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當代文學論文
看到李老師的美學大作,正好趕上2011年的春節。因為筆者酷愛美學方面的書籍,在休年假期間,白日的喧囂和熱鬧過后,夜晚孤坐臺燈之下,看著李老師一篇篇關于“美”的著作,慢慢地進入了一個“美”的世界,體味中國傳統美學,思考中國現代美學的新發展,浮躁的心也跟著慢慢地沉淀了下來。
《李欣復學術文集》(美學篇)分為現代美學與古典美學兩部分。它們有的取材于李老師對美之本質的探討,有的屬于對某些范疇的單獨考察與闡述,有的則是從不同學科角度與視點對某些美學現象和問題作切入性解剖,個別篇章還貫穿有縱向史的闡述梳理。古典部分大多是一些具有重要意義或廣受人們關注的美學范疇的詮釋及其歷史演進的勾勒。現代美學部分時代感強,對當前較熱的生態美學、環境美學與科學美學等論題,李老師闡發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
一
我開始接觸到系統的美學,首先是西方的美學觀點和著作。中國雖自古就有關于美的各種觀點,但并沒有列為獨立學科,成為一個系統。美散見于神話故事、詩詞歌賦、繪畫書法我們能夠體會到神話故事的神奇,詩詞歌賦的韻律美、語言美,繪畫書法的構圖、色彩美,古代人卻沒有人把這些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成為一門學科,加以探討和研究,使其系統化和理論化。中國古代美學是松散和模糊的。而西方美學則不同,西方美學理論承上啟下,成為了一個有機鏈條,給人一種循序漸進的感覺,看起來比較順暢。
學習了西方的美學,再來看中國的美學,我還是喜歡中國式的美學。作為一個喜歡美學的普通人,我重視審美甚于追問美的本質。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老莊的玄學、兩晉的飄逸風我總感覺,那一襲輕紗遮面的中國古代美學,有太多神秘感,有太多的意境美,猶如一壇老酒,入口留香,回味無窮。
中國式的美學是傳神寫意的。就像李老師在《中國美學中的趣味范疇》、《“逸”美概念之源流、涵義及構成系統》、《意象、意境審美范疇演進》、《傳神寫意說的源流演變及美學意義》中所闡釋的那樣,中國美學植根于這朦朦朧朧的意象美中。
李老師在《意象、意境審美范疇演進》中提到“‘詩曰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云峰之境極麗艷秀者,神之于心,身處于景,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于意而處于身,然后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這里講的三境各有偏重,物、情、意三境的區別是相對的。若從作品方面而言,詠物狀景之作構成詩境,就是一種意境。只是相對于以情或以意為主的詩境,它以物象為主而故稱物境。”
中國美學中的意境說,在詩詞歌賦中的語言運用方面達到了極致。直白,甚至是平凡的詞語,簡單的組合,所蘊涵的深意,所飽蘸的感情是博大而磅礴的。往往幾個詞語,就可以勾勒出一幅充滿了意境的寫意畫;幾個短句就可以表達、宣泄作者的深沉的情感。比如元代馬致遠在《天凈沙•秋思》中寫道,“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枯藤”、“老樹”、“昏鴉”渲染了哀傷的氛圍;“小橋”、“流水”、“人家”這是溫馨的。幾個簡單的詞串連在一起,寥寥數筆就讓人眼前出現了一幅生動的畫面。最后的一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則讓這幅畫像人一樣有了感情。
而中國古代的山水畫更是貫徹了“意境”說。西方的油畫受實證主義的影響,講求惟妙惟肖,重其形,卻失了意境。繪畫不應該只是重形,追求活靈活現。如果那樣理解,那么在數碼相機普及的情況下,我們完全可以以它取代繪畫。繪畫就像舞蹈、詩歌等藝術形式一樣,它是要表達一種思想的——積極昂揚的、旖旎婉轉的,抑或艱深晦澀、憤世嫉俗的李老師在文中提到,“歐陽修‘古畫畫意不畫形’,認為‘蕭條淡泊,此難畫之意’,‘閑和嚴靜,趣遠之心難形’,故只有寄意山水,心存畫外了;并說,唯此始可與高下向背,遠近重復之工藝畫相區別。”李老師還提到詩和畫的關系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兩類不同的藝術在意境觀念下完全打通了界限。
二
李老師談“美”,從中國古代意境說談起,具體引中國的詩和畫。然而,歷史是前進的。當歷史的年輪轉到了21世紀,美學又發展到何種地步?《審美價值新論》、《論審美需要》、《論審美效應》、《論審美消費論》、《論環境美學》、《生態美學》這么一篇篇的帶著現代明快氣息的文章讀下來,你能夠看到中國的古代美學到了21世紀,已發展到了何種程度。
審美是一種需要。“審美需要作為一種特殊功能和欲求,一旦在生產和社會生活的推動下產生,它就具有相對獨立的品格和發展歷史,絕不會因社會生活的變遷而喪失或倒退到原始的蒙昧人時代老子及墨子倡導返璞歸真整個人類史表明:隨著生產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人體機能的逐步完善化,審美需要越來越豐富多樣,作用也日益重大。”審美的需要作用于市場,便產生了《市場美學論》。何謂“市場美學”?“它是現代人圍繞市場這個中心展開的一切審美活動的總稱,因而也可稱為市場實踐行為美學。凡是為市場需要而進行的各類商品的設計、生產、展銷中的審美活動及在市場進行的審美消費鑒賞活動,都屬于市場美學范疇。”競爭是當今市場經濟的屬性,而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勝利,自然離不開對市場需求的把握。李老師在《市場美學論》中對此闡述得十分詳細。李老師提到,“流動的市場美學,是位嬌艷孤傲而又鐵面無私的模特兒。除了競爭、比較、投入,她不崇拜任何宗教與權勢,唯有消費鑒賞的大眾才是她心目中唯一的上帝。”大眾崇尚美,迎合大眾的審美需要不可恥,而是美學發展到今天的趨勢之一。“平民化的市場美學”不是對高雅文化和書齋美學的排擠,它是美學的新發展,是美學受眾增加,普及率提高,以及向大眾化、通俗化審美活動的傾斜現象。