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減緩全球氣候變化,保護人類生存環境,《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 于1992年6月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正式簽署。
《浙江林業科技》創刊于1972年,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目前由浙江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浙江省林學會和浙江省林業科技情報中心共同主辦,舟山市林科所、湖州市林業局、嵊州市林業局、寧波市林業園藝學會、麗水市林科所協辦,是一本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省級林業學術期刊。
一、林業碳匯項目的國際背景
目前已有180多個締約國,中國在1993 年成為締約國之一(UNFCCC,2002)。公約于1994年3月開始生效,此后每年召開一次公約締約方大會(COP),至今已召開過10次2003年12月在第9次COP上完成了清潔發展機制(CDM)中文說明規則談判。規則對森林、造林、再造林、非持久性、碳計量期、小型碳匯項目等做了專門定義,通過了《CDM 造林項目活動的方式和程序》;2004年12月第10次COP進一步確定了小規模CDM 造林再造林項目活動的簡化方式和程序。隨著《京都議定書》的即將生效,CDM造林和再造林項目受到各國的重視。
盡管CDM 碳匯項目存在許多分歧,但2001 年第6 次COP 續會上達成的《波恩政治協議》已經使在CDM 機制下實施造林碳匯項目成為可能。一些發達國家的公司和機構為搶占市場和商機,開始在發展中國家選擇合適地點啟動碳匯項目試點,這些活動在《京都議定書》產生之后更為活躍。由于附件I 國家可以通過碳匯項目完成20%的減排任務,這就意味著發達國家每年可通過造林碳匯項目完成約3500 萬t 碳的減排額度,按10~15 美元/t 的市場價格計算,發達國家每年將在發展中國家投資3 億~5 億美元開展造林碳匯項目,多于發達國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的林業海外援助資金,因此許多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拉美及非洲國家,也希望能通過造林碳匯項目為其林業和社區發展引入大量的國際資金。
二、林業碳匯簡介
(一)林業碳匯相關對比概念
1.碳匯與碳源。碳匯與碳源是兩個相對的詞。碳源是指產生二氧化碳之源。自然界中碳源主要是海洋、土壤、巖石與生物體。此外,工業生產、生活等都會產生二氧化碳,大量工業二氧化碳集聚在空氣中就造成了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嚴重的溫室效應。森林、濕地等植被可以快速、大量地吸收、匯聚和儲存二氧化碳,稱為碳匯。
2.森林碳匯與林業碳匯。森林碳匯是指森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固定在植被與土壤當中,從而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過程。而林業碳匯是指利用森林的儲碳功能,通過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減少毀林等活動,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關規則與碳匯交易相結合的過程、活動機制。
(二)林業碳匯的理論基礎
1.森林碳匯功能。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有機碳庫,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估計,陸地生態系統中儲存了2.48萬億t的CO2,其中1.15萬億t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當中。森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大量的CO2形成生物量,從而減緩溫室效應。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碳素而成為碳匯,這就是森林的碳匯功能。
2.脫鉤發展理論。脫鉤發展理論主要用來分析經濟發展與資源消耗之間的響應關系。對經濟增長與物質資源消耗之間關系的大量研究表明,一國或一地區工業發展初期,物質資源消耗總量隨經濟總量的增長而同比增長、甚至更高;在某個特定階段后會出現經濟增長時物質資源消耗并不同步增長,而是開始呈下降趨勢,出現“倒U”型,這就是脫鉤發展理論。從脫鉤發展理論來看,林業低碳經濟的本質是林業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消耗的脫鉤。
三、中國發展林業碳匯的戰略意義
(一)中國發展林業碳匯的必要性
林業作為社會公益事業,具有明顯的低碳性,主要體現在森林強大的碳匯功能。但是,森林在遭受砍伐、火災或病蟲害破壞后,會轉變成為碳源,一方面被破壞的林木因腐解或燃燒而釋放到大氣中的CO2數量增加,從而加劇氣候變暖;另一方面森林在遭受砍伐、火災或病蟲害破壞后,會導致林地裸露,森林土壤呼吸加快,使大量的有機碳以CO2形式從森林土壤這個巨大碳庫里釋放到大氣中,導致大氣中CO2濃度的升高,促進氣候變暖。
此外,林業在生產過程中也是碳源,特別是森林培育過程中施用化肥、土壤改良以及林產加工過程中化石能源的使用等。森林培育過程中施用化肥會加速森林土壤中有機碳的礦化,進而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CO2等溫室氣體,尿素施用過程中碳素的易揮發性會導致大量CO2的損失;為促進林木生長,向森林土壤中施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時,土壤中碳酸鹽和重碳酸鹽的溶解和釋放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的CO2。由此可見,在全球氣候變暖過程中林業生產活動也會產生重大影響。由此可見,發展林業低碳經濟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國實施造林碳匯項目的優勢
1.林業碳匯項目起步早、資源優勢強。中國的大規模造林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造林力度進一步加大,通過實施“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體系等一系列重點林業生態工程,截止目前全國人工造林保存面積已達到4 666萬hm2,約占世界人工林面積的26%,占中國森林總面積的29.35%。最新公布的國家第六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報告顯示,中國森林覆蓋率已經由五年前第五次的16.55%提高到18.21%,森林面積居世界第五位,森林蓄積居世界第六位,人工林面積居世界第一位。隨著中國持續大規模的造林和森林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中國的森林覆蓋率、森林面積、蓄積量、質量將會不斷提高,它不僅大大改善中國的生態環境,還將大大增加中國林業碳匯的總量,擴大中國碳排放空間,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