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很多醫學界的專家對各種病例中都會有一些研究,一些病毒的感染性疾病也是研究的一方面。本文是一篇醫生評職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鼠形動物漢坦病毒感染調查狀況。
摘要:目的了解南沙口岸鼠形動物攜帶漢坦病毒(HV)情況,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據。方法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采用籠捕法和夾夜法捕獲南沙口岸鼠形動物,采用實時熒光PCR檢測鼠肺。結果共捕獲鼠形動物538只,隸屬于2科6種,分別為臭鼩鼱、褐家鼠、黃胸鼠、板齒鼠、小家鼠和黃毛鼠,其中臭鼩鼱為優勢種,占捕獲總數的53.16%(286/538);共采集鼠肺538份,HV陽性率為2.60%(14/538),基因型均為漢城型(SEO)。結論南沙口岸鼠形動物攜帶HV,存在鼠形動物傳播腎綜合征出血熱的風險,應加強監測和病原學檢測,采取防制措施。
關鍵詞:南沙口岸,鼠形動物,腎綜合征出血熱,漢坦病毒
腎綜合征出血熱(HFRS)是由漢坦病毒(Hantaviru,HV)引起,以鼠類為主要傳染源的一種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1]。我國病例較多,占世界報告病例數的90%[2]。南沙口岸作為國際衛生港口,通過監測鼠形動物所攜帶的HV情況,了解口岸HFRS宿主動物種類、帶病毒率和病毒類型等情況,為口岸預防與控制HFRS的流行、傳入與傳出制定防制措施。
1材料與方法
1.1鼠形動物監測1.1.1監測時間及地點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每月調查1次。根據南沙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監管區域確定7個區域分批進行監測:每月第1周在南沙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金洲(東發碼頭和南偉碼頭)及南沙客運港及游艇會會所周圍;第2周在通用碼頭和龍穴島;第3周在出口加工區和小虎島。1.1.2監測方法以油條為誘餌,在室外人和禽畜活動較少的區域放置鼠夾,在室內外人和禽畜活動較多的區域放置鼠籠,晚放晨收。1.1.3鼠肺標本采集對捕獲的鼠形動物進行分類鑒定,在生物安全柜下解剖并采集鼠肺,-20℃冷凍保存待檢,并記錄。1.2病原體檢測采用實時熒光PCR,委托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衛生檢疫實驗室進行病原體檢測。1.3人員健康狀況監測監測地區居民健康,如有HFRS等病例及時報告。1.4統計學處理利用Excel和SPSS13.0軟件對7個監測區域所捕獲的鼠形動物數量及攜帶HV情況進行分析,利用方差分析對不同區域的鼠形動物、地區和季節分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鼠形動物分布及構成共捕獲鼠形動物546只,其中殘缺鼠8只,故對其余538只進行鑒定,隸屬2科6種,優勢種為臭鼩鼱(Suncusmurinus),占捕獲數的53.16%(殘缺鼠除外),其次為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黃胸鼠(R.tanezumi)、板齒鼠(Bandicotaindica)、小家鼠(Musmusculus)和黃毛鼠(R.losea),分別占捕獲數的19.33%、12.27%、10.97%、3.90%和0.37%。7個監測區域均以臭鼩鼱為優勢種,其中龍穴島和通用碼頭鼠形動物密度較高,均>4.50%;南沙客運港及游艇會會所周圍鼠形動物密度最低為1.97%,其他區域鼠形動物分布見表1.2.2鼠形動物密度季節消長此次調查共布放有效鼠夾和鼠籠14601只(籠),捕獲鼠形動物546只,平均密度為3.74%。南沙口岸5月和11月鼠形動物平均密度最高,各月平均密度均超出控制標準(1%),見圖1。2.3鼠形動物攜帶HV情況2.3.1不同鼠形動物攜帶HV情況共檢測鼠形動物肺樣本538份,其中HV陽性率為2.60%(14/538),基因型均為漢城型HV(SEOV)。其中僅板齒鼠、褐家鼠和臭鼩鼱攜帶HV,陽性率分別為10.17%(6/59)、5.77%(6/104)和0.70%(2/286),送檢黃毛鼠、黃胸鼠和小家鼠分別為2、66和21只,均未檢測到HV,各動物攜帶HV陽性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3.910,P<0.01)。