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時代的閱讀,既指引著閱讀發展的趨勢,也沖擊著閱讀活動的品質。文章從閱讀的目的、內容、方式、效果四個方面,通過對信息時代學生閱讀起落變化的分析,強調閱讀思維品質提升的必要性,并針對性提出以主動思維能力、推理判斷能力和創造想象能力為核心的大學生能動思維的培養策略。
齊欣; 胡冬寧; 鄭爾東, 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 發表時間:2021-08-06
關鍵詞:閱讀教學;能動思維;信息時代;大學英語
電子閱讀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網絡時代人們的閱讀活動中,成為傳統的閱讀方式的有益補充。但是,在信息資源龐大、數據信息轟炸傳播的背景下,作為信息化時代的產物的電子閱讀多呈現為淺閱讀、微閱讀,雖然這種閱讀方式十分便捷、迅速,卻也阻礙了深度閱讀的進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讀者的思維品質,不利于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
一、信息時代的閱讀特征
信息時代的閱讀是一種新的閱讀趨勢,給傳統閱讀帶來新契機的同時,也對其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沖擊。
(一)閱讀目的功利化增強、素質化減弱
很多高校學生的閱讀都體現出功利化,就是為了通過考試,獲得文憑,為了將來的“功名利祿”,并不是出于自我的興趣愛好,也不是為了滿足對知識的渴求,更不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比如,大多數學生只在大一、大二學期有一定量的英語閱讀,他們目的明確,就是為了通過全國大學生英語四、六級考試,考試通過后很多學生就會中斷英語學習,直到有考研或工作需要時才考慮重新學習。閱讀不能功利,一旦心存功利,目光就只會專注于收獲。一旦收獲微薄,不但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更打擊了教師的積極性[1] 。閱讀是認識世界的途徑,是思維不斷提升的過程,也是一生的審美體驗,如果把閱讀的目的狹窄化,閱讀的動力將缺乏保證,思維訓練將出現斷裂,閱讀將失去主動性。
(二)閱讀信息視覺化增強、本色化減弱
網絡信息呈現視覺化。目前,生活中的閱讀介質可謂五花八門,琳瑯滿目。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視、計算機等新興電子媒介,比起傳統的報紙、書籍、雜志等紙質印刷媒介,更能在視覺上滿足讀者的需要。視覺化信息多以形狀、色彩、聲響、動態等手段為讀者創造出真實可感的接收信息,帶給讀者較強的直觀感知。這種瀏覽式電子閱讀方式被稱為淺閱讀。然而,閱讀并非只是停止于眼部的活動,本質上它是一種包含著理解、領悟、吸收、鑒賞、評價和探究的思維過程。浮于表面的淺閱讀,雖然能帶來短暫的“飽腹感”,卻無法從根本上滿足讀者對知識的渴求。信息時代的閱讀應褪去浮躁,返璞歸真,直觀的閱讀視覺只是途徑,抽象的思維能力才是本質。
(三)閱讀方式碎片化增強、系統化減弱
當代的年輕人對高科技電子產品有著極強的接受力,是信息革命的受益者,也是受其影響較大的群體。學生的閱讀行為已經跳出了教室和圖書館的圈子,隨時隨地發生在校園內外的各個角落。閱讀看似變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實則不然。這種碎片化閱讀提供信息的方式往往是孤立的、簡易的、雜亂的、零散的,不會像書本信息那樣,以系統的、深入的、嚴謹的、完整的方式呈現給學生。碎片化獲取信息,不利于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不利于從整體和深層次上把握整篇閱讀材料的精華;長時間進行淺閱讀,不利于學生把握知識的內在結構,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長期記憶能力[2] 。信手拈來的碎片化閱讀,阻礙了學生良好閱讀習慣和連貫思維能力的養成,使學生不愿對閱讀材料反復咀嚼和品味,不肯花時間去想象和思考。碎片化閱讀,作為一種新型的數字化閱讀方式,是技術上的進步,也是閱讀教學上的挑戰。
(四)閱讀過程互動性增強、層級性減弱
有了信息技術的支持,閱讀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師師、師生、生生之間可以自由地表達困惑和交換思想。不可否認,這種泛在的互動閱讀過程即時、便捷,為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無限的可能性。學生思維的靈活度和活躍度都能得到更好的訓練。但是,開放式的閱讀氛圍在便于學生隨時隨地發布信息的同時,也會夾雜一些與閱讀無關的附屬信息,干擾了學生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虛擬環境中的教師的引導角色又比較模糊,學生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閱讀和篩選信息,大多數學生的閱讀能力只在進行量的積累,而沒有質的飛躍,很多時候都是蟄伏于比較淺的幾個認知層次,深層次的認知沒有被真正喚醒。信息時代的閱讀更強調本色閱讀的重要性。學生的思維判斷力越發需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層級鍛煉,由感性上升為理性,由現象認識到本質。
