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由于艾滋病病毒誘發的致命性傳染疾病[1],產生的危害極大。艾滋病毒會攻擊機體的免疫系統中的T淋巴細胞,導致細胞喪失正常的免疫能力。本文是一篇醫學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艾滋病抗病毒健康教育治療的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探討抗病毒的治療配合健康教育對加強艾滋病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提高生存率的效果。方法對46例艾滋病患者進行抗病毒的治療,在治療期間配合健康教育。對患者的CD4+T淋巴細胞的變化情況、病毒的載量以及感染病的變化情況進行觀察,分析對艾滋病患者產生的作用。結果全部艾滋病患者的CD4+T淋巴細胞得到增加,相較于治療初期有了明顯的上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的病毒載量在得到治療之后也明顯減少,前后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在進行健康教育之后對于艾滋病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要高于教育之前(P<0.05)。結論在進行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療過程中配合健康教育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幫助患者掌握疾病的基礎知識,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因而值得在艾滋病的治療過程中應用。
[關鍵詞]艾滋病,抗病毒治療,健康教育,治療效果
人體喪失免疫力之后就會非常容易感染其他的疾病,進而誘發各種惡性疾病。艾滋病的在人體中具有很長的潛伏期,在病毒潛伏期中,人體不會產生任何異常癥狀。待病毒爆發之后發展成為艾滋病患者,患者抵抗力下降之后容易發生肺結核感染、帶狀皰疹感染以及口腔霉菌感染等,還可能由于特殊病原微生物引發腸炎、肺炎、腦炎等[2]。嚴重的情況下會誘發惡性腫瘤,患者全身衰竭導致死亡。就當前的醫療技術而言,沒有能夠根治艾滋病的方式和藥物,也沒有用于預防的特效疫苗。本文探討對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療的過程中配合健康教育的作用,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南昌市第三醫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46例艾滋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檢查出-HIV陽性,T淋巴細胞的數量下降,小于200個/mm3,患者中男31例,女15例,其中有24例患者因為不潔性行為感染,有償供血患者11例,7例吸毒患者,2例被動受血患者,2例感染途徑不詳患者。全部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熱癥狀、厭食以及盜汗,出現輕微的感冒,患者的體重明顯下降有18例患者的頸部和腋下淋巴結有腫大的表現,11例患者出現尿頻、尿急和尿痛的臨床癥狀,11例患者出現明顯的皮膚皰疹以及口腔黏膜白斑,9例患者出現右上腹部疼痛。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在治療之前先對患者進行常規檢查,只有滿足標準才能夠給藥,用藥之前簽訂同意書,主要進行抗病毒藥物結合的治療,使用的藥物有拉米夫定、齊多夫定、替諾福偉、依非韋倫以及去羥肌苷等,使用不同的藥物組成不同的配比,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癥狀針對性的治療。當患者出現周圍神經炎的情況下,司他夫定使用齊多夫定取代,而患者出現貧血癥狀時,則使用司他夫定取代齊多夫定。1.2.2健康教育首先,通過黑板報、宣傳欄等專題方式向患者宣傳艾滋病,加深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以及傳播方式。同時醫院要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到艾滋病的預防和治療工作中,增強艾滋病患者協同治療的信心。對患者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確診為艾滋病的患者,醫生和護理人員要給予人道主義的關懷與幫助,通過心理輔導幫助患者面對現實,積極進行艾滋病相關知識的講解,避免患者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甚至有報復社會的行為[3]。幫助患者樹立治療的信息,讓患者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接受治療;實施生活健康教育,要注意日常的合理飲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戒除煙酒,定期進行體檢。第三是危害性教育,囑咐患者盡量減少性生活,且必須使用安全套。向患者強調抗病毒的藥物不具有防止病毒感染的作用,務必避免交叉感染;開展法治教育,根據我國《傳染病防治法》[4]當中的相關條例,艾滋病患者通過任何方式有意識的傳播艾滋病都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藥物依從性教育,向患者說明高于95%的治療依從性對于抗病毒的重要意義,漏藥、停藥、或者換藥都是不允許的,可能會導致治療失敗。應當長期根據醫囑按時、按量服用抗病毒藥物。告知患者服藥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出現不適要立刻來院就診。
1.3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中的數據資料均錄入到SPSS16.0軟件實施數據處理,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者的T淋巴自保和病毒載量的變化情況
通過持續3年的治療,全部46例患者的T淋巴細胞數量均出現上升,由治療初期檢驗的(108.46±81.52)個/mm3,增加至(540.15±224.67)個/mm3,治療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250,P<0.05);患者的病毒載量由治療初期的(4.66±1.48)lg,減少為(2.61±0.76)lg,治療前后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357,P<0.05)。
2.2患者對于艾滋病知識的掌握情況
本組中的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都沒有收到專業的心理教育,基于疾病的認知程度不高,預防和傳播途徑也不了解,治療期間對于抗病毒藥物的依從性也不高,患者還存在或多或少的營養不良的現象。而接受健康教育之后,大多數患者得到心理教育,掌握基礎的艾滋病的預防和傳播知識、機會性感染知識等,患者自行歲飲食和生活方式進行調整,服用抗病毒藥物的依從性也提高。在接受健康教育之前,很多患者由于心理上的恐懼和焦慮導致對生活失去信心,而健康教育之后這一部分患者的心態逐漸好轉,能夠正確面對疾病,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前后的評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艾滋病的發病人群以18~45歲的青壯年最為常見,其中性生活活躍年齡段的發病率最高[5-8]。感染艾滋病之后機體的免疫能力下降,容易出現真菌感染的現象。患者通常表現為發熱、乏力、食欲不振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現代醫學的主要治療手段為降低病毒的載量,重建患者的免疫功能,減少死亡率。在本文中,通過有效的抗病毒治療配合健康教育的工作,前者能夠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患者如果發生惡性腫瘤,能夠抵制惡性瘤發生擴散,提高疾病的治療效果;而健康教育能夠幫助患者建立治療信心,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個人的護理,均衡營養、改善生活方式,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生存率。對艾滋病患者展現人道主義關懷,激勵其正確的面對疾病和人生,防止產生輕生和報復社會的念頭,延長患者的壽命,改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秦紅英,趙清霞,何云,等.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療依從性的干預措施[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11):22-23,26.
[2]戴芬,梁雪梅,敖小敏,等.護理關懷對提高老年艾滋病患者服藥依從性的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4(13):77-79.
[3]楊顯琴.抗病毒治療配合健康教育對艾滋病的療效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1(14):7-8,10.
[4]鄧梅花,覃少洲,周少云,等.老年艾滋病患者服用抗病毒藥依從性的護理關懷效果探討[J].中外醫學研究,2012(32):70-71.
醫學論文發表期刊推薦《實用醫學雜志》(半月刊)創刊于1972年,是由廣東省衛生廳主管、廣東省醫學情報研究所主辦的全國性綜合性臨床醫學專業期刊,是廣東省目前唯一的一份出版周期為半個月的科技期刊。旨在傳播醫學新理論,交流醫學新技術,面向臨床,重點在實用。榮獲廣東省優秀期刊(第二屆、第三屆)。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