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迅猛發展,創新型設計人才的需求成了當前該產業發展的焦點。創新型設計人才是指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并具備設計知識和技能的人才,通常具備優良的創新品質、堅韌的創新毅力、敏銳的創新觀察、超前的創新思維、豐富的創新知識、科學的創新實踐等特征。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作為培養創新型設計人才的搖籃,如何將學生培養成為創新型設計人才成了當前備受關注的課題,本文將從設計人才的培養模式出發進行探析。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高校;創新型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月刊)創刊于2005年,是由黑龍江教育雜志社主辦的高教刊物。曾榮獲”黑龍江省社科十佳期刊:。本刊以高教評估研究為重點,探索我國高教評估理論與方法,注重高等教育發展研究、校本研究,立足黑龍江,面向全國,為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服務,為老師專業化發展服務。
一、文化創意產業在國內外的發展現狀
20世紀90年代,英國最早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隨后美國、韓國、日本、芬蘭等國家相續確立了“創意產業”、“文化立國”、“設計韓國”等概念。各國對文化創意產業都非常重視:美國重視設計教育,通過法律政策鼓勵各州、各企業的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設計人才的設計積極性;韓國政府設立了《文化產業促進法》鼓勵教育、文化、娛樂等創意產業的發展;日本也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其動漫產業已經以年營業額230萬億日元成為日本第二大支柱產業;芬蘭政府于1997年,集合學術界、藝術界、產業界以及政府的教育、文化、經貿等部門的相關人員,共同組建了“文化產業委員會”,為發展文化產業提供政策支持。
我國最先使用文化創意產業這個概念的是臺灣。2006年9月1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綱要》,“文化創意產業”這一概念首次出現在政府的重要文件之中。中國創意產業在上海、北京、杭州、深圳等城市已經建立起具有示范意義的創意產業基地,以此為龍頭帶動全國其他地區的創意產業的全面發展。但因起步較晚,與紐約、倫敦等發展較為成熟的國際創意中心相比,市場尚未成熟、需求關系也不穩定,尤其是創意人才比較稀缺。而高校作為文化創意產業輸送設計人才的搖籃,承擔著培養創意人才的緊迫使命。因此,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對創意人才需求的缺口,首要通過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得以解決。
二、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創新型”設計人才缺失的原因分析
目前高校設計教育一直喊著注重“設計創意”的開發與培養,但效果并不顯著。分析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首先,在設計教學中對學生的價值觀缺乏正確引導。藝術設計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提升學生生存的質量、完善學生健全的人格以及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在此基礎上,學生的創意才有“立身之本”。大學時代是學生個人世界觀、價值觀、審美觀形成的最佳時期。教師本身作為知識傳授的主體:傳道授業解惑。其言行舉止都將影響到課堂的教學效果,乃至影響到學生主觀意識的形成。目前,國內很多教師在這一部分做得相對較少,常常以完成課堂授課為目標,忽略了對于學生價值觀的正確引導,缺少了對學生全面發展的系統化培養。學生自身主體思想缺乏導向性,談何設計創意。
其次,藝術設計教育機制比較程式化。中國的設計教育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包豪斯”的設計教育體系,深受西方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影響。縱觀目前高校的設計教育現狀,仍然存在著“重實踐輕研究”、“重設計技能輕人文教育”的現象。各高校同專業的課程設置也存在著趨同現象,培養模式沒有自己的個性和特色,最終導致學生缺失個性和獨特性。
再次,設計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化。藝術設計教學中存在著教師注重“灌輸”、注重演示、程序化教學等現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創新能力和個性的發展,其結果是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的發揮,導致設計作品缺乏創意。
三、“創新型”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1、關注教學過程中創造性思維培養
(1)、注重創意與生活情趣的優化。學生創意缺乏的表現常常是無從下手,不知從何做起。在課程中設置輕松、愉悅的游戲環節,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愉快地參與,并找到自己就是主體的定位。在游戲中了解學生缺乏創意的主觀因素,并在游戲中讓學生學會自信、誠信、自強、毅力、尊重、合作等創新型設計人才基本具備的素養。學生這些優良的品質將影響到下一階段的創意訓練的發揮。
