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英語文化教學是語言學發展的必然結果,現代語言學的發展,特別是文化語言學的產生和發展,從只注意語言符號結構的本身開始轉移,同時也注意語言符號使用的問題,把語言的交際功能看做是語言所具有的一種特質。本文從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入手,對現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現狀作了調查,提出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原則。
關鍵詞:大學英語,文化教學,應對原則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必要性
大學英語文化教學是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前提,同時還具有其他重要的價值。
首先,文化教學有利于促成國際理解教育,國際理解教育是以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了解為基礎的,對與本文化相沖突的價值觀采取寬容的態度,對其他民族、文化獨特的優秀遺產達到贊賞、理解。因為語言的交流就是文化的交流,而文化的交流是以相互了解為基礎的。
文化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通常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喜好,是人們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由于民族區域不同,文化積累和傳播不同,社會和經濟生活不同而產生的鮮明的民族文化特異或個性”,通常是引人深思的話題,是語言學習中的重要部分,也常常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鉆研的熱情,這樣就可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產生學習英語的持久動力。
當今,越來越多的國際人才從事國際貿易、處理國際事務、加強國際文化交流,而國際化人才的標準不僅是知識結構的優化和語言能力的強化,更重要的是文化理念的國際化,對國際市場的認識,了解外國文化傳統和交往禮儀,具有跨文化的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在對雙方文化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文化的雙向交流、互動實現的。
英語文化教學是語言學發展的必然結果,現代語言學的發展,特別是文化語言學的產生和發展,從只注意語言符號結構的本身開始轉移,同時也注意語言符號使用的問題,把語言的交際功能看做是語言所具有的一種特質。社會語言學、語用學、語義學的興起,促使人們考慮改變原有的“就語言教語言”的模式,把“交際”的因素包括到英語教學中來。那么,英語文化教學自然也就成了英語教學中的基本內容。學習英語,只學語音、語法、詞匯是不夠的,還得學會怎么使用。其實語言教學的目的最終是教會人“怎么使喚”語言,也就是要使學生獲得語言交際的能力,能夠正確地理解和使用這種語言。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現狀分析
本論文以陜西某高校作為樣本,問卷調查采取不記名的方式進行。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學英語教學中英語文化教學的調查問卷(教師用),第二部分是大學英語教學中英語文化教學的調查問卷(學生用),第三部分是測試師生雙方對英語文化的了解程度,總共35道題,主要參考李松濤的2002年西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大學英語精讀課教學中文化因素的導入》。通過對調查問卷的信度檢驗:a=0.862(教師用)、a=0.875(學生用),說明問卷可信。對問卷采取KMO and Bartlett,5Test結構性效度檢驗,KMO=0.726(教師用)、KMO=0.7329(學生用),說明效度水平一般。通過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最終得出大學英語教學中大學英語文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第一,53.4%的學生在學習英語的目的上存在應試教育的誤區,認為學英語是為了應付考試和便于畢業找工作,37.6%的學生注重素質教育的發展,希望提高自己的英語綜合技能水平。總體來說,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現狀不盡人意,學生把精力都傾注在語言形式上,誤認為僅靠掌握語言形式便能掌握一門語言,沒有意識到文化教學的重要性。
第二,對待英美文化的態度方面,一部分學生非常愿意了解其文化,而一部分學生則不是非常感興趣,這就造成了學生對課本和輔助材料中的文化注解認識度不一樣。
第三,新編和口語班的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態度上是比較積極的,而體驗大英的學生則處于想了解和也不是非常感興趣之間。文學學院的學生學習態度、學習熱情最高,而相比之下,理科學院的學生學習態度、熱情較低。
第四,學生常常以本民族的文化為標準去看待其他民族的事物。例如對“龍”這個詞的理解,中西方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國,它象征著權利與地位,表明炎黃子孫的一脈相承;而在西方,它卻是兇狠與邪惡的化身,是魔鬼的代名詞。
第五,在了解英美文化的有效途徑上,80.1%的學生沒有參加過講座,37.7%的學生能一個月看一次原版英文電影。可以說,這是和每月一次的語音課密切相關的,但大多數學生們是看著電影畫面和漢語字幕來了解整部電影的,扭曲了我們上語音課的最初目的。
第六,學生學習英語的短期目標就是通過考試,考什么、怎樣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學習的方向和重點,要想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該相應地增加文化方面的考試內容,但現在有關英語文化方面的測試還處于空白階段。
第七,在課堂教學中,多數教師仍以輸入語言知識為主,有時涉及一點教材和教師參考書中的文化部分,較少講授英漢文化知識的差異,也很少關注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而且現有的教師素質、教材、教法和課程設置都無法滿足文化學習的需要。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缺失現象的應對原則
