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職業教育
一、職業教育的理想目標
職業教育是使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知識、職業規范和職業技能的教育,職業教育的目標就是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既有專業理論知識,又熟練掌握專業技能的復合型、技術型、創新型人才。職業教育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1],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及教學過程應體現這樣的要求,滿足接受職業教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關于這樣的要求,在國家的權威政策文件中已有明確闡述。
由于培養的人才規格類型不同,高等職業教育與傳統的學術型或者理論研究型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在人才培養過程上存在較大差異,尤其在辦學宗旨和人才培養目標上,高等職業教育更是具有很多自身的特殊性。高等職業教育管理者應認真研究高職教育的特點和規律,積極探索適合高職教育科學發展的人才培養思路、方法和舉措,為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做出貢獻。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產業結構的重大戰略轉型調整,傳統高職法律專業“重理論、輕實踐”、“重說教、輕互動”、“重闡述、輕應用”的人才培養模式愈發顯得不夠適應,唯有重新“洗牌”,與時俱進地調整教學思路、深化教學改革、科學地設置專業,借助工程學科的平臺,與工程學科共享資源、“互利共贏”,尋求專業發展新的增長點,才能生機勃勃,所培養的復合型、實用型法律專業畢業生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才會脫穎而出,實現受教育者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
二、創新職業教育模式:工程法學教育的基本思路
教育模式、人才培養方式的不斷創新和與時俱進,努力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調整的需要是職業教育實現科學發展的內生動力。
(一)高職法律專業建設借鑒工程法學教育思路的必要性
1“.專業+產業”教育模式的誕生和發展,正是高職教育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而進行實踐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地區、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決定著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種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產業結構調整決定著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的方向。高等職業教育具有地方性和行業性,主要面向地方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輸送各類合格人才。因此,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和專業調整應該主動適應地方經濟建設與行業產業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設置的專業種類,尤其是特色專業,一般要與當地行業、產業特點密切聯系。
2.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既有一定專業理論知識又有較強實踐操作能力的實用型、技術型人才。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體現了高職院校的專業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通高等教育專業的特征,應該以一定學科領域的科學文化知識為基礎來設置專業,而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則體現了高職院校的專業具有職業教育的特點。因此,高職院校的專業規格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專業規格不同,同時體現著普通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特征。高職教育的專業規格必須要體現出對高級實用型、技術型專門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工程法學教育實現了法學學科與工程學科的有機結合,促進了兩大學科的共同繁榮發展,更利于復合型實用人才的培育成長,使高職法律專業建設借鑒工程法學教育思路具有深刻的必要性。
(二)高職法律專業建設借鑒工程法學教育思路的必然性
1.工程法學的學科屬性。工程法學是一門邊緣性法學學科,是法學學科與工程學科的有機融合,是以新視角、新思路、新方法探索提高法學教育質量的有益嘗試。這一學科將工程領域中的規范、標準問題法律化、制度化,使各個工程領域都會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這應是依法治國和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
工程領域屬于經濟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規范的范疇,其調整的對象涉及工程領域中多重法律關系。工程法學是各學科相互交叉的新興學科,促使工程思維與法律思維有機融合,整合了工程學科與法學學科的科際資源,開辟了法律教育、工程教育的新領域。
2.傳統法律教育模式的弊端??茖W發展觀是工程法學教育的根本指導思想。謀求法律教育事業的又好又快發展,就要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統籌兼顧,法律教育要是鉆在象牙塔里搞“經院哲學”,或者只搞理論上“空對空”的繁瑣論證,注定不會有大的作為。不可否認,傳統法律教育為我國培養出了包括理論界和實務界在內的大批優秀人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法治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撐與人才保證。但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結構的深刻變更,社會生活的日新月異,以及工程文明的繁榮興起,這種傳統的、以單一學科為主要依據的法律教育模式,已越發顯現出教育力的不足和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不適應。
工程文明的興起以及繁榮、健康、和諧發展,呼喚傳統法律教育與其同步伐、同進程、同發展,要求傳統法律教育模式的更新換代。在工程文明不斷進步的前提下,工程法學教育自覺地適應了社會條件的發展變化,一方面,在工程法學教育模式下培養了一專多能,具備綜合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滿足了工程事業發展的人才需求,促進了我國工程事業法治化、標準化、規范化的進程。實踐證明,法律教育只有與具體的生產實踐有機結合、統籌兼顧,與工程事業相互配合、相互協作,才能健康、科學、和諧地發展。高職法律專業建設亦應擺脫傳統法律教育模式的束縛,自覺與社會生產實踐相結合,勇于探索、自強圖新,走出一條特色鮮明的發展之路。
三、強化職業教育學生的規范、誠信和責任
意識:優秀企業文化的培育和工程文化的塑造文化對人具有持續而深刻的塑造、引導、規范功能,職業教育應在文化傳承、育人育德、培育行業新風上有所作為?!督逃筷P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1]9號)明確指出:職業教育應“研究借鑒優秀企業文化,培育具有職業學校特點的校園文化;強化學生誠實守信、愛崗敬業的職業素質教育,加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促進職業學校學生人人成才”。優秀企業文化的培育和工程文化的塑造能引領職業教育學生規范、誠信、責任意識的養成,引導畢業生就業后盡快適應工作崗位,找準自己的人生坐標,建功立業,奉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