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的破壞,生物多樣性的減少等這些環境問題嚴重影響到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因此,低碳環保工作逐漸被重視起來,在一些城市和工業企業低碳環保工作做得較好,而農村的低碳環保投入相對較少,這樣來看,農村的生態環境依然在不斷的被破壞,并沒有及時的治理。新農村低碳建設成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主要以節能減排,環保能源開發,建設農村示范村為未來新農村發展的重要趨勢,改善了農民的生活質量,實現了城鄉共同富裕。
關鍵詞:低碳建設,新農村,低碳發展
1 低碳農村的內涵
低碳農村是指通過對農村環境的整頓,使農民在生活作息以及生產勞動時所耗用的能量盡量減少,從而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節約用水、節約用電;家中使用節能燈采光;盡量不用或少用木材、蜂窩煤燒飯;減少節日里煙花爆竹的燃放;多種植樹木等都是低碳農村生活的方式。
2 新農村建設中推行低碳模式的必要性
2.1 農村環保意識不強,制度不完善
農民在文化教育程度上落后于城市居民,沒有受到環境保護,低碳建設的熏陶,做不到嚴于律己,沒有整體“大家”觀點,只有個體“小家”思想,荒山過度開發,植被亂砍亂伐,水資源肆意流淌等現象屢見不鮮,造成了嚴重的“高碳”排放。同時,農村的消費觀念有所轉變,開始向大城市看齊,家電下鄉,汽車下鄉,使更多的電設備進入農村,房子車子越來越奢華,無形中增加了碳的排放量,消耗更多的能源。農村管理的民主法律制度不完善,農民得不到應有的權利,也脫離了農民群眾的愿望,從而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就會事與愿違。
2.2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農村人口居住分散,農村村容臟亂差、房屋破舊散和道路設施落后導致交通不便,多為土路和沙路,政府在基礎設施方面投入資金不足,供水能力不夠,農村安全飲水得不到保障,也缺乏基本的污水垃圾處理設備,部分地區電力設備滯后,更不用提網絡設備了,滯后的基礎設施使農民脫離了外界社會,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從而思想更加落后,生活水平提高不上去,質量差,更不會有環保意識,從而破壞了農村環境。
2.3 農村土地利用率低,耕種污染土地
我國農村土地雜亂無章,農田耕作設施太落后、未利用土地和廢棄地較多,農民粗放利用土地效率低下,有些地區居住點布局零散甚至出現空心村。農民還未意識到集約利用土地的好處,大多數為個人耕種,農藥和化肥的使用不科學,在雨季,暴雨就會造成農田被淹沒,直接導致水體污染,同時,地膜的使用量較高,形成白色塑料污染,而這些化肥農藥和地膜在生產過程中屬于高能耗、高酸耗、高污染排放產品,從而破壞土壤,造成農業農產品污染,作物多樣性減少等。
3 推行新農村低碳建設的解決措施
3.1 提高農村整體環保意識,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
村容整潔是新農村低碳建設的重要任務,在文化建設上要大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農民多樣化的需求,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平,從而提高農村整體低碳環保意識。在政治建設上要加強民主法制建設,讓農村基層民主成為可能,加大農村法制教育宣傳,讓農民群眾真正享受到應有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創造農村安定祥和的環境。
3.2 完善城鄉一體基礎設施
我國城市與農村之間存在著很大差距,在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方面農村遠遠落后于城市,要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加大政府資金支持,吸引外來投資,著重改變基礎設施薄弱問題,如加強農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進行農村改水改廁建設與環衛保潔和垃圾清運等,對于電力水力缺失的地區完善必要的設備,盡可能實現網絡共享,信息設備齊全,讓村民通過網絡獲得更多的新聞資訊和環保知識,從而可以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農村的消費環境,提高基礎設施的共享性,實現城鄉共建,城鄉公用。
3.3 走集約發展的道路
