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林業措施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成本低、綜合效益好,真實的吸收和減少了二氧化碳,而且不會像有些所謂低碳的工業項目,在設備生產過程中造成新的二氧化碳排放。林業措施是安全的,是實實在在吸碳和減排,是促進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保證人類福祉的“低碳”選擇,不會被認為是“低碳標簽”或“作秀”。
《林業科技》雜志是由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黑龍江分院、黑龍江省林業科學院主辦,黑龍江省森林工業總局主管的林業技術類期刊。已連續被評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全國林業檢索核心期刊,榮獲全國優秀科技期刊二等獎。首批加入了《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為國內較有影響的專業技術刊物之一。
一、林業碳匯項目的國際背景
為減緩全球氣候變化,保護人類生存環境,《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 于1992年6月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正式簽署。目前已有180多個締約國,中國在1993 年成為締約國之一(UNFCCC,2002)。公約于1994年3月開始生效,此后每年召開一次公約締約方大會(COP),至今已召開過10次2003年12月在第9次COP上完成了清潔發展機制(CDM)中文說明規則談判。規則對森林、造林、再造林、非持久性、碳計量期、小型碳匯項目等做了專門定義,通過了《CDM 造林項目活動的方式和程序》;2004年12月第10次COP進一步確定了小規模CDM 造林再造林項目活動的簡化方式和程序。隨著《京都議定書》的即將生效,CDM造林和再造林項目受到各國的重視。
盡管CDM 碳匯項目存在許多分歧,但2001 年第6 次COP 續會上達成的《波恩政治協議》已經使在CDM 機制下實施造林碳匯項目成為可能。一些發達國家的公司和機構為搶占市場和商機,開始在發展中國家選擇合適地點啟動碳匯項目試點,這些活動在《京都議定書》產生之后更為活躍。由于附件I 國家可以通過碳匯項目完成20%的減排任務,這就意味著發達國家每年可通過造林碳匯項目完成約3500 萬t 碳的減排額度,按10~15 美元/t 的市場價格計算,發達國家每年將在發展中國家投資3 億~5 億美元開展造林碳匯項目,多于發達國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的林業海外援助資金,因此許多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拉美及非洲國家,也希望能通過造林碳匯項目為其林業和社區發展引入大量的國際資金。
二、林業碳匯簡介
(一)林業碳匯相關對比概念
1.碳匯與碳源。碳匯與碳源是兩個相對的詞。碳源是指產生二氧化碳之源。自然界中碳源主要是海洋、土壤、巖石與生物體。此外,工業生產、生活等都會產生二氧化碳,大量工業二氧化碳集聚在空氣中就造成了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嚴重的溫室效應。森林、濕地等植被可以快速、大量地吸收、匯聚和儲存二氧化碳,稱為碳匯。
2.森林碳匯與林業碳匯。森林碳匯是指森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固定在植被與土壤當中,從而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過程。而林業碳匯是指利用森林的儲碳功能,通過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減少毀林等活動,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關規則與碳匯交易相結合的過程、活動機制。
(二)林業碳匯的理論基礎
1.森林碳匯功能。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有機碳庫,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估計,陸地生態系統中儲存了2.48萬億t的CO2,其中1.15萬億t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當中。森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大量的CO2形成生物量,從而減緩溫室效應。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碳素而成為碳匯,這就是森林的碳匯功能。
2.脫鉤發展理論。脫鉤發展理論主要用來分析經濟發展與資源消耗之間的響應關系。對經濟增長與物質資源消耗之間關系的大量研究表明,一國或一地區工業發展初期,物質資源消耗總量隨經濟總量的增長而同比增長、甚至更高;在某個特定階段后會出現經濟增長時物質資源消耗并不同步增長,而是開始呈下降趨勢,出現“倒U”型,這就是脫鉤發展理論。從脫鉤發展理論來看,林業低碳經濟的本質是林業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消耗的脫鉤。
三、中國發展林業碳匯的戰略意義
(一)中國發展林業碳匯的必要性
