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業的迅速發展迫切要求專業的鉗工技能,如今的機械自動化程度雖然很高,但是仍然離不開手動操作,所以培養專業的鉗工技能就非常重要,鉗工技能中鋸割與銼削是重要技能,同時也是實習生的重難點,也是鉗工需要掌握的基本功,需要學員花費大量的呃時間和精力去鉆研聯系,這篇論文通過鉗工技能訓練中的難點和技能分析來告訴大家怎樣縮短時間和提高練習效率。作者在多年的修理實踐中總結出鋸割與銼削技能技巧的訓練方法,它能使實習生在相對短的時間內掌握好鋸割與銼削技能,收到良好的實習效果。
關鍵詞:機械設計論文發表,鉗工鋸割,銼削操作
引言
隨著修造船業的迅速發展,培養鉗工專業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項目(雖然目前有先進的機械化設備但離不開手工操作),而銼削與鋸割又是鉗工專業中重要的操作技能,也是實習生在生產實習中的重點和難點,而銼削與鋸割又是修理鉗工必須撐握的基本功,它往往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練習而又不易掌握。怎樣來縮短時間,提高練習效果,現已是實習工所企盼的答案。那么如何解決訓練中的難點和技能技巧的掌握呢?本人在多年的修理實踐中總結出鋸割與銼削技能技巧的訓練方法,它能使實習生在相對短的時間內掌握好鋸割與銼削技能,收到良好的實習效果。
一. 鋸割操作的訓練
1. 操作基礎訓練,及時糾正操作姿勢出現的問題。要注重培養實習生的正確操作姿勢,通常右手握住鋸柄,左手壓在鋸弓前上部,穩穩地掌握鋸弓。正確的操作姿勢能使實習生正確用力,降低疲勞程度,保證工件的加工質量。實習生初次進行鉗工操作時就要對其姿勢作嚴格要求。本人在實踐中總結出“分解法”即實習生初次鋸割操作時,將鋸割操作分解成若干步,對每步先分開練習,然后再進行整體動作連貫、協調訓練。在訓練過程中師傅演示要到位,巡回指導要勤。對個別掌握差的實習生要重點幫助,一旦發現動作、姿勢不正確,要及時糾正,以免養成不良的操作習慣,對操作姿勢正確的實習生進行表揚。對初學者來說操作資勢不正確的居多。例如,站位不正確,操作者離工作臺太遠或太近,不方便用力且不能充分利用鋸條。近年來,由于身高不同,實習生離鉗臺的距離究竟多遠要因為而異,很難設定一個具體數字,只有當操作者握鋸前,手的小手臂與大手臂成約90度時,鋸條前端變色處搭在工件上,此時操作者站位最合適。又如,操作者視線不正確、習慣用右手的的,視線應該從左往右看,否則姿勢變形,容易產生分力,鋸穎歪斜。對諸如這些不正確的操作姿勢,師傅要及時提示糾正。
2. 及時糾正操作方法出現的問題。1、工件夾持位置要正確。工件一般夾在臺虎鉗的左側,鋸縫距離鉗口鐵約5~毫米左右,鋸縫應與鉗口鐵端面平行,不可歪斜。工件夾在左邊便于操作者觀察鋸縫、鋸斷時方便接取工件,工件鋸縫靠近鉗口鐵可減少振動。同時要注意夾力,既不要夾得太緊,也不要夾得太松;工件既夾牢,又要防止變形。2、掌握起鋸要點。起鋸操作時要遵守起鋸要點:行程短、壓力小、速度慢、起鋸角度正確。一般采用遠起鋸,這種起鋸方法便于觀察鋸割加工線,易正確定位操作,起鋸角約為15度,至少要有三個鋸齒接觸工件;起鋸鋸縫深度一般達2毫米左右才轉為正常鋸割。3、及時糾正鋸縫偏斜。在鋸割操作前,應按技術要求決定采用單線法還是雙線法操作,在鋸割操作過程中,操作者的眼睛要注意觀察鋸縫,若發現鋸縫偏斜,應及時糾正。糾偏的方法可用一句話來概括:“左偏左擺,右偏右擺”,即當鋸縫相對于加工線向工邊偏斜時,鋸弓稍微向右邊偏斜一小角度,這樣就可以把偏斜糾正過來。因為鋸縫是鋸條鋸割產生的,鋸條鋸割方向偏那邊,鋸縫就偏向那邊。因此,只要相應地把鋸條往反方向鋸割就可以糾正過來。只要鋸條按單線法沿著加工線或按雙線法在加工線內操作,就能確保工件的垂直度、平行度、尺寸等技術參數達到規定要求。
二. 銼削的訓練