由于農村人口眾多而較為分散,管理相當困難,可以采用遷村并點的方式,將農田集中經營,農民居住點合并成為一個中心村莊,這樣不僅節約了土地,也降低了道路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的投入,走集約經營的發展之路,依靠大型高效率的機械代替人力勞動進行農耕與生產,增強了耕地生產能力,降低了化肥、農藥、地膜等對土壤和農作物的污染,減少了人力物力與碳排放,也提高了土地的質量,使農作物產量增加,從而使土地集中利用,效益也明顯提高。
4 新農村低碳建設的保障機制探討
4.1 互聯網+農業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已經與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相互滲透相互結合,儼然已成為一種新常態,互聯網+的提出也給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將農業與互聯網相結合,構成一條新的農業產業鏈,平衡各地農產品供給需求,形成互聯網+農業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不僅提高了農業的經濟發展也帶動了農村環保產業進步。
此外,開發農村體驗觀光旅游項目也成為當下熱門的新現象,城市游客已經不能被傳統的旅游方式所滿足,平時的高碳化生活已經被城市居民所厭倦,更多的是追求低碳化、個性化、親情化的親身體驗和度假活動,而且農村田園風光與安靜幽雅的低碳生活環境吸引著無數的游客,面對如此大規模的市場,將互聯網與農村體驗觀光旅游相結合,必然會成為旅游業和休閑產業的重要地區,這就需要將所在農村的整體環境進行改善與調整,建設更加低碳文明的新農村。
4.2 新農村新試點
社會主義新農村低碳建設要求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改善好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使村容整潔和低碳環保,在中國六大示范村的推廣和帶動下,逐步展現出越來越多的新試點作為示范村向全國鄉村進行示范和推廣,如石泉低碳示范村建設項目,進行低碳宣傳,完善垃圾分類設施,探索低碳發展新模式,發現低碳農業等,最終改善了舊的農村面貌成為全國示范村成功試點。
再如從“豬婆街”到“宜居鎮”的申港鎮,突出“宜居,生態,和諧”三大主題,不僅提升了古鎮的形象,也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像石泉縣和申港鎮這樣的試點示范村在我國已經有兩百多個,正在作為試點的鄉鎮更是吸收了這些優秀試點村的長處,發揮自己獨有的特色,在不斷的改進過程中將臟亂差的農村環境建設成為全新低碳的新農村。
4.3 政府關注與資金投入引導
農村的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不僅要靠居民自身的低碳環保意識,還要依靠政府的大力關注和支持,各級政府應該根據當地農村的環境情況制定適宜的改革方案和措施,并在實施過程中對項目方案應用的實際可行性進行調整,對各級政府領導進行監督,絕對不能存在貪腐行為,對于低碳環保項目政府要加強資金投入,因為農村環境存在相當多的問題,需要改造的地方多,需要的資金量大,而且進行低碳建設需要很多新設備投入,所以建設中絕不能半途而廢,要全面進行修整。
我國農村地區各有其優勢劣勢,對于優勢方面政府還要大力引導,吸引外部投資,比如特色農業農產品,特色農村景點,特色傳統文化等,這樣可以拉動農村地方經濟發展,提高知名度。對于地區的劣勢,政府更應該積極關注,想法設法降低劣勢提高優勢,幫助劣勢地區發展,建設低碳環保型新農村,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丹凈.低碳經濟背景下的新農村建設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5(10).
[2] 李寧,潘曉,徐英淇.互聯網+農業-助力傳統農業轉型升級[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3] 邢晉.縣域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低碳經濟發展路徑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6.
[4]韓長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M].人民出版社,2011.
推薦閱讀:低碳能源對中國能源安全性提高的意義
這篇能源管理論文發表了低碳能源對中國能源安全性提高的意義,由于國際能源石油價格波動,很多國家開始研究探索新能源,我國發展低碳能源很好的適應了我國的國情,通過定制低碳能源戰略,達成最佳的綜合資源計劃,未來發展低碳能源將是未來我國能源開發與利用的主要動力和發展方向。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