2.3.2不同地區鼠形動物攜帶HV情況監測點鼠形動物攜帶HV陽性率從高到低依次為小虎島6.82%(3/44)、出口加工區6.06%(2/33)、金洲4.11%(3/73)、龍穴島2.05%(4/195)、通用碼頭1.82%(2/110)。南沙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南沙客運港及游艇會會所周圍分別送檢樣本46和37份,均未檢測到HV,不同地區HV陽性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8.015,P>0.05)。2.4HV的季節分布南沙口岸捕獲的鼠形動物中14只攜帶HV,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2月)的HV陽性率分別為6.72%(8/119)、1.34%(2/149)、2.20%(4/182)和0(0/88)。不同季節HV陽性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373,P<0.05)。2.5人間疫情監測根據南沙口岸區域內人員健康狀況監測,未發現HFRS病例。
3討論
南沙口岸位于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距廣州市中心70km,屬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區,口岸植物多樣,食物豐富,氣候環境適中,適合媒介生物孳生和繁殖[3]。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南沙口岸以臭鼩鼱為優勢種,與以往監測結果基本一致[3-5]。可能因南沙口岸目前居民較少,戶外農田、荒地等自然生境較多,植被豐富,灌叢草地較多,適宜臭鼩鼱繁殖。南沙口岸鼠形動物平均密度為3.74%,超出控制標準圖1南沙口岸鼠形動物平均密度季節消長••592(1%),提示南沙口岸檢驗檢疫部門應制定有效的防制措施,嚴格控制鼠密度,以臭鼩鼱為防制重點。本次調查褐家鼠和板齒鼠的HV陽性率較高,與我國HV主要宿主為野棲黑線姬鼠(Aposemusagrarius)和家棲褐家鼠的結論相符[6-7],與廣東口岸鼠形動物攜帶HV情況也基本相似[8]。其中褐家鼠HV陽性率為5.77%,略低于廣州市褐家鼠HV陽性率(6.58%)[9],板齒鼠HV陽性率(10.17%)高于褐家鼠(5.77%),與廣州地區情況差異較大[9],應加以關注。從臭鼩鼱肺中檢測出HV,再次表明臭鼩鼱可感染HV,與其他研究相符[9-11]。南沙口岸鼠肺中HV陽性率為2.60%,低于廣州地區(5.56%)[9]和廣東口岸水平[8],略低于全國平均陽性率(2.75%)[12]。可能因部分鼠形動物通過夾夜法捕獲,采集鼠肺時其所攜帶的HV已經降解。經分型,均屬于SEOV,與廣東省屬于漢城型疫區的報道一致[15-16]。南沙口岸已多次從入境航行船舶、集裝箱和貨物中截獲鼠形動物。福建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曾在外籍維修船只中捕獲鼠2只,經調查為碼頭攀爬上船[15]。隨著貿易往來頻繁,口岸防控境外攜帶HV的鼠形動物傳入不斷增加。南沙口岸鼠形動物攜帶HV在區域分布上無明顯差異,即存在南沙口岸各區域均有鼠形動物攜帶HV的可能性,增加了防制難度。在季節分布中,南沙口岸春季HV陽性率與南沙口岸各區域鼠形動物的季節消長情況相一致,與廣州市HFRS發病情況一致[16]。因此,在HV流行季節來臨之前應控制傳染源,加強鼠形動物的數量、種類等監測。在過去的10余年間,中國的HFRS發病率和病死率明顯下降[14],但廣州市監測結果顯示HFRS發病數和發病率逐漸上升[17],幾乎與全國水平持平,且鼠間疫情形勢嚴峻,HFRS的發病風險不斷升高[18]。隨著南沙口岸建設的陸續投入使用,進出口業務量逐年增加,來往船只日趨頻繁,由境外輸入媒介生物的風險逐漸加大,同時輸入的媒介生物攜帶病原體的可能性增加。應加強口岸出入境貨物和運輸工具等檢驗檢疫工作,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醫生評職論文發表期刊推薦:《濱州醫學院學報》(雙月刊)創刊于1978年,本學報是由山東省教育廳主管的,由濱州醫學院主辦的面向國內外發行的綜合性醫學學術期刊,主要刊登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口腔醫學、藥學及相關領域的新理論、新成果、新方法和新技術等。本刊對刊登稿件注重稿件的科學性、先進性及實用性,論點明確,資料可靠,文字精煉,數字準確。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