(2)、注重創意與學習興趣的優化。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學生沒有足夠的學習興趣,也就不會有創新的自覺性,靈感與創新便無從談起,也不能夠挖掘和設計出優秀的作品來。因此,設計教學中必須堅持以興趣為導向,將知識傳授和智力開發有機結合起來,打破傳統灌湯式教育的模式。例如,在《室內商業空間設計》課程中,可以讓學生設計自己喜歡的品牌,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生就很樂于去創作,創新思維就會活躍起來。
(3)、注重創意與發散思維的優化。發散思維包括跨專業涉獵的橫向思維和本專業深度鉆研的縱向思維,從一個知識點向知識網絡發散思考,打通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以實現預設目標。要達到這一目標,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針對同一問題進行深挖,啟發學生從不同的層面不同角度去分析和思考,培養學生多思路、多方式的習慣,采用轉化、變換、遷移、構造、變形、組合、分解等方法來幫助學生打開設計思路,實現設計水平的提高。
2、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創意的靈感源于對生活中美的感知,并通過設計者的構思與再創造,最后將其反饋到生活中。那么,這就要求學生具有一雙發現美的慧眼,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缺少發現美的眼光。美應該是理性的知識結構與感性的人文想象的統一。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并重對于人文素養的提升也做到了相輔相成。
(1)、重視人文通識教育。《大學》開篇論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尤其是藝術設計學生,不僅需要崇高而豐富的感情,還需要融合這種感情和思維能力于一體的純潔的精神世界。基于此,設計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充分重視人文教育,在藝術設計教學大綱中要設置學生人文必修課,注重以文學、傳統美學、傳統藝術三者融合為基礎的人文素養的培養。為學生的創意思維提供理論依據,豐富學生的理性思維,充實學生的感性思維,使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和諧統一。(2)、建立人文素養培育導師機制。設計作品的獨創性和趨異性決定了藝術設計教育的培養模式與其他學科有所不同。設計教育的課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單一性的設計輔導,并了解學生的想法和觀點,而這與當前大班化的教學模式是相矛盾的。建議針對創新型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人文素養培育導師機制,一個導師帶幾個學生,課下可定期組織沙龍或者頭腦風暴,增加思想碰撞,鍛煉創新思維。
3、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加強專業實踐
(1)、注重創意與設計技能的優化。一個優秀的設計作品需要創意與專業技能同步來實現。除了在課程專題設計訓練中加強兩者的優化之外,還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形式進行項目式教學,并邀請設計企業老總每周進課堂。通過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開放式教學法等模式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力,同時鞏固學生設計技能的表達與實現,讓學生的創意與設計技能在項目操作中融會貫通。
(2)、注重創意與設計實踐的優化。在校企合作教學中,可以利用課余和節假日安排學生去設計企業(公司)參與一些設計項目。通過具體的實踐項目讓學生了解設計創意的來源和依據。最終為其在進行其他設計項目時,如何開啟創意思維的方法和手段提供借鑒的依據。
(3)、注重創意與設計發展的優化。結合當前藝術設計發展的趨勢,為學生提供創新環境,營造創造氛圍。可以參照創意產業園的孵化模式,建立“創意園區”,為學生創業團隊提供創意平臺,同時提供項目推薦、政策咨詢、創業指導培訓等服務。以“產、學、研”結合的方式為學生提供項目平臺和技術支撐,使藝術設計教育與設計發展緊密接軌。
四、結語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21世紀創造財富的“朝陽產業”、支持生態的“低碳產業”以及美化生活的“意趣產業”,繼續以迅猛勢態多元化發展,為經濟增長帶來了新的契機和挑戰。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對設計創意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換言之,其對高校設計人才的培養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兩者相互相成、互相推動與發展。創新型設計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的時間內都是創意產業關注的焦點,關注高校設計人才的培養將對于助推我國創意文化產業的發展產生積極深遠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厲無畏,《創意產業導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2]王 寧,高校藝術設計教學在文化創意產業格局下的變革,《新西部》2010,08:207-256。
[3]陳旭彤,創意產業發展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教育改革》,2011,12:19-20。
[4]張 蔚,楊 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語境下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創意與設計》,2010.02:90-92。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