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各行各業都非常重視人才的引進,會對人才進行全方位的評估和測量。針對社會對綜合性人才的需求,教育部門提出了核心素養的理念,要求在學科教學中融入核心素養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小學語文是基礎學科,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核心素養理念是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對此,筆者首先分析了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并結合當前教學實踐,提出了一些教學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教學思考
崔麗文,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 發表時間:2021-11-12
語文不僅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學科,還是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在我國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開展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研究,是新課改全面育人的要求,也是學生今后發展的需要。目前,小學語文教學在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教師需要結合當前的教學實踐,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有效的解決策略,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實現小學語文的高效教學。
一、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分析
教育部門正式印發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養” 這一概念。核心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關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教師還需要從它的四個層面上來分析。語言建構與應用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它需要學生在豐富的語文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梳理、整合,逐步掌握語言的特點和規律,形成語言經驗,從而在書面表達和日常交際中能夠靈活地運用語言。思維發展與提升和語言建構與應用相互依存,語言是思維的表達,教師需要通過語言方面的訓練,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獨創性。審美鑒賞與創造指的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教師需要通過創建審美性的教學活動,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對不同民族和地區文化理解、借鑒的能力,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的文化視野、文化自覺性和文化自信。對此,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傳統文化,以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
二、語文教學核心素養培育存在的問題
(一)語言方面的問題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本應該通過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發展。但是,受傳統教育的影響,語文試卷中沒有與“聽”“說”相關的問題,反而是閱讀和寫作占據著“半壁江山”,因此部分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了閱讀和寫作教學上,忽視了學生的 “聽”“說”訓練,這造成了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不平衡發展。另外,關于閱讀和寫作教學,教師所采取的方法比較落后,學生缺乏濃郁的閱讀興趣,不善于總結閱讀方法和技巧,所以不僅閱讀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還存在“無話可寫”的問題。
(二)思維方面的問題
思維是語言表達的前提。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習慣采取傳統的講授法,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這會造成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加強,還會導致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倘若學生在課堂只懂得跟隨著教師的思路走,而不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是難以掌握知識的內在本質的。再加上,教師不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反思,學生欠缺總結學習經驗的意識,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能力會受到一定的發展限制。
(三)審美方面的問題
審美教育需要教師聯系教材內容和日常生活來培養。在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過于關注學生的成績,而沒有重視美育教育,缺乏將美育與教學內容相聯系的意識,導致學生的對審美沒有過多想法。與此同時,教師和家長都以學生的學業為主,缺乏引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的意識,所以使得學生的審美視野過于狹隘,創造力難以被激發。
(四)文化修養方面的問題
隨著時代的發展,國與國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越來越密切,加強我國本土文化的輸入,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變得越來越重要。學生逐漸開始喜歡西方食物,開始過西方的節日,而缺乏對中國傳統食物、儒家文化、藝術等傳統文化以及如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的認知和了解,如此一來難以培養學生豐厚的文化修養和底蘊,同時也會影響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三、語文教學核心素養的培育策略
(一)開展聽、說、讀、寫一體化的語文教學
小學語文開設的目的不僅是教學生讀書認字,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夠在生活和學習上正確使用語言,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優秀的思維能力和道德修養。目前,小學語文教育在聽、說、讀、寫上比較側重閱讀和寫作,不能達到全面訓練的要求,使得學生的聆聽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比較欠缺,而在閱讀、寫作方面,教師所采取的方法比較傳統,導致學生的思維受限,創新能力不高。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全面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教師必須要采取聽、說、讀、寫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語言得到全面發展。
1. 創設情境,重視口語交際訓練
在生活中,語言最大的作用就是用于溝通交流,所以口語交際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技能。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根據具體的口語交際主題,結合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中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是鍛煉學生聽、說能力的有效途徑。例如,在執教《請你幫個忙》一課時,筆者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安排學生進行口語訓練,即“你和同學約好去圖書館碰面,但是下了公交車后,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這時有一位路人經過,你該如何向他尋求幫助呢?”基于此情境,學生兩人一組進行訓練,之后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進行小結,如,說清楚自己尋求幫助的原因;態度要誠懇,聲音要洪亮;在交際過程中使用禮貌用語,如“請問”“您”“謝謝”等。
2. 課堂活動,促進聽、說、讀、寫一體化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調動學生聽、說、讀、寫的積極性。例如,在執教《新型玻璃》一課時,筆者為學生創設了“玻璃銷售” 情境,讓學生通過扮演玻璃銷售員和顧客,來體現各種玻璃的性能。這樣既能夠深化學生的閱讀理解,又能使學生的聽說能力得到有效鍛煉。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選一種新型玻璃,聯系生活實際,創編一個關于它的小故事,以鍛煉學生的寫作和創新能力。
(二)以問導學,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由此可知,疑問是促進學生思考和進步的源泉。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語文教師應從師生互動的角度創新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得到知識技能和思維態度方面的收獲。
合作學習是新課改提倡的學習方式之一,教師將學生科學地分成多個小組,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既保證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鍛煉。例如,《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話,童話的情節性強,內容簡單,學習起來也沒有難度,十分受學生的喜愛。在執教這篇文章時,筆者首先要求學生初讀課文,完成生字、詞語的學習,并能簡述課文內容。其次,讓學生合作交流以下問題:“老屋活了多少年,為什么它總是也倒不了?”“你們在讀故事的時候,有沒有猜到后面會發生什么呢?請發揮你的想象猜猜老屋最后的結局可能是什么?”這兩個問題,第一,能夠培養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的概括能力;第二, 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想象力。再次,教師可以通過聯系生活,讓學生想象:“假如你在認真寫作業時,不斷有同學來借你的鉛筆、橡皮、鉛筆刀等工具,你會怎么想、怎么辦呢?” 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有助于學生從自身出發,體會老屋樂于助人、心地善良的品質。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思維導圖的方式繪制本節課的內容,從整體上加深學生對文章的鞏固。
(三)賞析語言,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學生的審美能力需要從小培養,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對語言的賞析,讓學生通過文字感受自然、社會、生活、生命的美好與激情。例如,《秋天的雨》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品以秋雨為線索,將秋天中富有特點的景物巧妙地串聯起來,展現了一幅色彩繽紛、豐收美味、動物忙碌的畫面。作品中運用了很多修辭手法,將秋雨人格化或將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充分彰顯了秋雨的神奇與美麗。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中感受秋雨所帶來的五彩繽紛和豐收場景,也可以讓學生從“秋天的雨,吹著金色的小喇叭”中領略秋雨是冬季來臨的信號。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十分有幫助。
(四)結合教材,融入傳統文化
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語文教師應發揮語文的載體作用,通過語文教學向學生傳授傳統文化,使學生成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例如,在執教《傳統節日》這節課時,筆者一共確定了三個主題帶領學生探究傳統節日,第一,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的起源;第二,節日習俗和活動的傳承與變化;第三,傳統節日對社會生活的作用。通過這三個主題的學習,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傳統節日的傳承演變,也有助于喚醒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使民族凝聚力得到加強。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積極舉辦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活動,如,春節與學生一起包餃子、制作春聯;端午節舉辦賽龍舟活動;中秋節讓學生與家人一起吃月餅、賞月等,由此營造節日的氛圍,激發學生過傳統節日的興趣。
四、結語
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形成的。語文教師應在把握核心素養內涵的基礎上,通過創新教學方法、解決教學問題、采取適合學生學情的教學策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以自主學習的方式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的收獲,從而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