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經營論文
1浙江省自然條件和竹類資源概況
1.1自然條件和竹類資源分布
浙江省位于北緯(N)26“58‘一31“12‘,東經(E)118044‘一122“36‘,年平均溫度15一20℃,1月平均溫度4℃一8℃,年降水量1200一2230mm。原始森林植被約占浙江省現有森林面積的2%,主要分布在森林可及度較低的陡坡山地和自然保護區。浙江是我國竹類植物資源的中心分布區之一,也是亞太竹區的分布與起源中心,現有竹類資源20余屬80多種。浙江省毛竹資源居江西、福建、湖南省之后,位居全國第四。龍泉、遂昌、奉化、安吉處于毛竹生長最適宜區,桐廬、麗水、街州、義烏、永康、余姚、新昌、諸暨處于適宜區。據第四次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結果顯示,[’〕目前全省竹林面積68.04萬公頃,占全省森林面積的13.5%,其中毛竹林面積57.53萬公頃,占竹林面積的84.55%,毛竹總株數13.1億株,2004年全省竹業年產值逾55億元人民幣。浙江省“九五”調查結果:全省竹林面積1000.67萬畝,其中毛竹林862.89萬畝,占竹林面積的84.5%,雜竹林157.78萬畝,占巧.5%。全省毛竹總立竹130937.03萬株,其中毛竹林分129805.56萬株,占毛竹總株數的99.1%,散生毛竹1131.47萬株,占0.9%。全省巧萬畝竹林縣(市)有:杭州市的富陽、余杭、臨安,寧波市的奉化、余姚、寧海、鄲縣,溫州市的泰順,湖州市的德清、長興、安吉,紹興市的諸暨、嶸州、紹興,金華的武義,衙州市的街縣、龍游,麗水市的龍泉、慶元、景寧、遂昌,共計21個。其面積占全省竹林面積比例狀況為:竹林68.4%,毛竹林面積65.8%,毛竹林總株數63.8%,雜竹林面積82.8%。
1.2竹類資源在生態省建設中的重要性
浙江省處于長江一南嶺竹區,本區也是中國竹林面積最大、竹子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浙江現有毛竹林面積約占全國毛竹林面積280萬公頃的20.55%。近68萬公頃的竹類資源主要有:剛竹屬、苦竹屬、短穗竹屬、大節竹屬、慈竹屬、方竹屬等資源,以毛竹、花毛竹、厚皮毛竹、剛竹和刺竹等竹種為主要竹種。現代竹產業已成為浙江林業最具特色和優勢的產業,在發展區域經濟和改善生態環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當前環境治理與破壞相持階段,如何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持續改善是一個現實的重要課題。根據當前我國林業發展的總體判斷,林業發展處于破壞和治理相持階段,如何保證在森林資源不斷提高和質量優化的基礎之上,促進浙江林業的和諧發展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還有25“以上坡耕地近8萬公頃,竹子和其他針(闊)葉樹種組成的次生竹林約占竹林面積的2/3。植被破壞和水土流失問題還未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脆弱、資源稀缺和生物多樣性下降等一系列生態瓶頸約束依然制約浙江林業的和諧健康發展。近年來,隨著封山育林力度加大,次生林恢復進程加快,竹林作為集約經營的經濟林種,一方面資源的恢復和營建取得了巨大成績,其經營理論探索和經營方式的實踐也取得了可喜進展,另一方面竹類資源的布局和不同經營目標的竹種資源比例失當,以發揮生態保護為主要經營目標的生態竹林資源亞待加強。
2竹林資源與生態省建設的關系
2.1現代竹產業在生態省建設中的地位作用
2003年8月中共中央9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林業建設的決定的頒布實施,標志著全黨高度重視林業建設的時代號角已經吹響,生態建設的迫切性從未像今天這樣得到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建設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是省委省政府根據浙江實際作出的英明決策。生態省建設核心是以生態系統工程原理和發展循環經濟理念,進行物質生產、消費與可持續利用,實行資源再生利用和實現環境的最大效益化。生態公益林作為以發揮生態效益為其主要經營目標的森林類型,在現代林業建設體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按照自然條件和經營目標營建不同結構和組成特征的生態竹林,以發揮其改善環境的作用,是生態公益林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浙江省的林業發展規劃,為實現到2010年建設比較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的目標,按照森林分類經營的原則,突出區域森林類型特征和林業產業優勢,重點發展竹林、經濟林、工業用材林和種苗為第一產業,林產工業、森林食品加工業為第二產業,森林旅游為第三產業,在現有620萬公頃林地中,規劃220萬公頃生態公益林、267萬公頃商品林、133萬公頃兼用林。顯然竹林資源的科學經營和竹產業的和諧發展在實現浙江林業兩大體系建設目標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浙江省素有“七山一水兩分田”之稱,由于地處東南沿海亞熱帶地區,雨量充沛,森林資源豐富。但因歷史上森林遭受破壞和多次過量采伐,省內具有完整林相的天然林資源所剩無幾,次生植被遍布全省。浙西南、浙南為常綠闊葉林區域,浙中和浙東為次生闊葉林區域,浙北為平原水網地區自然植被相對較少,而人工營造的農田林網相對較多。同時,各地在適生立地條件區域,經過全面綠化,發展了數目相當的人工林(針闊葉用材林)和經濟林。如今浙江大地到處充滿綠色生機,2003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59%,位居全國各省(區)前列。按照生態優先發展戰略和生態經濟學原理,科學管護和經營好次生竹林,開展竹林森林生物多樣性、生物產量和土壤肥力的關系研究是今后需要深人探究的方向。開展竹林生物多樣性編目、優質抗逆竹種的篩選、新型高效栽培技術研究及主要病蟲害控制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恢復和重建退化竹林生態系統是當前需要關注的研究方向。
2.2天然竹林保護和退化竹林的恢復途徑
作為毛竹林資源重要組成部分的天然毛竹闊葉樹混交林,目前的資源狀況和經營狀態令人擔憂,當今在注重發展毛竹集約林的同時,更多地關注這一特殊森林類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的竹林面積居世界第一位,據2000年統計結果顯示:全國竹林總面積約有620萬公頃,占竹林面積68.7%的毛竹林面積有近420萬公頃,蓄積量達到55億株;全國竹業年產值逾220億元。單從浙江省來看,竹林面積達68.04萬公頃,其中毛竹林總面積為57.53萬公頃,毛竹蓄積量13.1億株。目前,竹類資源中集約經營和中等經營水平的竹林面積分別占到資源總量的10%和30%,尚有60%左右的資源仍處于粗放經營狀態,這其中多數是竹針(闊)混交類型,主要分布在生態敏感和環境相對脆弱的中低山陡坡和交通不便的深遠山區。竹類植物地下莖和須根量多,而且主要集中在表土20厘米附近,因而其對降雨所造成的地表土壤沖刷有較大的減緩作用。同時,竹類植物更新能力強、生產力高、用途廣泛,可以開展竹材深加工,現代竹產業是很有希望的新興產業。因此,如何進一步開發竹類資源,是今后林業生態建設與產業開發協調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竹類植物作為山區經濟發展和石漠化工程治理的優選樹種之一,應引起有關部門足夠的重視和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