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臺灣地區至今沒有擁有像中國大陸“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這樣的專門性科學史研究機構,除了依靠“中研院科學史委員會”進行學術活動外,學者們的科學史研究活動多是依托自己的工作單位得以進行的,其中在中研院各所以及各高校進行科學史研究的學者居多,其中臺灣清華大學的科學史研究最為著名。
引言
1981年7月臺灣“中研院科學史委員會”成立標志著臺灣科學史學界終于有了正式的學術組織。自此之后,臺灣科學史學界每年都有相應的學術活動,開始出版科學史研究的專門性刊物,并且逐步出現一批與科學史研究相關的機構和團體。在這些建制活動的推動下,臺灣地區的科學史學事業出現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一、臺灣科學史學的建制
(一)臺灣“中研院科學史委員會”的成立
臺灣的“中研院科學史委員會”成立于1981年7月。它的成立是臺灣科學史學發展的大勢所趨。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經過三十年的發展,臺灣科學史學事業已經初具規模,在科學史研究與教學等方面都取得較大的發展。但是一直以來都沒有一個正式的機構或是團體來組織和領導學者們的科學史研究。正是由于這種狀況使學者覺得有組織起來的必要。1981年成立時,共有委員22人,選王萍為主任委員。
“科學史委員會”成立后,極大地推動了臺灣地區科學史學的發展。首先,在成立大會上,該委員會就明確規定每年要舉行委員會議及學術演講兩次,出版“科學史通訊”等重要的措施,這是臺灣科學史學建制的發端,是臺灣科學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其次,該委員會成立后,積極籌劃和組織臺灣科學史學者參與各項學術交流活動,這對整合和凝聚臺灣科學史的研究力量具有重要的影響;在它的組織下,臺灣科學史學才真正地作為一股學術力量步入正軌而得到健康發展。
(二)臺灣地區的科學史研究的相關機構和團體
臺灣地區至今沒有擁有像中國大陸“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這樣的專門性科學史研究機構,除了依靠“中研院科學史委員會”進行學術活動外,學者們的科學史研究活動多是依托自己的工作單位得以進行的,其中在中研院各所以及各高校進行科學史研究的學者居多,其中臺灣清華大學的科學史研究最為著名。
1、臺灣地區科學史研究的重鎮——臺灣清華大學(新竹)
臺灣新竹的清華大學歷來對科技史的研究有著濃厚的興趣,孫方鐸、沈君山、陳良佐、楊翠華等臺灣知名的科學史學者都曾在這里工作過,而該校的學報從臺灣科學史學開創時期至今都時有刊載科學史學方面的文章。就該校科技史的研究范疇而言,早期的研究包括數學史、農業史、天文記錄、天文與政治和社會的關系、術數等;近期的研究還包括科學史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科學史教育、西方科學史以及中外科學交流史等方面。
該校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有科技史專業的教授一位、副教授二位、碩士班學生約十位”,①并在該校的歷史研究所設“科技史組”——臺灣地區第一個以科技與社會互動為主要研究領域的學術機構。該機構經過十余年的發展,為推動臺灣科學史事業的發展做出很大的貢獻。從2000年10月起,歷史研究所增設“科技與社會組”,并將原有的“科技史組”更名為“科技史與科技傳播組”。在這兩個學術機構進行授課的師資力量在整個臺灣地區乃至世界上都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其專職教師有傅大為、黃一農、徐光臺、雷祥麟等;兼職教師有張嘉鳳、林崇熙等。②
另外,該校的科技史資料中心,藏有臺灣甚至亞洲各大圖書館均罕見的科學史原著、已絕版的二手研究論著以及最新的相關出版物,可以為臺灣地區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三個領域的學者提供研究和教學所需的基本的書籍、期刊與文獻。該資料中心,不僅收藏各類書籍、期刊與文獻資料,而且還建設網站為相關學者提供豐富的動態資訊。該資料中心已經日益成為科學史學者的多功能的服務中心。
2、其他與科學史研究的有關機構
(1)臺灣中研院的各個研究所,尤其是數學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的學者對科學史的研究和探討頗多。此外,其他各所也曾有過數位與生物學史和醫學史研究有關的研究員。萬家保、陳良佐、王萍等著名學者都曾在中研院工作過。
(2)臺灣故宮博物院:臺灣故宮博物院對造紙、制瓷、指南車、天文儀器等的技術以及考古文物年代的鑒定有很大興趣。張世賢、周功鑫等知名學者都曾在這里工作過。
(3)臺灣師范大學:臺灣師范大學在臺灣算是較早開展科學史教育的高校,其科學史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數學史、科學史與數學與科學教學之間的關系等方面。另外,該校的國文研究所、科學教育研究所、歷史研究所、圖文傳播學系、地理研究所等系所的學者也進行相關的科學史方向的研究。著名的科學史學家洪萬生教授任教于該校的數學研究所,此外該校歷史學系林滿紅等學者對科學史研究也有相當的造詣。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