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由《現代診斷與治療》發表的一篇優秀醫學論文,創刊13年來,由于密切結合臨床,介紹國內外醫學最新進展和臨床實踐經驗,深受讀者歡迎,發行量居江西省同類期刊之首;海外發行進入了西歐、美洲、東亞、東南亞及我國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先后被評為華東地區優秀期刊及江西省優秀期刊。
摘 要:目的:討論小兒過敏性紫癜的臨床特點。方法:對227例過敏性紫癜患兒的起病病因、臨床癥狀、腎損害相關因素及預后等方面進行分析。結果:①誘因:感染133例,占58.59%;進食特殊食物57例,占25.11%;②出現腎臟癥狀105例,發生率為46.26%;57例皮膚紫癜者14例出現腎損害,占24.56%;67例皮膚紫癜加消化道癥狀者中43例出現腎臟損害,占64.18%;48例皮膚紫癜加關節癥狀者中15例出現腎臟損害,占31.25%;55例皮膚紫癜加消化道癥狀加關節癥狀者中33例出現腎臟損害,占60%;③預后:215例治愈好轉,占94.71%。結論:過敏性紫癜發病誘因以感染為主,特別是消化道癥狀明顯者,易發生腎臟損害。
關鍵詞:小兒;過敏性紫癜;預后
過敏性紫癜又稱舒-亨綜合征,是以小血管炎為主要病變的系統性血管炎,該病一直是廣大學者的研究熱點。筆者針對2004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門診和住院的227例過敏性紫癜患兒進行臨床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227例過敏性紫癜患者均為我院住院和門診病兒,符合兒童過敏性紫癜診斷標準[1]。從患兒年齡、性別、誘因、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腎損害及預后等方面進行分析。其中男133例,女94例,男女比例為1.41:1;年齡11.8個月~14歲,平均8.2歲。<3歲4例,占1.76%;3~7歲59例,占25.99%;>7歲164例,占72.25%。
2 結果
2.1 227例發病誘因及首發癥狀:①誘因:本組病例在紫癜出現前1~2周,有前驅感染者25例,占11.01%。出現紫癜同時伴有感染者133例,占58.59%;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15例,支氣管炎和肺炎14例,腸炎3例,流行性腮腺炎1例。進食特殊食物(如魚蝦、雞蛋、波蘿等)后出現紫癜者57例,占25.11%。寄生蟲史4例,占1.76%。疫苗接種后(白百破和乙型肝炎疫苗)2例,占0.88%。頭孢羥氨卞藥物過敏1例,占0.44%。無明確誘因者5例,占2.2%。②首發癥狀:單純皮膚紫癜146例,占64.32%;單純腹痛31例,占13.66%;單純關節痛4例,占1.76%;紫癜加關節痛22例,占9.69%;紫癜加腹痛19例,占8.37%;紫癜加關節加腹痛5例,占2.20%。
2.2 皮膚癥狀:227例均現后出現皮疹。除1例大片淤斑外,其余均為典型的紫癜樣皮疹。皮疹累及部位以雙下肢多見,其次依次為臀部、雙上肢、雙手(足)、面部、軀干。另外尚有血管神經性水腫,可發生于頭部、背部、手足背。皮疹消褪時間3~42 d,平均8.98 d。
2.3 消化道癥狀:本組約53%出現輕重不等的消化道癥狀,可出現一項或幾項消化道癥狀同時存在。其中腹痛最常見,在以腹痛作為首發癥狀的26例中,腹痛分別先于皮膚紫癜1~26 d,平均4.97 d。消化道癥狀緩解時間2~31 d,平均4.32 d。227例HSP消化道癥狀及并發癥中腹痛131例次,發生率為57.71%,并發嘔血2例,發生率為0.88%;嘔吐55例次,發生率為24.23,并發腸套疊1例,發生率為0.44%;便血26例次,發生率為11.45%;腹瀉5例次,發生率為2.20%。
2.4 關節癥狀:本組約45%的患兒出現不同部位的關節腫痛,主要累及膝、踝、肘、腕等大關節,伴有活動受限。關節癥狀分別在發病后2~15 d消失,平均3.35 d消失。
2.5 腎臟癥狀:本組有105例發生腎臟癥狀,發生率為46.26%。其中紫癜14例,發生率為24.56%;紫癜加消化道43例,發生率為64.18%;紫癜加關節15例,發生率為31.25%;紫癜加關節加消化道33例,發生率為60.0%;各組與單純紫癜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腎臟癥狀多發生于起病后1月內,有7例發生在病程晚期,在其他癥狀消失后才出現,有1例以腎損害為首發癥狀。腎臟癥狀多數表現為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伴血壓增高及浮腫。
2.6 B超檢查:本組178例進行了腹部B超檢查,其中肝臟增大21例,少量腹水5例,雙腎彌謾性病變2例,腸套疊1例。
2.7 實驗室檢查:227例中102例作了以下檢查,其中血沉增快20例,ASO陽性27例,支原體IgM陽性11例,EBVIgM陽性24例,HBV陽性2例,血IgA增高53例,降低1例。
2.8 預后:215例經治療后好轉出院,占94.71%;12例未愈自動出院。
3 討論
本組資料研究表明,過敏性紫癜好發于7歲以上兒童,本病發病誘因以感染占第1位,部分患兒病原學檢查提示可能為鏈球菌、支原體、EBV感染。以預防接種為誘因的很少見,但隨著近年來預防接種的普及,對此應予以重視。
以腹痛為首發癥狀的過敏性紫癜患兒,在典型皮疹未出現前,需與外科急腹癥鑒別,過敏性紫癜患兒腹痛一般以陣發性劇烈痛為主,常位于臍周或下腹部,部分患兒可有黑便或血便,此時不宜行剖腹探查術,可予內鏡檢查,胃腸道黏膜的水腫、出血及潰瘍,可先于皮膚紫癜出現,有助于診斷[2]。
過敏性紫癜引起的腎損害稱為過敏性紫癜腎炎,是其嚴重的并發癥,也是影響其預后的決定因素之一。本組過敏性紫癜中接近半數患兒有腎臟損害,損害程度輕者居多,大多數預后良好[3]。腎臟癥狀多在皮疹后4~8周內出現,部分患兒在紫癜初發后1~2年才出現腎損害表現。腎臟損害與過敏性紫癜早期腎外癥狀體征有關。本組資料顯示臨床上只有皮膚紫癜的患兒,腎損害占24.56%;皮膚紫癜伴消化道癥狀的患兒,腎損害占64.18%;皮膚紫癜同時伴消化道和關節癥狀的患兒,腎損害發生率達60%。因此,對于早期出現較多腎外癥狀,且消化道癥狀明顯者,應警惕過敏性紫癜腎炎的發生。以上研究值得進一步臨床推廣。
4 參考文獻
[1] 沈曉明,王衛平.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82.
[2] 歐弼悠,吳秀英,陳肖肖.小兒消化道出血病因的內鏡診治[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1997,4(2):315.
[3] 甘 波,李獻珍.過敏性紫癜腎損害的臨床相關因素探討[J].中華腎病雜志,1999,15(1):51.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