的組織與管理,避免學生出現問題行為。父母是自閉癥兒童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態度會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是重慶市教育系統唯一面向幼兒教育工作者對幼兒教育進行指導的省級正式刊物。本刊集合了全市最專業的幼教專家,最豐富的幼教資源,最優質的制作班底,對雜志內容進行全新構架,關注幼兒教師的生存現狀、引領幼兒教師的教學研究、陪伴幼兒教師的學習生活,是一本幫助幼兒教師成長,是集實用性、指導性、時尚性于一體的綜合類期刊。
一、問題行為的含義及研究問題行為的重要性
1.問題行為的含義
問題行為是指那些偏離常態給他人或自己身體、生活、學習、環境帶來危害甚至危險的行為。其中偏離常態行為包含行為過度(如多動癥)、行為不足(如兒童的語言能力不足、社會交往能力不足)以及行為不適當(個體所表現出的行為與其所處的情境不相配,如在公共場合躺在地上打滾等)三個方面。
自閉癥兒童的問題行為有:不定時的哭鬧;喜歡用嘴咬手指甲;在地上打滾;用手指捏別人臉部或手部;用頭撞墻或地面;用手打自己的頭部或臉部;喜歡吐口水玩耍;總在班級里不停地走動,無法安靜地坐在椅子上等。
2.研究問題行為的重要性
在課堂上,學生應遵守課堂秩序,配合老師完成當堂的教學任務。但對于自閉癥兒童來說,要做到安靜地坐在椅子上,不隨地走動,不發出任何聲音,有一定的難度。如果班級里有一個兒童出現問題行為,老師就要去安撫他,這勢必會影響其他同學聽課。在自閉癥兒童的課堂上,他們的問題行為是否出現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因此,我們應認真研究自閉癥兒童課堂問題行為出現的原因和解決策略。
二、自閉癥兒童問題行為出現的原因
1.學生自身因素
自閉癥兒童與普通兒童相比在生理方面會有一些差異。他們在語言、動作和社會交往方面較普通兒童相差很多,無法像普通兒童一樣在課堂上聽課,無法與正常兒童一起玩耍,也未能得到社會人群尊重的目光。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需求、宣泄情緒,也渴望得到老師和家長的關注。
(1)表達需求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生理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只有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滿足后,人才會有能力去完成事情。部分自閉癥兒童出現問題行為的原因就是為了表達自己的需求,他們運用自己的表達方式爭取得到想要的事物。例如,有一個6歲的自閉癥男孩,他平時很喜歡吃零食和喝水,他的問題行為就是在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哭鬧。當老師用餅干作強化物,將其獎勵給課堂表現好的小朋友時,由于他的表現不是很好,沒有得到餅干,他就開始哭鬧,邊哭邊伸手要。如果老師不理睬他,他就會一直哭,影響老師的課堂教學。
(2)宣泄情緒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遇到高興的事情就會開心地笑,遇到難過的事情就會傷心。自閉癥兒童也不例外,他們也有自己的情緒,而且常常以自己的方式來宣泄情緒。如果他們第一次用頭撞墻發現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緒,那么下次還會這么做,長此以往就形成了問題行為。例如,在一家自閉癥康復機構,有長托生和日托生兩類,日托生早上八點到下午四點在機構進行學習和康復訓練,而長托生則是在機構開始上課的時候被家長送來一直到過年放假的時候才被接回去。期間有的家長常常來看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長來的次數卻很少。這樣長托生的自閉癥兒童就會想自己的父母,有時眼中含著淚水,邊念叨著媽媽邊用頭部撞墻。看到這一幕的時候,作為老師內心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受,這些自閉癥兒童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憂傷的情緒,我們應該試著理解他們。
(3)渴望關注
自閉癥兒童和普通兒童一樣,希望自己是班級中的焦點,希望老師的注意力能集中在自己身上。在自閉癥的課堂中,課型有集體課和個別指導課,集體課老師和學生的比例是1:3或1:5,個別指導課則是1:1或1:2。在集體課中自閉癥兒童用問題行為吸引老師的注意比較常見。在集體課中,由于老師的精力有限,無法把全部精力放在一個學生身上,這時有的學生為了吸引老師的注意力,就在班級里來回走動。老師為了維持課堂秩序不得不及時制止他的行為,于是把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而無法顧及其他學生。例如,有一個7歲的自閉癥男孩,他的問題行為就是喜歡在班級里來回走動,無法安靜地坐在椅子上,一旦發現老師的目光不在自己身上,他就開始在班級里走來走去,嘴里還說著一些廣告詞。這樣的孩子對老師的教學造成很大困擾,每節課都弄得老師很勞累。
