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信息傳播對“三農”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對于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下面文章通過整理我國現階段鄉村信息傳播的現狀,從而發現相關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研究視角也是從比較宏觀的角度探究鄉村信息傳播的特點,問題及方法,采用量化研究方法。文章中指出,今后對鄉村信息傳播的研究必須要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借鑒參與式傳播的理論方式,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關鍵詞:鄉村信息傳播,三農問題,農村現代化
一、鄉村信息傳播研究的重要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信息傳播對農業農村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目前,國內關于鄉村信息傳播的研究還不夠豐富,對鄉村信息傳播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研究鄉村信息傳播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從理論上來看,關于信息傳播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宏觀層次和城市領域,對鄉村信息傳播以及對大眾傳播與鄉村社會變遷與發展的研究較少。鄉村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信息生產方式、信息內容構成、傳播者隊伍培養等方面與城市均有較大差異。
因此,研究鄉村信息傳播應當拓展信息傳播研究的理論空間,豐富鄉村信息傳播研究的維度。從現實來看,中國廣大的鄉村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限制,信息傳播手段還比較落后,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村落,基本的網絡通訊設施還不健全,直接影響著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信息傳播是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推進鄉村現代化建設、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離不開合理有序的信息傳播路徑,鄉村信息傳播直接影響鄉村經濟的轉型發展,影響鄉村的創業創新。
二、我國鄉村信息傳播研究的現狀
目前,學者對我國鄉村信息傳播研究的主題基本聚焦在傳播主體的研究、傳播內容和傳播渠道的研究以及傳播模式的研究等幾個方面。在鄉村信息傳播活動中,農民是鄉村信息傳播的中心,政府官員、專家、技術人員等外部參與者是組織者和協調者,提供農民所需要的服務,意見領袖等活躍農民是鄉村信息傳播活動的促進者。學者宋曉輝則基于行政的視角認為,農民并不是信息傳播的主體,信息傳播的主體是基層組織(村委會,涉農企業等)。
關于鄉村信息傳播內容和傳播渠道的研究,有學者研究了村民對政治信息的獲取途徑,認為村民對中央政府以及和自己距離較近的政治信息有更大的興趣。也有學者分析了村民對科技信息的獲取渠道,研究表明,電視、報紙、網絡是村民獲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馬九杰通過對山東、山西、陜西三省農戶的抽樣調查顯示,農戶獲取政策信息時傾向于電視,獲取市場信息時更傾向于朋友。關于鄉村信息傳播模式的研究表明,單一的信息傳播方式已無法滿足鄉村傳播的需要,現代鄉村的信息傳播需要傳播主體間的合作與資源整合。也有學者通過梳理我國鄉村信息傳播的現狀,認為當前我國鄉村信息傳播的理想模式要讓農民作為信息傳播的主體,同時增加與外界信息傳播組織的互動,使各種信息傳播媒介相結合。
另外,關于鄉村信息傳播的研究視角,有部分學者從鄉村信息傳播的媒介入手,探討農民媒介接觸行為及信息的傳播效果。王玲寧、張國良指出,目前農村受眾對大眾傳媒的接觸仍處于過渡階段,但在媒介接觸動機上,表現出很強的獲取信息的傾向;段京肅、李惠民等分析了經濟不發達地區村民對新媒介的接觸和使用情況。也有學者從大眾傳媒與農村發展的關系入手。比如方曉紅通過對蘇南農村信息傳播進行全方位的觀察,分析了大眾傳媒與蘇南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關系,論證了“大眾媒介構建了農村與城市文明對話的平臺”的觀點。從研究方法上看,對鄉村信息傳播的研究也從最初單一的研究方法走向多種研究方法相結合,學者使用較多的研究方法是問卷調查法,也有學者使用了入戶訪談法和參與式農村評估法、民族志等。鄉村信息傳播研究中關于少數民族鄉村的研究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該領域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數民族鄉村信息傳播現狀的調查、影響少數民族鄉村信息傳播因素的分析以及如何構建少數民族鄉村信息傳播的有效路徑等方面。關于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現狀的研究,有學者指出,目前少數民族鄉村存在較嚴重的信息傳播不對稱的現象,在對農傳播過程中,主要是以“傳者”為中心,并且對不同信息傳播媒介的接觸和使用也存在失衡,少數民族鄉村的居民過分依賴電視媒介,而對互聯網等新媒介的接觸使用頻率較低。