第一,興趣性原則。學習語言的目的在于應用,而學習外語的難題之一是缺乏語言環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千方百計為學生創造語言環境,并采取寓教于樂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和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這樣學生就能感覺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個生動有趣的交際環境之中,從而產生和保持對它的興趣,提高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并加深記憶。我們可以利用課堂或課外活動時間采取對話、表演、競賽、唱歌、看錄像、做游戲、開Party、背誦小詩歌、學習成語、諺語等多種形式,為他們創造學習環境,使他們在活動中學習和提高。英語中許多成語、諺語包含著許多的文化背景知識,可以有選擇地教給學生。例如:“Rain cats and dogs.”(傾盆大雨),這不但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加詞匯量、擴大知識面,使學生了解西方文化,而且能使學生認識到學習英語不能用漢語生搬硬套,還能起到教書育人的作用。 第二,相關性原則。中英兩種文化的差異體現在很多方面,我們不可能在一節課、幾節課的時間內解決全部問題,也不可能在一個課時里講解全部文化差異性。具體來說,是指當我們的課本內容包含或涉及兩種文化某一個方面的差異時,把這一方面兩種文化的不同特點介紹給學生,不可扯得太遠,不然的話,會給其他語言知識的傳授帶來影響。所謂相關性的原則就是傳授的英語文化知識要與教材內容相關。考慮到大學英語基礎階段學生對語言基礎知識的需求以及相對有限的學時等因素,我們認為,文化教學的基本內容應來自語言教材本身。另起爐灶、重新找素材不大可能,也無必要,因為與教材內容脫節的文化教學,既費時又增加教師工作量和學生的學習負擔,效果不會理想。現在幾乎所有的英語教材都全部選用原文材料,其中大部分內容既是語言知識學習的藍本(語法知識、詞匯、常用句型等),又可作為極好的介紹英美文化的素材。如果把兩者的學習很好地結合起來,不但不會沖淡或影響學生基本語言技能的訓練,反而會使他們對課文中的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有更深一層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循序漸進性原則。語言教學是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過程,英語文化的教學也就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相應地分階段進行。教學時使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輔相成,文化教學的重點、方式、分量等要根據學生的語言知識基礎、接受和領悟能力等具體情況而定。比如對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應該以幫助學生了解課文本身所提供的文化信息為主,避免引進外來內容;對進入大學英語基礎階段后半段的學生或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可傳授更豐富的、更“隱性”的材料。如果教師不顧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內容,就向學生灌輸文化知識,對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來說是難以接受的。
第四,實用性原則。實用性原則要求傳授的文化內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與日常交際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同時也考慮到學生今后所從事的職業性質等因素。換言之,這些內容應該是很實用的,也就是說,在一般性跨文化交際中會經常用到,并可以促使這些交往順利有效地進行下去。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語言和英語文化兩者的興趣,產生良性循環效應。
文化學習的內容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們只能有選擇地把英語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具體地說,應著眼于英語現實生活中的文化現象,優先傳授給學生的應是對學生交際作用較大的、現代的、占主導地位的文化內容,因為人們的交際是與現代的、占主流地位的普通人的交際。
第五,適度性原則。首先要適應英語教學的需要,適度地傳授英語文化內容。如屬于主流文化的內容、有廣泛代表性的內容,就應該詳細講解、反復操練、舉一反三。英語教師還應正確處理好文化內容的歷史性和共時性的關系,重點應在共時文化上(主要是當代文化上),適當地引入一些歷史內容,以利于學生了解某些文化習俗和傳統的來龍去脈等。其次教學方法上要適度,協調好教師講解和學生自學的關系,教師講解的文化內容是有選擇的、有限的,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增加文化知識的積累。
第六,整體性原則。把文化納入語言教學的框架,從單純的語言教學向文化知識傾斜,使兩者從分走向合,這是以語言教學整體目標為依據的。因為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是在一定的文化規約指導下的言語交際。因此我們必須把語言和文化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我們所說的整體性原則就是從宏觀著眼、微觀入手,做到縱橫結合、點面結合。
第七,比較性原則。人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生長,受特定文化的影響,其一言一行必然帶有此種文化的印記。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在進行交際時難免會遇到大大小小的障礙,因為有差異,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化現象,對于來自異域文化的人來說可能感到奇特,甚至很難理解。要使交際能夠順利進行,我們必須將不同文化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不比較就無法知道它們的差異。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就是要考慮如何減少文化差異帶來的誤解。
參考文獻
1 劉潤清、戴曼純.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2 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3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4 胡文仲、高一虹.英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 高易虹.外語教學和跨文化交際[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2)
6 李松濤.大學英語精讀課教學中文化因素的導入[D].西南師范大學,2002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