林業作為社會公益事業,具有明顯的低碳性,主要體現在森林強大的碳匯功能。但是,森林在遭受砍伐、火災或病蟲害破壞后,會轉變成為碳源,一方面被破壞的林木因腐解或燃燒而釋放到大氣中的CO2數量增加,從而加劇氣候變暖;另一方面森林在遭受砍伐、火災或病蟲害破壞后,會導致林地裸露,森林土壤呼吸加快,使大量的有機碳以CO2形式從森林土壤這個巨大碳庫里釋放到大氣中,導致大氣中CO2濃度的升高,促進氣候變暖。
此外,林業在生產過程中也是碳源,特別是森林培育過程中施用化肥、土壤改良以及林產加工過程中化石能源的使用等。森林培育過程中施用化肥會加速森林土壤中有機碳的礦化,進而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CO2等溫室氣體,尿素施用過程中碳素的易揮發性會導致大量CO2的損失;為促進林木生長,向森林土壤中施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時,土壤中碳酸鹽和重碳酸鹽的溶解和釋放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的CO2。由此可見,在全球氣候變暖過程中林業生產活動也會產生重大影響。由此可見,發展林業低碳經濟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國實施造林碳匯項目的優勢
1.林業碳匯項目起步早、資源優勢強。中國的大規模造林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造林力度進一步加大,通過實施“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體系等一系列重點林業生態工程,截止目前全國人工造林保存面積已達到4 666萬hm2,約占世界人工林面積的26%,占中國森林總面積的29.35%。最新公布的國家第六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報告顯示,中國森林覆蓋率已經由五年前第五次的16.55%提高到18.21%,森林面積居世界第五位,森林蓄積居世界第六位,人工林面積居世界第一位。隨著中國持續大規模的造林和森林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中國的森林覆蓋率、森林面積、蓄積量、質量將會不斷提高,它不僅大大改善中國的生態環境,還將大大增加中國林業碳匯的總量,擴大中國碳排放空間,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2.交易成本低,競爭優勢明顯。中國的森林資源和林地所有制形式,以國有和集體所有為主體,便于宏觀調控和具體操作,實施規模造林、統一經營。而且可以較大幅度降低項目實施過程中發生的交易成本,因此更具競爭力。同時中國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是保障項目順利實施的基礎和前提。
(三)中國林業碳匯項目的發展前景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對全球森林資源的最新評估,到2005年,中國人工林面積已達8億畝,居世界第一。中國人工林年均增量占全球人工林年均增量的53.2%。在全球森林資源繼續呈減少趨勢的情況下,亞太地區森林面積之所以出現了凈增長,主要就是由于中國森林資源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其他國家森林資源減少的結果。
目前,國際社會希望中國在減排中起帶頭作用。中國面臨巨大的減排壓力。在現有資源稟賦、工業技術體系和傳統能源消費模式下,中國工業減排成本高、難度大,而且在一定時期內還可能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較大負面影響。未來工業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國家優勢需要考慮爭奪和贏取排放空間。因此,以林業生態建設換取拓展國家經濟發展空間必將成為中國的戰略選擇之一。
四、中國碳匯林業的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中國林業碳匯項目發展存在的問題
1.忽視低碳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目前對低碳經濟的研究、試點和討論大都集中在工業特別是能源領域,而最有潛力的林業(增匯固碳)卻被忽略了。面對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各種障礙和專家的告誡,根據中國的現實,充分發揮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特殊功能與作用,應是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內容。
2.林業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不協調。但就目前來看,中國林業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不協調。主要是由于改革滯后,長期忽視森林經營,導致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林業提供生態產品、林產品、生態文化產品的能力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3.缺乏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 一是補償金額低。國家目前實施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只有每畝5元,不能對保護森林產生有效的激勵。二是補償標準單一。不同地域、區位、地類和質量以及不同經營主體的公益林,其管護成本和生態價值是不同的,在投入水平上也會存在差異,而目前國家單一的補償標準難以適應實際情況。由于林業屬于公益事業,植樹造林所需投入很大,產生的生態效益也是巨大的。但是多年來,這些生態效益沒有被市場化,缺少最低的生態經濟補償機制,這已成為造林質與量的提高和森林管護的瓶頸,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巨大障礙。
