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思想品德課教學模式過分強調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積極主動的學,學生的實踐活動往往只限定在做作業這一個環節上,而在其他教學環節學生幾乎是“無事可做”。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調動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關注和解決的大問題。思想品德課的實踐教學,首先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突出“主體參與”,人本觀念是以現代人本主義為主要內容的思想認識。它認為,各項活動都應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運用各種科學的方法和途徑,使每一個被管理者都成為組織管理的參與者,使每一個人都以主人翁的姿態從事學習和工作,從而全身心地為實現組織的目標而努力。由此可見,人本觀念要求在一切管理活動(包括教學管理)中都必須解決好人的問題,即應解決好人的思想、認識、情感以及知識、技能等問題。用人問題是管理活動的根本著眼點,即任何管理都必須以人為本。所以,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應當大膽嘗試實踐教學,把學生看作教學主體,努力喚醒、激勵其“主體參與”意識,與教師共同參與教學活動。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應樹立“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教學意識和教學觀念。
“主體參與”,是指不僅把學生作為學的主體,而且要看作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發揮其主動性、能動性,達到鍛煉學生能力、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多把教學目標定位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實行灌輸式教學,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地記和聽。而素質教育則把教學目標定位在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提高上,即把學生視為具有多方面發展需要和發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人。思想品德課的實踐教學,就是從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式出發,鼓勵學生大膽思考,積極參與,更好地發揮其主體作用。
1 共性教育與個性教育相結合
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應堅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生活經歷、性格氣質、興趣愛好的學生,進行多側面、多樣化的個別教育。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智慧和才能,并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特長,把群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結合起來,通過群體教育個人,群體能給人以智慧和力量,給人以溫暖和信心,使集體成員間互相激勵,促進個人的進步。筆者曾做過調查,中學生在選擇誰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中,在父母、老師、同學、朋友、影視明星等選項中,選擇同學和朋友排在首位的比例分別達到54%和61%以上,超過了對教師(42%)和父母(47%)對孩子的影響。所以,塑造良好的集體和班級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同時對學生的個別教育也應促進集體的鞏固和發展,把群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結合起來。
2 注重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傳統的思想品德課教學認為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就可以了,事實上這是遠遠不夠的。嚴格來說,學生除了基礎理論知識外,還應懂得運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思想品德課要優化教學過程,必須改變單向灌輸、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因為這種教學模式沒有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的活動中,他們只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體,這樣的方法不但嚴重地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壓制了學生創造能力的開發,而且助長了學生的學習依賴性,阻礙了學生素質的提高。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我們在努力探索師生互動,以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把“備”的重點放在對學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點放在學生學習方法指導上,放在對學生分層要求、分類提高上,把“導”的重點放在學生心理、思維的疏導上,把“考”的重點放在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上。培養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點,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應啟發、引導學生善于把不同知識重新組合解決問題,善于從不同角度來觀察、分析問題,開拓思維,大膽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等。如按照社會主義的道德標準,隨時注意自我約束和自我不良行為的矯正,依法規范自已的言行,懂得運用馬列主義的基本理論去分析各種社會現象。本人在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的幾年來,始終堅持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最終目的,力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