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音樂
伴隨城鎮化而來的城市文化對鄉村文化保持的負面影響已為學者所關注,但對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如何融合、共生問題仍缺乏研究,本文以壯族嘹歌文化為例對城鎮化背景下嘹歌文化的傳承與保持、融合與共生問題作探討。
一、嘹歌文化的內涵及其價值
壯族嘹歌文化是以唱嘹歌而得名,“嘹歌”的含義,大體上有五種說法[1],大意是指明清時期以及在此之前壯族民眾所編唱的形成固定內容和篇章,程式化結構及曲調,并形成了某種“版本”而世代流傳下來的帶“嘹———嘹———”襯詞拖音的民歌。嘹歌文化的活態化載體是呈現在以平果太平鎮歌圩為中心的傳統18個歌圩之中,主要分布在右江、紅水河、邕江流域。嘹歌文化的書面載體,是由《三月歌》、《日歌》、《行路歌》、《賊歌》、《建房歌》5部傳統長歌和多部傳統短歌,以及新近由農敏堅、譚志表等學者搜集整理出版的9卷本集古壯字版、壯文版和漢文版于一體的《平果嘹歌》叢書,共4萬余首,16萬多行。這些嘹歌書籍呈現給讀者的是嘹歌博大精深的內容和精彩生動的唱詞,具有獨特的文學價值,體現了嘹歌文化的厚重與深遠。古老的《嘹歌》是用古壯字抄寫,為五言四句式,以押腳韻為主。按內容,《嘹歌》可分為抒情、敘事兩類,涉及自然地理環境、政治制度、經濟形態、鄉情民俗、倫理道德、審美愛好等內容,“具有百科全書的性質”(梁庭望)。但其核心主題卻只有一個,那就是一個“情”字。可以說,“嘹歌”、“嘹歌”,為愛情而歌,是愛情的贊歌(藍陽春);按篇幅可分為長歌、短歌、中歌三種;按歌唱的時間,可分為日歌和夜歌兩種;按曲調,可分為“那海嘹”、“哈嘹”、“嘶咯嘹”、“的咯嘹”、“長嘹”、“喝酒嘹”6種。2008年平果嘹歌文化成功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此嘹歌文化名聲遠揚。把嘹歌當作一種文化進行研究的首推《壯族嘹歌研究》,該書由著名壯學專家、廣西民族研究所所長覃乃昌主編,2009年由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該書是2004年4月覃乃昌、鄭超雄、潘其旭、覃彩鑾、范西姆、藍陽春、滕光耀等廣西多位民族文化專家、學者應平果縣政府邀請前來考察研究嘹歌文化后,匯編成書的學術研究成果。該書深刻闡述了嘹歌文化豐富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梁庭望教授在為該書寫的序中認為,該書“把嘹歌提高到文化的層面,……揭示了嘹歌文化的深刻內涵和美學價值……是近年壯族歌謠文化研究的一個亮點。”覃彩鑾研究員認為嘹歌文化的審美價值是嘹歌文化世代傳承不衰的首要原因。“嘹歌文化的音樂藝術之美是通過優美的旋律來體現;而文學之美則是借助精美的詩歌語言來塑造典型藝術形象或意境,形象生動地反映生活和豐富的情感。人們在創作和欣賞的過程中,經過不斷地加工提煉、整合、完善與升華,使得《嘹歌》無論在音律上還是在歌詞的內容和韻律上,都達到了比較完美的境界,達到反映人們心聲和思想感情的效果。無論是創作者還是欣賞者,均能獲得美的愉悅與滿足,進而激發出更大的創作、欣賞和審美熱情,使得嘹歌文化在其民族文化的沃土中深深扎根,開花結果,世代傳承不衰”。[2]
二、平果縣的城鎮化促進了嘹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不可否認,在城市化背景下像嘹歌這樣的鄉村文化也難免受到城市文化的激烈沖擊。壯族青年人中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現代化的生活節奏逐漸加快,審美需求不斷提高,40歲以下的年輕人對傳統民俗文化活動逐漸淡化,傳統節日逐步被現代節日代替,田間地頭吟唱嘹歌的人群中不見了年輕人的身影,祖輩父輩們昔日以歌怡情和擇偶的風俗不復存在。種種跡象表明像嘹歌這樣的鄉村文化的保持也難免受到城鎮化的影響。然而,平果縣政府及其精英團隊充分意識到了城鎮化對鄉村嘹歌文化的不利影響,探索出了一條消除城鎮化不利影響的新路子。事實也證明嘹歌文化在平果并沒有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而逐漸消亡,相反現存的12個歌圩在政府的鼓勵和大力支持下,逐步發展繁榮。每年農歷二月二之后,平果縣多個鄉鎮都會輪流舉辦民間歌會,成千上萬的群眾會自發聚集趕歌圩,參加唱嘹歌比賽。特別是哈嘹樂隊把現代流行音樂元素與傳統嘹歌完美融合,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的融合使嘹歌唱響了世界,嘹歌文化也由此成為壯族鄉村文化的奇葩。這其中的關鍵因素在于:
(一)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平果縣城鄉基礎建設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城鄉經濟文化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近年來平果縣在鋁工業快速發展的帶領下,已成為廣西第一財政大縣,2009年平果的財政收入達到了14億。由于財政實力雄厚,城鎮化也快速發展,在2003年平果縣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平果縣的城鎮化作了這樣的定位:“桂西次中心城市,國家重要鋁工業基地、地區性物資流通中心和現代化森林山水生態城市”,縣城區面積已由1998年的6.5平方公里擴展到2009年的17.2平方公里,城區人口增至14萬人,城鎮化率達28.68%。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有力地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平果鋁業帶動了鋁加工業的迅猛發展,也給平果縣帶來無數商機,由此帶動的房產業、飲食業、旅游業蓬勃發展,城市框架逐年拉大,這些無疑為平果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環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占地6 000畝的平果大學城的崛起,并已經成功地引進了2所高校,使平果的城市功能得到改善,城市的文化品位、檔次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城鎮化使嘹歌文化傳承的主要場地得以改善,如江濱公園、文化公園、馬頭山公園等景點設施不斷完善,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主要場所。而鄉下早已完成了公路、電視、電訊網絡的村村通工程,現有的11個歌圩的道路改造和歌圩周邊環境也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城鎮化的普及使群眾有了大量的時間和物質基礎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嘹歌文化就成為了群眾自覺的文化需求,每逢節日,群眾都會自發聚集廣場、公園等文化設施處演唱嘹歌,可以說,現在的平果縣是處處嘹歌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