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來,國際經貿局勢中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突出,影響全球經濟復蘇,我國經濟運行也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消費作為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其作用不可低估。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連續3年保持在50%以上,是我國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也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力軍”。因此,合理引導消費使其“負重前行”,繼續成為經濟增長的強勁引擎勢在必行。目前,我國消費基本穩健,但在整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呈現波動下行趨勢。筆者利用大數據技術對電商交易平臺進行監測,旨在進一步對當前國際經貿局勢下國內居民消費形勢進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議。
《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雙月刊)創刊于1987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主辦。
一、我國消費增長緩中趨穩
(一)消費增長出現趨勢性放緩
從2018年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變化趨勢看,2018年初至2018年11月表現出波動下行的特點,從最高值10.1%下降至8.1%;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穩定在8.1%—8.2%之間;從2019年3月開始,消費增速下探至8.7%以下,在4月達到最低點,當月同比增速為7.2%,剔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速已經降至5.1%,為歷史上次低點(最低點為2003年5月)。2019年以來,消費增長進一步放緩,從2018年的9%左右回落至8%左右,1—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8.4%,比2018年同期低1個百分點。
(二)房地產后端消費和汽車消費等“褪色”
2018年因為限購等原因的影響,地產銷售收入和利潤大幅下降,國房景氣指數也從2018年7月的101.92逐漸下跌至2019年7月的100.90。2019年上半年,隨著“因城施政,一城一策”的貫徹落實,房地產銷售熱度繼續減退。2019年1—5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累計同比下降1.6%;銷售金額累計同比增長6.1%,增速回落2個百分點。
銷售面積、金額累計增速雙雙回調,表明當前市場有小幅轉冷。房地產銷售下降帶來的房地產后端消費下滑,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家具類等消費增速出現回調。同時,自2018年7月以來,下調并恢復汽車購置稅等因素導致汽車消費低迷,加之國六排放標準提前執行,“乘聯會先行指標”顯示,2019年7月份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量達148.5萬臺,同比下降5.0%,環比下降15.9%。雖然,隨著國六車型和供應配套的逐步到位以及經銷商促銷沖量帶來一定增長,但國際經貿形勢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汽車消費仍顯疲弱,或拖累整體消費增速。
(三)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減弱
受國際經貿形勢影響,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減弱,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6.2%,比2017年提高18.6個百分點,比資本形成總額高出43.8個百分點。2019年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0.1%,比去年同期回落18.4個百分點,表明消費作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動力不足,下半年消費紅利持續釋放待挖掘。
二、我國消費形勢變中有新
(一)消費預期轉好、消費意愿修復
個稅抵扣將提高中產家庭可支配收入,對大病醫療、繼續教育支出以及消費升級有促進作用。自2018年10月起個稅稅率調整、增加專項附加扣除項等措施提高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收入改善為消費可持續增長提供了源泉,“財富效應”明顯。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同比增長6.5%,增速比一季度高出0.1個百分點,比經濟增速高出0.2個百分點。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 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2019年1月,國家發改委聯合九部委聯合發布《進一步優化供給推動消費平穩增長 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方案(2019年)》明確表示今年內將出臺促進汽車、家電等熱點產品消費的措施;隨著大城市落戶限制的放松,新型城鎮化有望加速推進,國家在促進綠色消費、信息消費、養老服務、體育賽事等方面又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消費意愿得到修復。2019年以來消費預期指數①持續上升,預計下半年消費意愿有望進一步轉化為消費行為。
(二)消費偏好逐漸從“快銷品”轉向“耐用品”
從在線實物類消費商品結構看,我國消費者通過在線平臺購買的商品種類主要集中在服裝鞋帽、針紡織品、日用品、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以及文化辦公用品等領域。對銷售總額排名前十的品類進行分析發現,服裝鞋帽、針紡織品消費占比從2018年的31.05%下跌至2019年的25.85%。與此同時,糧油食品、通訊器材以及化妝品消費占比分別從2018年的6.74%、6.34%、5.99%上升到2019年的8.22%、7.16%、7.61%(見圖1)。分析原因可能為:受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網民經濟信心指數②有所下降,消費者對于服裝鞋帽、針紡織品的消費偏好逐漸從“快銷品”轉向“耐用品”,同時對食品的消費比重略有上升。
(三)保值需求增強,金銀珠寶類成為消費者最愛
經濟下行壓力使得黃金等硬通貨的消費量急劇上升,消費者對于貨幣保值的需求更為迫切。據大數據測算,2019年1—5月與2018年相比較,國內消費者對購買金銀珠寶類、體育娛樂用品、化妝品以及糧油食品等進口商品熱情高漲,其消費金額占比分別上升了1.73、0.04、3.32、2.87個百分點,消費金額分別同比增長43.04%、49.31%、19.13%和18.72%,表明國內消費者對于滿足精神需求等方面的消費正在快速增長。
與此同時,一方面,國內智能手機等相關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品牌影響力穩步提升,電子產品等領域國內消費者購買進口商品的熱情出現明顯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服裝鞋帽等成為我國提出的反制清單加征關稅的對象,致使國內消費者對購買飲料、通訊器材、文化辦公用品、服裝鞋帽等進口商品需求減退,2019年1—5月消費金額同比均出現了負增長,同比收縮15.30%、33.75%、45.53%、49.58%。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