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次疫情暴露出國人信息辨別篩選能力普遍較差的特點,加強思辨能力的培養迫在眉睫。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文化知識,更要求其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辨別真偽,思考哪些事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使其在接受文化知識的同時能進一步開拓創新。目前存在的普遍狀況是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缺乏問題意識和批判精神。因此,高中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辨能力。
本文源自決策探索(下),2020(09):63-64.《決策探索(下半月)》(半月刊)創刊于1985年,是由河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主辦。主要欄目:本刊專稿、專家講壇、踐行十八大、和諧社會、熱點透視、決策觀察、領導科學、他山之石、財經縱橫、社會發展、企業天地、科教園地。
現代社會有很多碎片化信息,很多人往往通過截取只言片語或者蛛絲馬跡來片面地做出評價和反應,存在盲目跟風現象,缺乏理性思考。這暴露出當前教育中不重視理性思維教育,批判性思維培養缺失的問題,因此高中生批判性思維培養迫在眉睫。
一、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篩選和辨別信息的能力
疫情期間,各類消息飛速傳播,真假難辨。例如“喝紅酒能抵抗新冠病毒,延緩病情發展”“含大蒜能消滅新冠病毒”“新冠病毒低溫可存活20年”等,這些言論大部分學生很少會主動思考,有個人見解者更少。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高中生不僅缺乏區分真假消息的能力,更缺乏主動思考、主動辨別的意識。
(二)缺乏批判精神,不敢質疑權威
這次疫情中,權威專家鐘南山院士的研究理論也是在不斷論證中逐漸清晰起來的,例如新冠病毒傳播途徑由最初的人與人之間會傳染,到飛沫傳染,再到糞便傳染。鐘南山和李蘭娟院士的各種推測,尚且需要我們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更何況其他碎片化信息?高中生的判斷易受到感性思維的影響,缺乏理性思考和事實依據。
(三)缺乏人生導向,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疫情期間,李蘭娟院士說:“疫情結束后希望國家給年青人樹立正確人生導向,把高薪留給一線科研人員,留給保家衛國的軍警戰士,不要讓年青人一味追演藝明星,演藝明星是強不了國的。”的確,某些高中生追星熱情遠大于對國家有突出貢獻人物的崇拜,部分學生立志當“網紅”,向往不勞而獲。這些中學生普遍缺少責任和擔當,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因此,應抓住此次疫情防控契機,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及家國情懷教育,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命感、責任感,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二、解決方法和措施
(一)采用批判性思維教學方法和探究式教學方法
傳統課堂中老師主動教,學生被動接受,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很少問為什么,更不敢主動向老師提問甚至質疑。新時期,老師要鼓勵學生打破常規,鼓勵學生養成質疑的習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敢于質疑老師,敢于質疑書本,敢于質疑權威;教師要允許學生出錯,允許學生自由表達個人觀點,學會傾聽他人不同觀點并及時修正自己的錯誤觀點;同時要有師生平等的理念,為學生提供民主協商、批判質疑的開放式課堂教學氛圍,不斷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批判性思維,提高其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思維。
(二)設置思辨性問題,多元化解讀教材
目前通行的教材以文學鑒賞為主要目標,重在培養學生的感性思維。批判性文章及議論文較少,課后練習也多以知識總結性問題為主。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多設置思辨性環節,創設問題情境,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提問,抓住知識的疑難點提問,抓住思維的發散點提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將批判性思維教育內容與學科內容相融合,多元化解讀文本,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考。
如《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可對燭之武憑一人之力勸退秦師的可能性提出質疑,組織學生形成正反兩方進行討論分析,在不斷探究過程中,學生可不斷加深對戰國時期歷史環境和人物心理的理解。《念奴嬌·赤壁懷古》一文中可辨析蘇軾的水月思想與《赤壁賦》中水月是否相同?傳達了作者怎樣的人生觀?對學生有何影響?《鴻門宴》這篇課文可以設置這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步步深入思考:項羽、劉邦的性格特點是什么?項羽是因為在鴻門宴不殺劉邦而導致失天下的嗎?多數人喜歡項羽勝過劉邦你怎么看?讓學生在課堂中帶著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去主動學習,去自主探究。然后,教師再對學生的解答進行有效的追問,促使學生尋找正確合理的答案。
(三)設置批判性目標,確定閱讀主題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應以“疑”引起思維矛盾,啟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高學生由此及彼、積極推理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力。因此,閱讀訓練應盡量選擇新鮮的、有沖擊力的內容,設置批判性的閱讀主題,明確批判性的目標,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質疑、推理、查證、評價,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如鼓勵學生接受發散式的觀點和自由的討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辯論活動、成果匯報會、專題沙龍、問題討論會等語文實踐活動。首先,通過論說經典、評論時事、多角度閱讀學習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其次,通過開展討論或者辯論活動搜集實證,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最后,教師進行綜合評價,糾正個別同學的思維偏差。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的批判精神,使學生習慣用批判的眼光來分析事物的合理性,并加以理性判斷,以增強他們的認知能力,使其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
(四)建立專項寫作任務群,進行論證方法指導
教師可建立專項寫作任務群,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圍繞主題開展討論、質疑活動,鼓勵學生勇于打破常規,克服思維定勢,進行思維創新和個性化表達。使學生通過互相幫助、互相為師,開展多種形式的思想交流,形成頭腦風暴。學生的作文評改可以有師生互評、學生互評等多種形式,由師生共同完成評改意見,并進行優秀習作展覽,在師生交流的思想碰撞中激發學生對內容、立意、構思、語言等多方面的反思。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養成反思的習慣,在引導學生反思的過程中,學生的辨析、判斷和推理等批判性思維能力可以在無形中得到發展和提升。事實證明,把語言表達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培養學生自己分析、評判、反思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培養和發展。例如,開展有關疫情的寫作課程,針對疫情中熱點事件建立專項寫作任務群,突破僵化的寫作模式,倡導多樣性寫作,鼓勵個性表達,幫助學生理性思考。
綜上,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有利于學生篩選和辨別有效信息,對各種事件形成正確的個人觀點,有利于青少年培養個性化思想、形成獨立的人格,更好地適應“互聯網+”時代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現狀。
參考文獻:
[1]甘和平.語文創新教育與批評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1(9).
[2]陳振華.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模式之爭及其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4(9).
[3]武宏志.思維的靈魂——理性標準[J].邏輯學研究,2016(3).
[4]楊俊生.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嘗試[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2016(8).
[5]秦訓剛.新課程語文教學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34.
[6]陳玉秋.思維學與語文教育[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