二、英語能動思維的培養策略
閱讀理解能力本質上就是以語言符號體現出來的思維能力[3] 。能動思維也叫動態思維(dynamic thinking),是與靜態思維(static thinking)相對的思考能力。所謂能動思維能力是一種“觸類旁通”或“見異思遷”的思維能力,它包含思維運動性、批判性和飛躍性,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激勵智力發展的一種動力。思維品質是指人思維的個性特征,反映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點[4] 。英語閱讀思維品質的提升,核心就是要提高學生的主動思維能力、推理判斷能力和創造想象能力。
(一)主動思維能力
學生對任何一種學習內容都容易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任務繁重的閱讀學習更是如此。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閱讀者通過個性化的調節控制來提升自我修養的一種途徑。閱讀教學中,首先要做到動之以“情”,要賦予學生自我閱讀的動力,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便捷的網絡能提供給學生豐富的視覺信息,但再身臨其境的虛擬技術都無法取代“真情流露”。目前,閱讀教學往往忽略了這一點,過多強調了現代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對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的加強較少關注。要知道對閱讀的熱愛,源自閱讀的自由,不要用所謂的“經典”“偉大”之作來“綁架”學生,應該鼓勵學生主動發掘有趣的閱讀材料,并予以分享。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組織學生自由討論,各抒己見,使學生以自身的接觸、體驗,超越對錯的局限,在平等和自由的學習氛圍中體會閱讀的樂趣。
(二)推理判斷能力
閱讀理解的本質是讀者基于自身知識經驗對文本內容進行解讀與意義探究的過程,可以說,推斷貫穿于整個閱讀理解的過程[5] 。閱讀的成效基于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主要體現在思維的靈活性和層次性上。閱讀過程中,教師應整合課內外信息進行思維訓練的設計與優化,要兼顧閱讀的廣度和深度,采取淺閱讀和深閱讀結合的方式,電子閱讀和紙質閱讀互為補充,盡量豐富閱讀的議題和題材,既要考慮學生的思維能力差異,又要尊重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例如,在《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Ⅱ(第三版)》第三單元 Text A Journey Through The Odyssey Years 的學習中,課前可布置學生對希臘羅馬神話里的 Trojan War 進行閱讀,以有趣生動的神話故事來推進課堂上學生對課文的閱讀理解,課下安排學生閱讀更多的相關文章,提供電子文本信息,擴展課外閱讀。
(三)創造想象能力
錢夢龍老師說:“一個教師教 100 篇課文學生都懂了,如果第 101 篇學生自己還是不懂,這種教學就是失敗的。”[6] 閱讀教學一定要有延伸性,閱讀訓練也是持續的練習。閱讀教學不能是機械性的應答式教育,重點是要引導學生打開思路,讓學生更加全面、綜合地思考問題,提升學生思維的系統性,從而進行復雜且深入的思考。擺脫枯燥、抽象的文字符號的束縛,以繪聲、繪色、會意的方式觀察和評價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比如,鼓勵學生多聽英語新聞,多看英語節目,多讀英文報紙,并配合復述、改編等閱讀多樣訓練,以不同的形式多次加強和呈現學生的閱讀思維,使之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自由切換,隨意表達。閱讀教學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爭取給學生留下想象的空間和思考的余地,贊賞學生對同一文本的多種解讀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以新的角度、形式和內容來深化理解。
信息時代閱讀量的增加,對閱讀質量的提高提出了挑戰。閱讀訓練在“量”和“質”上的雙贏,才是信息時代思維提升的有效保證。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