1. 單一平面的訓練:首先是規范實習生的操作姿勢動作,在此師傅要作認真講解和示范,講解中要把操作動作要領講細講清楚,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做動作讓實習生看清楚,然后讓實習生動手,在初學銼削時,首選動作是交叉銼,它能使初學者易掌握銼刀與工件的平穩,減少了因銼刀上下擺動而形成凸鼓形曲面,又很容易從交叉的銼痕中判斷銼削面的高低,從而協調兩手的用力。同時會逐漸增加銼削手感,而感知銼刀是否吸附在工件表面上,又是判斷銼削運動是否正確的、簡潔而有效的方法。但初學者的這種感覺是通過眼睛的觀察(交叉銼痕),兩手用力的調整,銼削阻力的吸附感覺的增大而得到的。在這訓練過程中也可以利用刬線平板上的靠山或方塊作推拉的方法來感知手感的吸附力,當這種吸附感覺出現后,便可通過它來判斷銼削的往復運動的正確性,反之,應加以觀察調整和改進,最終找到手感后逐漸形成銼削技能技巧。用手的感知來指揮銼刀動作,這樣訓練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時一般初學者會有一個突破。
2. 平面與相鄰平面的形狀銼削。這時實習生已基本掌握了銼削平面的技能,但平面與平面相鄰形狀的定位還沒有掌握,因在第一步時往往注重加工件與銼刀的吸附往復運動來完成平面度要求,它有一定的隨意性(此時訓練的重點為單一平面)。而第二步要在第一步的基礎上還需考慮與單一平面保持一定的形狀要求。所以第二步的訓練要求更高,它要求實習生考慮的更多(平面與形狀)。一般初學者往往會出現第二面是一個平面但與第一平面的形狀有偏移。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多種,但主要就是對形狀要求的銼削余量把握不定,從而出現第一平面與第二平面或前或后、或左或右的偏差和高低不定的現象。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一般的方法是積累銼削余量(進給量)的次數,首先以刬線來估計細銼余量。何時轉入細銼余量是關鍵。銼削一般分為粗、細加工,粗銼轉得遲,銼削余量已沒有甚至變為負值;轉得早,加工時間過長,影響工作效率。這時就需要積累銼削余量的技能,一般先測量高處余量,如測量結果為0.5mm(相鄰面的高處),然后用粗銼刀銼10~20次,再測量結果比如為0.2mm,那么就能用平均值來計算出銼削的進給量(注意:此時每一把銼刀的鈍化程度、用力、銼削面的大小、軟硬程度等都不一樣,它們的進給量也不一樣),這樣經過反復測得與計算,就能使實習生積累出一定的經驗,對加工面的余量及形狀的定位有一個較好的把握,從而形成銼削技能技巧。
3. 平面與對應面和平生度的銼削。隨著訓練和逐步深入,實習生已經逐漸熟悉和熟練掌握了以上一些基本技能技巧,但平面與對應面的平行度的銼削要求更高(此時考慮的是平面度,形狀、尺寸公差),此時的兩面關系不僅只是余量的把握,還有尺寸公差的確定,它也是鉗工加工面最根本的目的,實習生在考慮形狀的時候還要考慮位置尺寸公差要求。此時實習生常常會出現第一、第二、第三平面的形狀是好的,但尺寸公差過大、或超差偏小、或尺寸公差已到但兩平面不平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下面我們假設圖紙給定一個兩對應面id03,距離尺寸公差為50±0.05的要求,工作步驟,第一步銼削基準面達到圖紙要求;第二步刬線(必須準確無誤);第三步通過測量求得粗銼余量并用以上方法計算獲得細銼余量+0.15mm,此時仔細觀察細銼余量的銼削面與刬線距離程度,并深刻熟記此標準,以便日后訓練時完成目測標記,估計余量何時到達+0.15mm,以減少不必要的測量;第四步注意細銼的銼削余量把握,同上用平均值來計算它的進給量,但注意此時的余量在逐漸減少,尤其進入上公差帶時測量次數要相應增加,連續銼削次數相應減少。不但要注意尺寸公差,還要注意兩對應面的平行度公差。同時隨著測量次數的增加,細銼的進給量精度也在提高,從而得到細銼刀的進給量的正確銼削次數,提高銼削的合格率,并有效地避免了因每多銼幾下而造成加工件尺寸公差變小、超差等現象,隨著訓練的深入,實習生的成功率的提高,實習興趣的加深及技能、技巧的成熟,就解決了鉗工技能訓練中的難點,提高了各平面銼削的技能、技巧。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