4.缺乏碳匯林業發展的人才和科技支撐。目前,中國對碳匯林業的科學研究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對許多相關領域(比如森林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及其動態變化、自然災害對森林碳庫變化的影響、碳匯計量與監測方法和模型、不同區域和不同樹種碳吸收速率的比較、木材產品的儲碳能力、森林經營管理及采伐作業對森林碳匯功能的影響、提高森林固碳能力的途徑以及森林與其他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功能比較等)的研究準備不夠;碳匯林業方面的專家和人才隊伍也很匱乏。
(二)中國林業碳匯項目的發展對策
1.高度重視林業在低碳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通過林業措施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成本低、綜合效益好,真實的吸收和減少了二氧化碳,而且不會像有些所謂低碳的工業項目,在設備生產過程中造成新的二氧化碳排放。林業措施是安全的,是實實在在吸碳和減排,是促進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保證人類福祉的“低碳”選擇,不會被認為是“低碳標簽”或“作秀”。因此,積極貫徹人大《關于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議》提出的“實施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增強碳匯能力。繼續推進植樹造林,積極發展碳匯林業,增強森林碳匯功能”是發展低碳經濟不可缺或的重要領域。
2.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全國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億萬農民造林育林護林的積極性,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極大地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可以預見,未來十年是中國低碳行業發展的黃金期。隨著中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深入和現代林業建設的推進,森林面積和森林質量將大幅度提高,中國林權交易所的成立將帶動林權和碳匯交易的啟動,木材價格、林產品價格也將提升,加上國家對林業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必將為碳匯林業和林業低碳經濟發展帶來更大的空間。
3.開展碳匯造林試點及計量監測,積極爭取國家建立碳排放綜合考評機制。在現有造林規劃的基礎上,開展碳匯造林試點。所謂碳匯造林,即在確定了基線的土地上,開展的對造林以及林木生長的全過程都進行碳匯計量和監測的造林活動。探索具有中國特色并與國際規則接軌的營造林模式,建立與“三可”(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相匹配的碳匯計量監測技術體系為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增匯固碳和中國溫室氣體減排開展“三可”奠定基礎。在統一、有效的碳匯計量和檢測體系的基礎上,按照各個省份之間實現碳排放和碳吸收之間總量平衡的原則,建立碳排放的綜合考評機制,是體現地區公平的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發展階段,對碳排放與吸收進行綜合考評,并最終確定一個碳排放總量平衡的責任機制。
4.健全碳匯林業補償制度。建議呼吁國家在對森林生態服務價值進行科學計量和評估的基礎上,按照“受益者付費、損害者賠償”的原則,在完善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同時,逐步完善生態環境產權機制、交易機制、價格機制,發揮市場機制對生態環境資源供求的引導作用,建立公平、公開、公正的生態利益共享及相關責任分擔機制,逐步建立健全碳匯交易市場體系。
5.加強中國碳匯林業的科技支撐。一是加大碳匯林業科技投入,提升碳匯林業科技水平,提高碳匯林業技術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引進發達國家林業建設和管理的先進技術。二是加強對碳匯林業的科技研究,提高人工林生產力和固碳能力;重點加強對具有區域特色或對中國未來林業碳匯具有重要突破性意義的領域(尤其是碳匯項目實施過程中的額外性、基線和泄漏問題)的研究。三是加大碳匯知識培訓力度,培養林業碳匯專家隊伍,推進碳匯林業工作深入有序地開展。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