2.家庭因素
部分家長在發現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不一樣時,就會出現失落感、自卑感等心理,從而有意無意地限制孩子外出。還有部分家長天天以淚洗面,看到自己的孩子就很生氣,甚至動手打罵,導致孩子的內心受到很大創傷,父母碰一下就會大聲喊叫,并且不敢走出家門,成為“閣樓兒童”。
部分家長發現孩子有問題后,就開始四處求醫,了解到兒童的病因,找機構對兒童進行康復訓練。如果在某個機構里短時間看不到康復的進展,有些家長就會急著給孩子換其他機構,于是家長和孩子就在各種機構中輾轉。在新的環境中,孩子容易沾染不良行為,不僅康復沒有效果,浪費了大量的錢財,而且孩子還滋生了問題行為。對此有些家長郁悶不已,每天愁眉苦臉,家長的態度給孩子帶來了消極影響。
3.學校因素
(1)教師
課堂上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對待自閉癥學生,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用心給他們制定康復計劃,進行康復訓練、語言訓練、動作訓練和生活自理方面的訓練。如果教師不尊重自閉癥學生,用過重的話語諷刺他們,甚至使用暴力,他們的內心就會受到傷害,甚至會效仿老師敲打身邊的同伴,出現問題行為。
要想讓自閉癥兒童安靜地坐在椅子上聽課,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有趣味性,在授課中要根據學生的情緒反應隨機應變地穿插一些生動幽默的語言,這樣可以調節教學節奏,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反之,教師語言枯燥乏味,就連正常兒童聽了都想睡覺、搞小動作,自閉癥兒童更無法集中注意力,容易出現問題行為。
課堂組織能力是教師不可缺少的一種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自閉癥學生之間的關系最難協調,需要教師進行有效的課堂組織與管理。自閉癥學生經常出現上課搶奪玩具、不認真聽課等問題,如果教師處理不當,學生就會開始哭鬧、敲打周圍的同學,也會錯誤地認為教師好欺負,自己可以用哭鬧、打架逃避學習。因此,教師良好的課堂組織能力能夠避免學生的問題行為出現。
(2)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包括受教者、施教者、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和教學設備七個組成部分。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不能設定的過高,要在自閉癥兒童能接受的能力范圍之內。如果目標過高,勢必會打擊兒童的學習信心,使之產生厭學心理。教學內容也不能過多,對于自閉癥兒童來說,有可能連續一個月學習相同的內容,對此教師要做好心理準備。如果教師講授的內容過多,自閉癥兒童每節課下來可能只知道張嘴巴,什么也沒學到,并且可能會出現擾亂課堂秩序的問題行為。
在特殊教育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與自閉癥兒童溝通情感,讓他們喜歡與教師交流。其次要滿足兒童愛玩的心理,把教學內容設計成簡單的活動,帶領兒童參與活動或進行實際操作。通過簡單的活動或實際操作,教師不僅可以與兒童建立起良好的關系,還可以幫助他們提高語言能力,使他們能夠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從而減少問題行為出現的頻率。另外,教師與兒童的父母也應保持良好的溝通,在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幫助兒童矯正問題行為。
每個自閉癥兒童的特點都不盡相同。特殊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因人而異,只有抓住其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和培養,自閉癥兒童的生活和學習能力才能有所提高。教師要用心觀察自閉癥兒童,尋找適合他們的最佳教育方法,使自閉癥兒童能夠盡快適應普通學校的學習生活。
參考文獻:
[1]昝飛.行為矯正技術[M].輕工業出版社,2012.
[2]毛穎梅.特殊兒童心理咨詢概論[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3]張文京.特殊兒童個別化教育與教學[M].重慶師范大學,2007.
[4]湯盛欽.特殊教育概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方俊明.特殊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