對少數民族鄉村信息傳播影響因素的研究,學者陳萍、彭文成等人通過對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調研發現,傳播者、傳播媒介、傳播內容以及受眾的受教育層次影響少數民族鄉村的信息傳播。剡根會主要從受者的角度分析了影響甘肅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的因素,主要包括受者的受教育程度、信息素養和媒介傳播效率。關于如何構建少數民族鄉村信息傳播路徑的研究,有學者通過對少數民族地區居民的媒介使用情況調查發現,手機是少數民族農村信息傳播的最佳平臺。
也有學者通過對全國主要少數民族地區的問卷調查發現,大眾傳媒對少數民族農民的思想觀念影響很大,尤其是電視在少數民族鄉村信息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發揮大眾傳播媒介的作用,有效利用電視進行新聞信息和涉農信息的傳播。從現有對鄉村信息傳播研究的文獻來看,研究方法比較單一,學者主要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以量化研究為主,使用定性研究的比較少,并且研究視角也多是從比較宏觀的角度分析鄉村信息傳播的現狀、問題、影響因素及對策建議,缺乏微觀視角的分析。
三、鄉村信息傳播研究的路徑探討
總體來看,學者關于鄉村信息傳播的研究具有較強的路徑依賴和范式制約,基本囿于現代化范式,即自上而下的傳播模式,較少考慮自下而上的傳播以及鄉村內部的水平傳播和互動傳播。再者,隨著鄉村現代化的發展,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移動互聯網在鄉村逐漸普及,新一代信息傳播技術為鄉村信息傳播模式變革提供了技術層面的便利,如何突破傳統鄉村信息傳播研究的范式,構建一個針對性、操作性強的信息傳播路徑,成為困擾研究者的一個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明確的問題意識,參與式傳播的研究范式,運用多元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
1.明確的問題意識研究要立足現實,以問題為導向,致力于推動鄉村的發展。主要內容包括:
(1)鄉村信息傳播的現狀。在梳理國內外文獻、進行概念界定的基礎上,對“鄉村信息傳播”進行研究,分別從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三個層面著手,設計調查問卷,進行田野調查,并通過訪談,掌握不同信息傳播方式的現狀,呈現鄉村信息傳播的整體圖景。
(2)鄉村信息傳播的影響因素。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和傳播主體因素。外部因素應從當前特定社會歷史條件出發,從傳播機制、經濟狀況、利益關系、政治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進行研究。信息傳播的主體因素則可以根據信息傳播者的活躍程度和影響力對鄉村信息傳播者進行分類,關注村干部、村能人等意見領袖的作用以及村民“從眾行為”的影響。
(3)鄉村信息傳播存在的問題。根據以往研究結果,可提出如下假設:村民信息獲取渠道單一,主要依賴電視、廣播等傳統媒介;大眾傳媒內容與村民現實生活關聯度不強;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村民自身文化素質不高,導致信息需求意識淡薄、信息識別能力較弱。
(4)構建鄉村信息傳播的有效路徑。探討如何減少信息傳播渠道的盲目性、非理性,防范和抵制敵對失序行為,構建鄉村信息傳播的有效路徑,營造健康有序的信息傳播環境,推動鄉村信息傳播的進程。
2.參與式傳播的研究范式作為發展傳播多元范式的一種,該范式對于研究鄉村信息傳播具有重要的意義。參與式傳播的工作模式是Anyaegbunam等學者在1998年提出的,這個工作模式舍棄了早期傳播模式的支配與控制,傳統的信源和信宿都被置換成了決策者,傳播建立在參與、分享、對話的基礎之上。在鄉村信息傳播中,要以村民為主體,以參與為特征,通過村民共同參與、討論、行動來構建信息傳播的有效路徑。
3.多元的研究方法鄉村信息傳播研究可以采用量化和質化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綜合運用問卷調查法、虛擬民族志、深度訪談等方法。問卷調查法適合考察鄉村信息傳播的整體狀況;虛擬民族志可以在線觀察、記錄村民在虛擬網絡空間公開討論的信息類型,更精細把握村民的在線表達;深度訪談可針對不同職業、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的村民提出針對性的問題,以彌補問卷調查的不足。另外,也可以綜合運用發展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利用數據挖掘、統計評價、動態監測等方法對鄉村信息傳播的因素條件、能力水平、效果評價等進行科學分析,以完善鄉村信息傳播研究體系。
推薦閱讀: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發展
這篇新農村建設論文發表了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發展,現在鄉村旅游是一種新興的旅游方式,集合了吃、喝、住、行和娛樂為一體,同時也振興了農村經濟發展,促進了鄉村旅游發展,論文以某地區的鄉村旅游和新農村建設系統發展模式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